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P4

  ..續本文上一頁叫 “多善根福德因緣”,哪一種修行可以和念佛相比呢?

   所以,持念“南無阿彌陀佛”的人,你的善根,跟阿彌陀佛一樣,你的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沒有差別,“一念具足無上功德”,經典也是這樣說的。

   那樣,我們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當下都是“多善根福德”,這個“多”已經不是“多少”的“多”了,是無上,是佛的善根福德。

   淨土法門,叁根普攝,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圓收圓超一切法門,甚深難信。

   蕅益大師贊歎這個法門太深、太微妙了,衆生太難相信了。

   但是,也可以講深,也可以講淺。講深,連等覺菩薩都不能測其底;講淺,連我們這樣的罪業凡夫都可以簡簡單單口稱名號到淨土。深淺不可測量。什麼叫“絕待圓融 ”呢?“絕待”就是絕諸對待,我們凡夫都生活在對待當中、分別當中,比如說“善人能往生,惡人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所分別。可是六字名號呢,非善非惡,不是善惡法,叫 “絕待”。如果說“多念佛能往生,少念佛不能往生”,這個叫對待法,有多、有少,有比較對待,那六字名號呢?非對待法,非多非少,如果講“出家能往生,在家不能往生 ”,出家、在家是相對法,六字名號沒有這一切,它叫“絕待圓融”,怎麼可以去分別、思量呢?

  

   難信之法

   釋迦如來,說此無藉劬勞修正、但稱名號、徑登不退、

   奇特勝妙、超出思議、第一方便,更爲難中之難。

   釋迦佛講這個法門,不用你辛苦修正(講得很清楚了),“無藉”,不需要假借。這來源于龍樹菩薩的《易行品》,“如水上乘船則樂”,淨土法門就是安樂的法門,根本不是苦修苦行的法門。

   我們一講到學佛,“哎呀,很難哪!要苦修啊!”那是聖道門的特點,“如陸地步行則苦”。淨土門就不這樣,“如水上乘船則樂”,所以講,不需要勤苦修證,但稱 “南無阿彌陀佛”,直接就不退轉了,決定往生,所以,這個法門叫“奇特勝妙”,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奇特,也沒有任何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加殊勝,它超出了我們的思議境界,你怎麼想都想不過來,我們總是想 “這樣差不多可以吧!那樣大概不行吧……”全是分別。事實上,只要念佛,沒有不往生。所以這個叫“第一方便”,很簡單就可以往生淨土。

   “難中之難”,是說難以相信。如果講五戒十善,比較容易相信,世間的人,他雖然沒有信佛,雖然沒有歸依叁寶,他會有一個基本觀念: “佛教,就是教人行善嘛。”這是最基本的,他容易相信。如果跟他講:“佛教不是光行善哦,是要出離叁世因果、六道輪回的。”他就不容易相信了,“哪裏有因果輪回呀? ”淺法容易相信,再深一點,說叁世因果,他不相信了;好了,叁世因果相信了,再講“學佛是要了脫生死”,有的人就不相信了,“還能解脫啊,想都想不到。”更深了;深法裏邊,有聲聞法、菩薩法,講阿羅漢,有的人能相信,像現在小乘佛法地區,大乘佛法他們不能相信,因爲大乘佛法比小乘佛法深哪!所以,小乘的人說 “大乘非佛說”,他沒有這個善根,信不了;大乘佛法裏邊,有聖道、有淨土,講大乘佛法要怎樣修行才能解脫,還比較容易相信,說“不用怎樣辛苦修行,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到淨土 ”,他不敢相信了,因爲這個法深、妙;淨土法門裏邊,又有兩種了,“要門”還比較容易相信,“叁福、六度回向求往生”,很多人聽了,“這還差不多”,如果跟他講 “專念佛就能往生”,他就有點懷疑心了,不敢嘴上講懷疑,他心裏邊懷疑,他嘴上講“念佛可以往生”,心裏卻想“但是,總不能那麼容易簡單吧!還要再加上一些經咒和其他的修行吧! ”不敢相信,或者說“專念佛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念到工夫成片”,很多人也能這樣相信,“對呀,念到工夫成片當然可以往生了,伏住煩惱了,得清淨心了,往生該差不多了。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這些,那也能往生嗎? ”他不敢相信,所以,越深就越不敢相信;來到第十八願說“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上盡一形,下至十聲”,五逆重罪的人,臨終念一句十句就往生了,你看看,多少人嚇得嘴巴都張開了,不敢相信,很多大法師不敢相信。

  

   無須思惟

   對于這樣的法門,凡夫根本不要來思惟,你怎麼思惟呀?阿彌陀佛的大願經過五劫思惟,你怎麼去思惟?所以,我們就老老實實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爲生死考慮,你就念 “南無阿彌陀佛”,如果說“哎呀!我非要把道理搞通再來念佛”,那就慘了。

   佛打了一個比喻,說一個人很愚癡,“佛啊,你說的我不能接受,除非你把道理給我講通了。”佛說: “我打個比喻給你聽:比如一個人中了毒箭,毒性發作,有人來給他醫治,但遭到這個人的拒絕,他說:“你要告訴我,這支箭是誰射來的,他是什麼身份,箭頭上塗的什麼毒……,你要把這一切講清楚,我再吃你的藥。”還沒等人家講清楚,這個人就死掉了。”

   很多人在那裏研究,考慮來考慮去,不斷繞圈子。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勸導說:“汝一心正念直來!”現在就來,馬上就來,直直地來,不要拐彎,不要化妝,不要繞圈子,現在就過來!不然你來不及啦! “我能護汝!”我能保護你!

   這樣的法門,以我們的凡夫心不敢想像,所以,經中說“難中之難無過此難”,難信之法。前面,慧淨法師說得很清楚: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解釋爲易行難信。之所以難信,正因爲易行,容易到不敢相信的程度。

   現在舍難取易,不從難信這方面講。我們以凡夫的境界,當然很難相信了,可是,易行的背後,有阿彌陀佛的慈悲,六字名號的成就是經過怎樣艱難的修行我們不知道,不要說 “往生哪有這麼簡單?”你不知道這是經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艱難修行,才有今天我們這樣簡單的結果啊!

   像我在這裏拿著麥克風也很簡單,如果是古代的人,那就不相信了,“哪有那麼簡單,這東西一拿,聲音就那麼大?”這麼簡單,是因爲科學發達啊,科學家設計好了,我拿了就能放大聲音啊。我這是得到別人的利益啊。

   念佛也是一樣,我們今天能夠享受阿彌陀佛的佛果,得到往生的利益,全來自于大悲慈父阿彌陀佛的辛勤修行。

   如果連這個阿彌陀佛給我們的簡單的佛果都不敢要,不願意接受,那你辜負了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心。

   所以,不要認爲簡單就不要,是佛所給的。

   釋尊所得名號

   一聲阿彌陀佛,

   即釋迦本師于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

   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衆生。

   釋迦牟尼佛成佛了,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翻譯過來叫做“無上正等正覺”。釋迦牟尼佛成佛得到什麼東西呢?蕅益大師明確地跟我們說:這句“南無阿彌陀佛 ”名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得的佛果,他就得了這句佛號了。現在,釋迦牟尼佛把他所得的這句佛號 ── 阿彌陀佛的佛果正覺,一點不保留地交給我們濁惡衆生。釋迦牟尼佛得這句名號是得佛果,我們得這句名號也是得佛果啊。釋迦牟尼佛成佛,沒有成別的,就是得了這句 “南無阿彌陀佛”,所以,有句俗話說:“六字名號是真經。”確實如此。能了脫生死才是真經,別的行法也是真經,但是我們修不來,對菩薩是真經,對我們就不是了。六字名號呢,能夠轉凡成聖, “能令瓦礫變成金”。釋迦牟尼佛那樣的苦修苦證,蕅益大師說:得到一句六字名號。

   不得不佛

   清珠投于濁水 濁水不得不清

   佛號投于亂心 亂心不得不佛

   清水珠一放到混水裏,水自然就清了(我們知道明礬有淨水的功能),“濁水”代表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很混濁、汙穢;“清珠”代表佛的六字名號,叫“至極無上清淨寶珠名號 ”;我們的心很混亂,雜念紛飛,佛號進來以後,“亂心不得不佛”,自然要去成佛,所以,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管他亂不亂,自然要去成佛的。

   我們大腦的分別意識,在臨終的時候是不起作用的,這都是生滅法。我們輪回的主體也不是這些思想意識,輪回的主體是阿賴耶識(第八識)。我們的想法不管怎樣,好也好,壞也好,就像空中的雲霧一樣,最終都要過去的, “我東想西想,所以影響往生……”不是這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不念佛,那當然,六識熏入八識,使得我們去流轉。但是念佛呢,這些東西不起作用,表面看它們很洶湧,實際上不起作用,由于名號光明攝取的作用,使我們到達涅槃的淨土。

   如何相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一念相應之後,自然就念念相應。什麼叫“一念相應”呢?如果說第一念相應之後,第二念就不相應了,那就不叫“一念相應”了。“一念相應”,就是一念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以願往生的心、以願讓佛救度的心,叫“一念相應”。

   阿彌陀佛發大願說:“我要救你!你讓我救!”這是佛的願心;我念“南無阿彌陀佛”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就相應了!那麼,這一念之後,念念都是這樣,念念都是仰靠、歸命、順從的心,念念都是決定往生的心,所以叫 “念念相應念念佛”。

   有人把這兩句解釋得很難,“念佛,念到心裏清淨了,念到見光了、見花了,啊,今天念得跟佛蠻相應的……”其實,相差十萬八千裏,你根本不知道佛的大願,你是在那裏修爲造作,那是跟你的那種身心反應相應,今天覺得不錯,明天就消失掉了 ── 生滅法嘛!怎麼能夠到淨土啊?晚上打坐覺得不錯,早上一起來就沒有了;睜眼覺得不錯,閉眼就沒有了;閉眼覺得不錯,睜眼就看不見了……這個都是外相,生滅法。

   我們相應,是相應于六字名號,知道“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有我等的往生在裏邊,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誓願所成就,信順這句名號,不懷疑,叫 “一念相應”,能夠這一念相信,…

《念佛勝易 第六章 一切法門 六字全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