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就永远地相信下去,一信就永信,一念就永念,不改变,所以叫“一发心以后,永不退转”,自然而然的,这样跟佛相应。
念佛稳当
百丈禅师云: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修别的法门不稳当,为什么?没有佛的护念,没有佛的光明摄取,只靠自力,没有他力。念“南无阿弥陀佛”很稳当。百丈禅师是修禅宗的,但是,他也提倡念佛,因为他知道:修禅宗很不容易,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告诉大家 “念佛稳当”。
念佛稳当,叫“千稳万当”,一千个人念佛,一千个往生,一万个人念佛,一万个人往生,当然叫稳当了,不然就不稳当了。说“我念佛不一定往生”,那就不稳当了。
永明禅师云: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 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 十人九蹉路 阴境若现前 瞥尔随他去
这里取了《四料简》的两首。什么叫“有禅”,什么叫“无禅”呢?“有禅”就是开悟的人。没有开悟,不能叫“有禅”,这是印光大师解释的,“我在那里打打坐,眼睛一闭,叫有禅。 ”那差太远了;什么叫“有净土”呢?真的愿往生极乐净土,心里边相信弥陀的誓愿和名号,知我念佛必定往生,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叫“有净土”,不是在那里随随便便 “我相信有极乐世界,我想去……”然后东抓西抓,那不叫“有净土”。
“无禅有净土”,你虽然没有开悟,但是,你念佛,愿意往生净土,则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能见到阿弥陀佛,还怕不开悟吗?马上就证无生法忍,不止是开悟的问题了,成佛啦!
“有禅无净土”,你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但是,如果不求生西方净土,十个人就会有九个人路子搞错,错在哪里呢?不是他不了解佛法 ── 他开悟了还不了解佛法吗?虽然开悟了,但是不能解决生死问题,到临终的时候,就会被业力所牵引,流转去了。
五祖戒禅师就是这么回事。五祖戒禅师是个大彻大悟的人,他后来投胎转世成为苏东坡;还有一位圆泽禅师(《印光大师文钞 》多次提到),他也是修禅的,他的工夫达到什么程度呢?有一次,他的朋友约他到四川,他说从陆路走,那位朋友一定坚持从水路走,他后来逼得没办法,只好走水路,走水路就要坐船,路过湖北境界的时候,在码头上碰到一位孕妇,圆泽禅师对朋友说: “坏了,我不愿从水路走,就怕这个妇人,她怀孕很长时间了,没有分娩,就是等我来投胎,现在见了,已是无法可避了。”(圆泽禅师能知过去未来,他就知道有这个因缘 )然后他就沐浴更衣,坐脱立亡。
圆泽禅师圆寂之前,跟朋友约定:“三天后来相见,我对你一笑,以为凭信。”那位朋友三天后到那位妇人家,一进门,就看见生了一个男孩,男孩见了他,果然一笑为信。那位朋友无意前往四川,就回到寺院,才晓得圆泽禅师在出行之前已把后事都嘱咐好了,因此越来越觉得他不是平常人。
印光大师规劝大家:像这等工夫,能知过去未来,想走就走,想来就来,况且不能了生死!他如果能念佛的话,到极乐净土,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说,何况我们这一点小小的修行,那就不要说了。
无所不能
省庵大师云:
一句弥陀,是斩群邪之宝剑。
一句弥陀,是破地狱之猛将。
一句弥陀,是照黑暗之明灯。
一句弥陀,是渡苦海之慈航。
一句弥陀,是出轮回之径路。
一句弥陀,是脱生死之良方。
一句弥陀,是成佛仙之秘诀。
一句弥陀,是换骨髓之神丹。
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宝剑,一切邪魔,当下斩断;我们造了地狱的因,但是这句名号能把地狱果报破掉,是猛将;我们内心没有智慧,在黑暗当中,但是,弥陀名号能把我们引到西方光明净土,是明灯 (“我不懂佛法呀……”不懂佛法没关系,你会念佛,肯定可以去成佛,这叫明灯,明灯你不用,背对著它,那就自己投向黑暗了);我们在生死的业海当中,靠什么度脱呢?靠自己的修行── 没有力量,那就靠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慈航;在六道轮回里边,生生世世地流转,从来没出去过,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让我们径直出离轮回,是径路;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是了生死的良方;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成佛道的秘诀,丢掉了秘诀,你怎么成佛呢?什么事情都要得个诀窍,凡夫成佛的诀窍,单在一句六字名号, “若要问我有何诀窍,叫你专念弥陀名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换骨髓的神丹,这是一个比喻,是说得到法身慧命。
八万四千法门,六字全收;
一千七百葛藤,一刀斩绝。
省庵大师禅宗也是很通达的。他说:八万四千法门,六个字就包括了;禅宗一千七百个公案(为了解沾去缚,破除执著),当下就斩绝了,根本不用去参。所以,一切法门无法超越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
彻悟禅师云:
一句阿弥陀佛,
是阿伽陀药,无病不疗;
是如意珠王,无愿不满。
是生死苦海之慈航,无苦不渡;
是无明长夜之慧灯,无暗不破。
阿伽陀药是佛经里的比喻,万病总治,贪嗔痴病、烦恼病、业障病……所有的病通通能治,不用担心;如意珠王是一种宝珠,想要金银,出现金银,想要玛瑙,出现玛瑙,一句六字名号,想要什么,就出什么,想要什么样的圣果,自然就有,所有的愿都能满 ── 你能成佛,还有什么愿不能满的?没有什么苦,念佛不能度的,乃至现生现世的身体病痛、家庭不合、事业不顺等等,也能解决,要根本地解决,则是了脱生死大事;我们在无明黑暗当中,如茫茫长夜,阿弥陀佛名号,是智慧的灯塔,无暗不破。
念佛见佛
念佛时即见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
三际同时,更无前后。
“念佛时即见佛时”,念佛的时刻,当下就是见佛的时刻。念佛的当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摄受其人,观音、势至如影随形,眼睛虽然不能见,但是确实存在 ── 用心来见,不是用眼来见。同时,我们念的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本身,它就是佛,因此也叫见佛。
“求生时即往生时”,并不是等待几十年之后再往生,不是!是说你现在愿意往生,现在就得到了往生!
“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同时”,没有前后的区别,当下这一念,完全就是了,所以,这句名号叫“无量寿 ”啊。
这些讲起来,都很玄妙,但是,再怎么玄妙的道理,我们只要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并不是说我们要懂得这么多,念佛才能往生。说这么多的目的,是引导我们对这句名号坚信不疑,专念名号。我们虽然不能懂这么多,不会背 ── 有人说:“师父,经文讲得很好,可是我记不得。”你不记得、会念佛也能往生。这样讲解,大家依文思惟,了解名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而专念名号,必然往生。
但凭六字
古德云:
一句弥陀无别念 不劳弹指到西方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凭六字出乾坤
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要有第二个心思念别的,不要杂行杂修),不用弹指这么长时间、不用弹指这么费力,就可以到西方净土去了。你看,祖师讲得多么容易!
不要你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再成佛,只要靠六个字,就可以出离三界六道。
莫讶一声超十地 当知六字括三乘
你不要感到惊讶,惊讶什么呢?一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连十地菩萨的功德都超过了,跟佛平等了!
为什么不叫我们怀疑呢?要知道:六个字里边,包括了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它是佛乘。既然是佛乘,当然“一声超十地”。
我们现在交通很发达,有汽车、有火车、有轮船、有飞机,比如坐飞机吧,如果在地上走路的话,我们在座的莲友,多数都是老年人,如果拿你们和马拉松冠军相比,你能跑得过他吗?肯定比不过他。但是,如果你坐在飞机上,看到他在底下跑,他跑得再快,比得过你吗?他比不过你了。为什么?交通工具不一样啊,他靠自力,你靠飞机的力量,是他力的作用。
“一声超十地”是什么呢?佛力的缘故啊。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能够达到佛的境界。
一旦你乘上飞机,看下面的人和车就像蚂蚁一样,慢慢爬。他们跑得再快,也没有你快。所谓“不行而行”、“如实修行 ”,我们自己虽然没有修行,但是,再也没有比这更精进的了。所以,有人讲“精进”,讲“懈怠”,凡夫谈什么精进、懈怠,通通是懈怠,佛的精进才是真精进,六字名号自然让我们往生净土。
若人但念阿弥陀 是名无上深妙禅
只要专念名号,没有比这更深、更妙的。
舍 得
三藏十二部 留给他人悟
八万四千行 饶与旁人行
各位舍不舍得?
不过,也有人不舍得,不然,“留给他人悟”,谁来悟呢?舍得的人就留给那些不舍得的人去悟。等你悟了半天,“我开悟了。”开悟了还早,“悟后不念弥陀,管保老兄未悟 ”,“千悟万悟悟不到,就是一句佛名号”,你能念佛,真正开悟了,你不念佛,没有开悟。
三藏十二部讲得就是念这句名号。为什么要留给他人悟呢?我们来念名号,已经得到三藏十二部所讲的真实教法了,他还没有懂得,所以还要研究三藏十二部,慢慢研究,到后来, “哦,原来是念佛!”所以,祖师大德当初都研究了很多经教,学了很多法门,到最后,进入念佛法门,他们总结自己的经验,说:“专念弥陀名号。”
“八万四千行,饶与旁人行”,因地的修行,别人去修,我们现在坐“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大愿船了。
薰 习
第六章引用了大量佛经和祖师的话,把这句名号的功德展现出来。这些经文、祖语,大家回去可以多多读诵,佛法需要薰习。心中的疑惑在所难免,但如果我们多多听闻、多多思惟,自然就专心念佛了。
解脱之道
要反覆说明的是,专心念佛并不是妨碍行善积德,尤其是我们念佛的人,单独念佛,自己能念得下来吗?是要众生共同得利益的。比如说我们这个佛堂,如果大家都抱著自私自利心的话,佛法就得不到弘扬了。
我们现在知道,念佛并不在于一天必须念十二个小时才能往生,我们可以边工作边念佛、边念佛边工作啊,真正做到世法、出世法两不妨碍,如果不是这样, “我不能一边工作一边念佛,我要回去打坐才能念佛。”修行和道场事业不能兼顾。现在不是这样,你可以手拿抹布,一边清理厨房,一边口称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何其快哉!走路也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清净心念佛也是念佛,散乱心念佛也是念佛;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可以念佛,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把我们解脱了。
学佛的道心是好的,想了生死,但是不得法不行。念佛人要尽到自己的本份,士农工商都不妨碍,念佛本来就是无碍的法门。你不得法,不得要领,还处处嫌人家碍了你的事。有一句话说: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只要有心,再忙碌,再有事碍,也没有障碍。
《念佛胜易 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