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成佛決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號功德。所以前面說“令諸衆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願、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號裏邊,給我們;五劫思惟的大願,兆載永劫的大行,成爲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與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與佛平等。其他還有什麼法門能這樣呢?

   孤島居民發願建船喻

   這裏需要再說明一下,有人講啦,“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我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發四十八願,如果不發四十八願的話,那跟佛不相應,不能往生。發四十八願就相應了,就能往生”,這個說法正不正確?

   (正確。)(不正確。)

   不管它正不正確,請問,我們能做得到嗎?

   (做不到。)

   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經過五劫思惟,說:“我建超世願,發願逾諸佛。”祂的四十八大願是諸佛都發不起來的大願,拿來叫我們五濁惡世凡夫來發,發得起來嗎?

   我們發不起來,我們只要發一個願就可以了——願生彼國。如同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可以了。四十八大願,無量無邊大願,通通都有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衆生聞者,應當發願,發四十八大願,如同彌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們在一座孤島上,現在就要發生海嘯了,狂風、惡浪……有人要救我們,把船開來,喊我們說:“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離開這座孤島。”那麼,作爲島上的居民,只要答應,願意上船,這就跟船長的心相應了。船長喊我們上船,我們就上船,就順了船長的心,這個叫相應。如果島上的居民說:“船長發了大願,建一艘船來救我們,我們也要發大願去建船。”這個反而跟船長的心不相應。“來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駕船來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長就是阿彌陀佛,這艘大船就是名號,我們願意念六字名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跟阿彌陀佛願願相應——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就願意去往生,這個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裏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抛開,自己發願,那就不要阿彌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絕喂奶喻

   我們在座各位有做母親的,做母親的發願要給孩子喂奶,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發願說“我要有奶”,這個能行嗎?

   媽媽要喂奶給孩子吃,孩子就吃媽媽的奶,這個就母子相應了,他就會健康地成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奶水要滋養我們,增長我們的菩提道芽,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就來念佛,吮吸彌陀的六字名號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這樣不就相應了嗎?這是我們的根機能做得來的,也符合彌陀的願心;我們到極樂世界之後,自然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在這個時期,要發起那麼廣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四

   我們再看下面,蕅益大師講: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這些話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願持名”——你相信阿彌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願意讓阿彌陀佛來救你;你稱念阿彌陀佛救你的名號。那麼這樣呢,“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沒有一點遺漏;“攝”是抓取,吸收。信願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成爲自己的功德,一點也沒有少。

   前面說“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裏說“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樣。

   下面說: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們讀了祖師這樣的解釋,應該再叁地頂禮。祖師就是祖師。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沒有差別,跟佛平等、一樣,我們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敢相信嗎?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師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讓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鏡子照一照,覺得不像啊!”拿鏡子一照,“哎!就我這樣子,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

   我們念佛,善根福德決定跟佛一樣,因爲這個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號之內,我們信願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破布黃金喻

   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這不能說善根福德就與佛不相等,還是平等沒有差別,只不過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我們念佛所內具的善根福德還沒有完全顯發出來。如同一塊破布,裏面塞進了黃金,破布還沒有掀開,看表面是破布,實際上裏面是黃金,等到破布一掀開,就露出黃金的本色,隨意取用。因爲我們還在此世,這個色身報體還沒有謝,念佛雖是黃金,色身猶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來,一旦身壞命終,色報謝去,到了極樂世界,立即與佛一樣具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叁明六通,一時顯現。雖然那個時候顯現,還是現在念佛就種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則一一聲”,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當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從來沒有說,六字名號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聲聞阿羅漢——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願持名,一一聲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師的教證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點,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七)舉例說明

   經文祖語是“理證”,也就是教理上的證據,證明念佛是多善根,余行是少善根;下面講兩個實例,作爲“事證”,也就是舉事實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這兩個事例都出自弘願寺印的《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誦《法華》尼的故事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的“誦法華尼,轉生官妓”,讀誦《法華經》的,前世她是個出家人,是個比丘尼,結果轉生來世,她墮落下來,成爲官妓。我們邊讀邊解釋。

   “歐陽永叔知穎州”,歐陽永叔是人名,他在穎州這個地方當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縣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她講話,人家在旁邊聞到,非常清香,像蓮花的香味一樣。大家看,這個人不簡單哪!講話都有蓮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個出家人,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他就說:“此妓前世爲尼,誦《法華經》叁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說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門是專門讀誦《法華經》;《法華經》在我們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她誦了叁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什麼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沒求生淨土,就差這一念,差這一念,沒有不墮落的。

   這個出家人雖然這樣講,歐陽永叔也未必相信,就問官妓:“曾讀《法華經》否?”(問她說:“你有沒有讀過《法華經》啊?”)

   官妓就回答說:“失身于此,何暇誦經?”(我淪落到這種地步,做了官妓,我哪裏還有閑暇來讀經呢?”)

   “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試著拿一本《法華經》給她,她雖然沒讀過,但讀起來好像流水一樣,從頭到尾,一點沒有障礙。“與之他經,則不能讀”,換一本別的經呢,她就不會讀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講的話是可信的。因爲她前世讀《法華》叁十年,有這個熏習,今生拿《法華經》給她,她雖然今生沒有讀經,但是讀起來很順暢,很流利,給別的經就不會讀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讀《法華經》的。

   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龍舒淨土文》裏邊所記載的。龍舒居士就說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于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爲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法門,以她叁十年的功夫來念阿彌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余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沒念佛,她沒求生西方,結果今生轉下來,墮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們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嗎?她誦叁十年的《法華》,我們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淨土念佛法門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能夠濟拔衆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報也非常大。

   下面,慧淨法師寫了一個按語,畫龍點睛。“按:出家爲尼,已是難得”,能夠出家修行,這個已經很難得了;“苦行卅年,更屬不易”,何況她能叁十年苦行,讀誦《法華經》,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無他力持,煩惑未伏,再度沈迷”,但是因爲她誦《法華經》,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沒有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護持,沒有斷除惑業,再一次地沈沒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讀《法華經》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墮爲官妓了;“余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其他法門要成道的話,那就好像螞蟻登山一樣,太困難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風順,順著水,又順著風,非常快速;“不生極樂,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斷輪回”,你不往生極樂世界,總在娑婆世界輪回打轉,一旦往生西方,決定可以成佛。

   這個比丘尼,叁十年苦修《法華》,可以說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轉;那麼,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樣,決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講一個故事(這兩個例子可以對照來說明):“崔婆作偈,舌如蓮花”,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崔婆,一聽就知道,是個平凡百姓,普通婦女,過去婦女沒地位,也沒有人記得她的名字,是張家就喊“張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個很平凡的婦女,地位卑微,連名字…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