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P10

  ..續本文上一頁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開了智慧,還能做偈子,結果她往生之後,舌頭像蓮花一樣。

   宋朝的時代,在東平這個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裏的傭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義郎元明的乳母。“宣義郎”是個官職名稱,這個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禀性可以講非常愚癡,沒有智慧,“不能與同輩爭長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傭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爲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沒法爭長短,對了也是錯,錯了還是錯,只要有什麼事情,說到她怎麼樣,她就是錯,她也就這麼樣子過。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禅學”,修學禅宗。這個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邊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學禅,像她這麼愚拙的禀性,學禅學不來,她只會做什麼呢?念阿彌陀佛。主母學禅,她專念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辍”,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長處,就是很虔誠,沒有計較的心,沒有那個自以爲是、自以爲聰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師說:“愚不可及。”她雖然愚,但是很多聰明人還比不上她),她聽說念佛能往生,她就願意念佛,老老實實地念佛,很虔誠;“不少辍”,“辍”是停止,她從來不會停止念佛。“不持數珠,莫知其幾千萬遍”,她平常念佛,也沒拿數珠來計數,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輩子念多少,不清楚。總之,她是一個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實本份這麼一個虔誠的念佛人,專修念佛——她不識字,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

   “紹興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歲。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泄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來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笃”,雖然得了這樣的重病,念佛卻更加地虔誠、笃敬。“忽若無事,時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沒事一樣,念佛雖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這個不識字的,做奶媽的一個老太婆,到了七十二歲,居然還做了一首偈子唱出來了),她怎麼唱呢?調子不知道,有四句話: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無條嶺下無坑,

   去時不用著鞋襪,

   腳踏蓮花步步生。

   這四句很平實,很淺顯,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說:求生西方極樂世果這條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會講“易行道”叁個字,她說“西方一路好修行”;那麼怎麼個好修行呢?“上無條嶺下無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區,出門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沒有條、沒有嶺,下也沒有坑、沒有窪,平坦大道;“去時不用著鞋襪”,一般風俗,人死的時候,穿戴整齊,不然說死後沒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個死在路邊沒人理的乞丐,破衣爛衫,赤著腳也照樣莊嚴往生。這個世界的東西到那裏都是無用,一到西方“法侶將衣競來著”,菩薩爭先恐後拿著天衣妙服來給我們披上,這裏的都用不上。“腳踏蓮花步步生”,念著佛號,我們每一步每一步赤腳踏著阿彌陀佛的蓮花,步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好!她唱的四句話,韻律、意境都很好,“諷詠不絕口”,她天天在那裏唱,唱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問:“哎,崔婆啊!請問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說:“我所做也。”(“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問:“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麼時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麼時候去呀?”)

   她就回答說:“申時去。”古代計時不像現在,幾點幾點,是用十二個時辰,“申時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個時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殡葬方法將她火化,火化以後,一切都化盡了,只有她的舌頭留下來了,像蓮花一樣。

   你看看,這個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懂,只是愚拙地來念佛,而往生是這樣殊勝。所以經中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禅。”她的主人是修禅的,她自己只會念一句佛,但是走得這樣潇灑自在,這可以講是“無上深妙禅”。

   六字超叁祇

   關于什麼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爲“念佛只是一項修行,那麼這個是少,再加上其他種種修行,這個叫多善根”,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心生不安:“那我們到底要修多少法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達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裏邊已經總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無上善根!”這樣我們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安心念佛,也不會擔心害怕說:“我年紀大,不會誦經、不會持咒、不會學種種的法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剛好!越是不會其他的,剛好專修念佛,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能往生,這樣我們就會有喜悅。

   印光大師說:

   不用叁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這是兩句很著名的話。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所謂“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漫長時間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離生死輪回。但淨土法門不用,不用你叁祇來修福修慧,這樣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憑什麼呢?“但憑六字出乾坤”,你只要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出離叁界六道。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叁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二、怎樣才是“一心不亂”

  

   兩種解釋

   接下來,《阿彌陀經》說:“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四個字,是第二關,往往讓我們很多淨土的修學者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哎啊!一心不亂,做不到啊!”甚至最終放棄淨土法門。

   雖然說念佛是多善根,但如果說必須達到禅定一心的功夫才能往生的話,那麼,這樣的多善根還是不容易。

   “一心不亂”,有兩種解釋。依聖道門的解釋,就很難了,禅定的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你夢都夢不著。事一心不亂是阿羅漢的境界,理一心不亂是登地菩薩的境界,我們做不到啊。

   淨土宗的解釋“一心不亂”就是“專心念佛不雜亂”。“一心”就是專心,“不亂”就是不雜亂,不雜行雜修。這樣的解釋就是“易行”,很容易做得到。

   淨土門別有規矩

   爲什麼出現這兩種不同的解釋呢?那是因爲立場、觀念不一樣。

   按聖道門的觀念,“如果不能夠降伏煩惱,進而斷除煩惱,要出離生死輪回是不可能的”,以這樣的觀點,對“一心不亂”的解釋,必然會說“一心不亂就是禅定清淨,降伏煩惱”等等。如果這樣的話,淨土法門就不是“易行道”,也就不能叫做“特別法門”,跟一般法門就沒有區別了。印光大師說:這是以通途的教理、一般的自力修行、以戒定慧的修行方法來衡量淨土法門,這個叫“以橫超法做豎出之用”,淨土法門本來是以佛的願力橫超叁界,結果變成自力修行,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像聖道法門修行一樣,這個就大錯特錯了,這是受一般自力修行法門觀念的影響。

   來到淨土法門之內,應該放下原來修行的觀念,按照淨土門的規矩,按照淨土宗祖師的傳承來解釋、來理解才正確。

   (一)由道理推論

   凡夫一定做得到

   本來《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特別爲我們凡夫所講的,是易行安樂之法。既然是爲我們這樣的衆生所講,就一定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如果“一心不亂”是那麼艱難、那麼高深的功夫境界,五濁惡世的凡夫都做不到,那麼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法門就沒有意義,所謂“叁根普被,利鈍鹹收”就成了一句空話。

   龍樹菩薩《易行品》說:念佛法門是易行的法門、安樂的法門、必定的法門。我們很多人念佛,念得很苦,念得很不容易,覺得往生不定,沒有把握,這就不是念佛法門的特色。

   有的蓮友跟我講:“師父,我經常參加打佛七。”

   我問:“好啊,參加過幾次?”

   “我全國各地參加十幾次了,就是想得到一心不亂。”

   “哎呀,難得啊!怎麼樣?”

   “沒有得到啊!”

   “沒有得到?總得到了一點點吧?”

   “一點點也沒得到!”

   “一點也沒得到?那旁人呢?”

   “我在私下悄悄問了很多人,一個都沒得到。老張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嗎?沒有。老李?沒有。”

   他到處參加打佛七,四川有打,就跑四川;福建有打,就跑福建,全國走遍了,他所訪問的人,沒有一個人得到一心不亂。

   釋迦牟尼佛講法,契理契機,祂爲五濁惡世衆生所講的法門,居然全國走遍了,沒一個人得到,這個就是不契機啦!不是佛說法不契機,是有人把“一心不亂”給解釋錯誤了,偏了,我們聽了就覺得難了,做不到了。

   搭橋喻

   淨土法門是“易行道”,容易在哪裏呢?就容易在有阿彌陀佛的大誓願力可以依憑。阿彌陀佛的大願力正是這一條“念佛往生願”的願力。所以念佛一定是容易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如果《阿彌陀經》裏“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定要解釋爲如何深入禅定不起妄念的話,那也就自然不容易。

   各位,阿彌陀佛爲我們設定的往生方法,是難的好呢?還是容易的好,你們說?

   (容易的好!)

   那肯定是容易的好啦!容易我們才能做得到,才會有安樂;如果難的話,我們做不到,就苦惱了。阿彌陀佛了解我們的心思,祂是同體大悲,以我們的苦惱爲苦惱,以我們的安樂爲安樂,經中說“衆生苦惱我苦惱,衆生安樂我安樂”,祂不會因爲衆生罪業重,又很懈怠,就要故意弄一個艱難的方法來治治他,讓他修得死去活來,然後才度他;反而會事先…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彌陀經略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