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胜易 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P4

  ..续本文上一页叫 “多善根福德因缘”,哪一种修行可以和念佛相比呢?

   所以,持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你的善根,跟阿弥陀佛一样,你的福德,跟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一念具足无上功德”,经典也是这样说的。

   那样,我们每一声、每一声的念佛,当下都是“多善根福德”,这个“多”已经不是“多少”的“多”了,是无上,是佛的善根福德。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蕅益大师赞叹这个法门太深、太微妙了,众生太难相信了。

   但是,也可以讲深,也可以讲浅。讲深,连等觉菩萨都不能测其底;讲浅,连我们这样的罪业凡夫都可以简简单单口称名号到净土。深浅不可测量。什么叫“绝待圆融 ”呢?“绝待”就是绝诸对待,我们凡夫都生活在对待当中、分别当中,比如说“善人能往生,恶人不能往生”,这个叫对待法,有所分别。可是六字名号呢,非善非恶,不是善恶法,叫 “绝待”。如果说“多念佛能往生,少念佛不能往生”,这个叫对待法,有多、有少,有比较对待,那六字名号呢?非对待法,非多非少,如果讲“出家能往生,在家不能往生 ”,出家、在家是相对法,六字名号没有这一切,它叫“绝待圆融”,怎么可以去分别、思量呢?

  

   难信之法

   释迦如来,说此无藉劬劳修正、但称名号、径登不退、

   奇特胜妙、超出思议、第一方便,更为难中之难。

   释迦佛讲这个法门,不用你辛苦修正(讲得很清楚了),“无藉”,不需要假借。这来源于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如水上乘船则乐”,净土法门就是安乐的法门,根本不是苦修苦行的法门。

   我们一讲到学佛,“哎呀,很难哪!要苦修啊!”那是圣道门的特点,“如陆地步行则苦”。净土门就不这样,“如水上乘船则乐”,所以讲,不需要勤苦修证,但称 “南无阿弥陀佛”,直接就不退转了,决定往生,所以,这个法门叫“奇特胜妙”,没有任何法门比这个法门更加奇特,也没有任何法门比这个法门更加殊胜,它超出了我们的思议境界,你怎么想都想不过来,我们总是想 “这样差不多可以吧!那样大概不行吧……”全是分别。事实上,只要念佛,没有不往生。所以这个叫“第一方便”,很简单就可以往生净土。

   “难中之难”,是说难以相信。如果讲五戒十善,比较容易相信,世间的人,他虽然没有信佛,虽然没有归依三宝,他会有一个基本观念: “佛教,就是教人行善嘛。”这是最基本的,他容易相信。如果跟他讲:“佛教不是光行善哦,是要出离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他就不容易相信了,“哪里有因果轮回呀? ”浅法容易相信,再深一点,说三世因果,他不相信了;好了,三世因果相信了,再讲“学佛是要了脱生死”,有的人就不相信了,“还能解脱啊,想都想不到。”更深了;深法里边,有声闻法、菩萨法,讲阿罗汉,有的人能相信,像现在小乘佛法地区,大乘佛法他们不能相信,因为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深哪!所以,小乘的人说 “大乘非佛说”,他没有这个善根,信不了;大乘佛法里边,有圣道、有净土,讲大乘佛法要怎样修行才能解脱,还比较容易相信,说“不用怎样辛苦修行,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到净土 ”,他不敢相信了,因为这个法深、妙;净土法门里边,又有两种了,“要门”还比较容易相信,“三福、六度回向求往生”,很多人听了,“这还差不多”,如果跟他讲 “专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有点怀疑心了,不敢嘴上讲怀疑,他心里边怀疑,他嘴上讲“念佛可以往生”,心里却想“但是,总不能那么容易简单吧!还要再加上一些经咒和其他的修行吧! ”不敢相信,或者说“专念佛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很多人也能这样相信,“对呀,念到工夫成片当然可以往生了,伏住烦恼了,得清净心了,往生该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这些,那也能往生吗? ”他不敢相信,所以,越深就越不敢相信;来到第十八愿说“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五逆重罪的人,临终念一句十句就往生了,你看看,多少人吓得嘴巴都张开了,不敢相信,很多大法师不敢相信。

  

   无须思惟

   对于这样的法门,凡夫根本不要来思惟,你怎么思惟呀?阿弥陀佛的大愿经过五劫思惟,你怎么去思惟?所以,我们就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真为生死考虑,你就念 “南无阿弥陀佛”,如果说“哎呀!我非要把道理搞通再来念佛”,那就惨了。

   佛打了一个比喻,说一个人很愚痴,“佛啊,你说的我不能接受,除非你把道理给我讲通了。”佛说: “我打个比喻给你听:比如一个人中了毒箭,毒性发作,有人来给他医治,但遭到这个人的拒绝,他说:“你要告诉我,这支箭是谁射来的,他是什么身份,箭头上涂的什么毒……,你要把这一切讲清楚,我再吃你的药。”还没等人家讲清楚,这个人就死掉了。”

   很多人在那里研究,考虑来考虑去,不断绕圈子。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劝导说:“汝一心正念直来!”现在就来,马上就来,直直地来,不要拐弯,不要化妆,不要绕圈子,现在就过来!不然你来不及啦! “我能护汝!”我能保护你!

   这样的法门,以我们的凡夫心不敢想像,所以,经中说“难中之难无过此难”,难信之法。前面,慧净法师说得很清楚: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解释为易行难信。之所以难信,正因为易行,容易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现在舍难取易,不从难信这方面讲。我们以凡夫的境界,当然很难相信了,可是,易行的背后,有阿弥陀佛的慈悲,六字名号的成就是经过怎样艰难的修行我们不知道,不要说 “往生哪有这么简单?”你不知道这是经过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艰难修行,才有今天我们这样简单的结果啊!

   像我在这里拿著麦克风也很简单,如果是古代的人,那就不相信了,“哪有那么简单,这东西一拿,声音就那么大?”这么简单,是因为科学发达啊,科学家设计好了,我拿了就能放大声音啊。我这是得到别人的利益啊。

   念佛也是一样,我们今天能够享受阿弥陀佛的佛果,得到往生的利益,全来自于大悲慈父阿弥陀佛的辛勤修行。

   如果连这个阿弥陀佛给我们的简单的佛果都不敢要,不愿意接受,那你辜负了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心。

   所以,不要认为简单就不要,是佛所给的。

   释尊所得名号

   一声阿弥陀佛,

   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

   释迦牟尼佛成佛了,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释迦牟尼佛成佛得到什么东西呢?蕅益大师明确地跟我们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名号,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得的佛果,他就得了这句佛号了。现在,释迦牟尼佛把他所得的这句佛号 ── 阿弥陀佛的佛果正觉,一点不保留地交给我们浊恶众生。释迦牟尼佛得这句名号是得佛果,我们得这句名号也是得佛果啊。释迦牟尼佛成佛,没有成别的,就是得了这句 “南无阿弥陀佛”,所以,有句俗话说:“六字名号是真经。”确实如此。能了脱生死才是真经,别的行法也是真经,但是我们修不来,对菩萨是真经,对我们就不是了。六字名号呢,能够转凡成圣, “能令瓦砾变成金”。释迦牟尼佛那样的苦修苦证,蕅益大师说:得到一句六字名号。

   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浊水 浊水不得不清

   佛号投于乱心 乱心不得不佛

   清水珠一放到混水里,水自然就清了(我们知道明矾有净水的功能),“浊水”代表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很混浊、污秽;“清珠”代表佛的六字名号,叫“至极无上清净宝珠名号 ”;我们的心很混乱,杂念纷飞,佛号进来以后,“乱心不得不佛”,自然要去成佛,所以,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管他乱不乱,自然要去成佛的。

   我们大脑的分别意识,在临终的时候是不起作用的,这都是生灭法。我们轮回的主体也不是这些思想意识,轮回的主体是阿赖耶识(第八识)。我们的想法不管怎样,好也好,坏也好,就像空中的云雾一样,最终都要过去的, “我东想西想,所以影响往生……”不是这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不念佛,那当然,六识熏入八识,使得我们去流转。但是念佛呢,这些东西不起作用,表面看它们很汹涌,实际上不起作用,由于名号光明摄取的作用,使我们到达涅槃的净土。

   如何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 念念相应念念佛

   一念相应之后,自然就念念相应。什么叫“一念相应”呢?如果说第一念相应之后,第二念就不相应了,那就不叫“一念相应”了。“一念相应”,就是一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以愿往生的心、以愿让佛救度的心,叫“一念相应”。

   阿弥陀佛发大愿说:“我要救你!你让我救!”这是佛的愿心;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相应了!那么,这一念之后,念念都是这样,念念都是仰靠、归命、顺从的心,念念都是决定往生的心,所以叫 “念念相应念念佛”。

   有人把这两句解释得很难,“念佛,念到心里清净了,念到见光了、见花了,啊,今天念得跟佛蛮相应的……”其实,相差十万八千里,你根本不知道佛的大愿,你是在那里修为造作,那是跟你的那种身心反应相应,今天觉得不错,明天就消失掉了 ── 生灭法嘛!怎么能够到净土啊?晚上打坐觉得不错,早上一起来就没有了;睁眼觉得不错,闭眼就没有了;闭眼觉得不错,睁眼就看不见了……这个都是外相,生灭法。

   我们相应,是相应于六字名号,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我等的往生在里边,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所成就,信顺这句名号,不怀疑,叫 “一念相应”,能够这一念相信,…

《念佛胜易 第六章 一切法门 六字全收》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