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观音、势至没有这样的心,你只要念佛,他们高兴得不得了,跟在你后面保护你,给你打扫卫生,给你做仆人,为你服务,真的是这样啊!《无量寿经》不是说“荷负群生,为之重担”嘛!他给你挑担子,那不是仆人是什么?我们有无量劫的生死重担,这生死重担,我们有力量挑起来吗?我们挑不起来,阿弥陀佛来给我们挑,他不但把担子挑起来,还把我们的人背在肩膀上,这个叫“荷负群生”啊。佛是这样的慈悲,还会让我们下地狱啊?所以,我们往生净土是“脚踏莲花”,莲花就是佛的正觉、阿弥陀佛本身哪!我们是站在阿弥陀佛肩膀上去往生的!不是说阿弥陀佛把自己的位子摆的很高,我们够不上。阿弥陀佛把他降得很低,降到你的脚底下,把你托起来,运到极乐净土,所以这个叫“乘佛愿力”,乘船,船就在你脚下,所以,佛的尊贵、佛的慈悲,不可以用凡夫的心来想像。
佛为我们偿还
我们有业债,我们有罪障,谁为我们消?佛来为我们消,佛来为我们偿还。你有杀生的罪,杀生要偿命,靠你自己,要轮回过来补偿它的命,佛说:“你走,我来帮你偿命!”佛帮你偿命,它就被度了。如果我们偿命,彼此相生相杀,这次你杀我,下次我杀你,永远轮回。佛说:“你到净土去,我来给你偿命。”佛为我们消业障,如果没有无上的功德,没有为众生“流血如四大海”、“舍身骨如须弥山”,怎么能把我们救到净土去呀?靠我们自己怎么行?说靠哪个师父、靠哪个大和尚,那也不行,凡夫没有功德也没有能力替我们偿还业债。
我们不知杀生多少,也不知偷盗多少,佛都要为我们偿还。他用什么偿还?六字名号就够了,全部的功德通通在里面。所以说“毫不嫌弃,永不舍离”,不要说“哎呀,我大概没份吧,佛可能不要我吧,因为我这样卑贱”,不可以作这样退堕的想法,要回心念佛。
五种嘉誉
但念弥陀,顿超轮回,释尊誉为白莲,二圣自然影护。
只要专念名号,当下超越轮回,不是等到临死的时候才超越,“身虽在娑婆,已超六道外”,对此,历代祖师都是这样讲的。我们的身份已经定下来了,决定往生了。释迦牟尼佛用大白莲花来形容念佛人,观音、势至二圣自然像影子一样保护我们。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解释〈流通分〉之文,
以“五种嘉誉”赞叹念佛人,并说明“二圣影护”,其文云: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胜人。
专念弥陀名者,即观音、势至,常随影护,亦如亲友知识也。
“五种嘉誉”就是五种美好的称誉,这也是净土门经常用的词,听别人讲,听不到这个名词,因为他没有读《观经疏》,我们学善导大师思想,越学越欢喜。哪五种嘉誉呢?念佛人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
念佛能消灾延寿
又,大师于《观念法门》显明念佛能消灾延寿,其文云:
称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
现生即得延年转寿,不遭九横之难。
阿弥陀佛是无量寿,称他的名号,自然延年转寿。
有人说:“我要到净土去,就念阿弥陀佛;要增长寿命,就念消灾延寿药师佛;要保平安,就念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要消业障,就念地藏菩萨灭定业真言;要开智慧,就念文殊菩萨……”这个,典型的杂行杂修。我们净土门的行者,管你干什么,通通念佛,只要念佛,自然都有这些效果,自然延年转寿,自然不遭横难。
灭罪往生
为了阐释此义,大师说明念佛能得五种增上缘,亦即五种利益,
其中第一灭罪之益,第二护念之益。
第一灭罪之益,如《观经》言:
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
念佛能得五种利益,其中第一叫灭罪增上缘,《观经》说:“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这一句出现在《观经》的“下品上生”,下品上生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十恶的众生,他念一句佛号,能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他看见阿弥陀佛应声即现。小孙子一喊“奶奶”,奶奶应声过来,奶奶还要慢慢走过来,还要时间,佛没那回事,应声即现,当下就出现在面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善男子啊!因为你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罪都消掉了,我来迎你到净土去。”念佛即灭罪,灭罪即往生。
在此,善导大师作了精辟的解释:首先,他是一个十恶的罪人,但是因为他念了一句佛号,就赞叹为善男子,你看看,是赞叹什么?赞叹念佛啊!然后不提闻经之事,单说称名之事,本来这个人有两种善行:一是闻大乘经典十二部首题名字,一是称名念佛。可是,阿弥陀佛来的时候,只讲“以汝称佛名故”,善导大师设问,为什么这样呢?大师自问自答,因为“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往生是很紧要急迫的事情,他造作十恶罪,就要堕落了,要快速把他救起来,如果诵经、拜忏,都来不及了,这句名号,才是无上功德大宝,当下能把他救起来,佛专门提出“称佛名故”,是强调要专念佛的名号。
为什么读经只灭千劫罪、而念佛能灭这么多罪呢?善导大师又解释说:这个人心思浮散,何况到临终的时候更加四大分离!虽读大乘经典,法不入心。
其实,我们现在活得好好的,也一样,也法不入心,很多经典的境界,根本不是我们的境界。法不入心,灭罪就轻了。
但是,这句名号就不一样,这句名号具足无上功德,只要称念,自然灭罪,而且很简单,任何时候都能念,也不需要你理解、思惟。如果读经,经义不理解、不思惟、不依经修证,那就得不到利益。可是这句名号,不用理解,不用思惟,你只会称念,一心来念佛,自然消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
经典里讲“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到底称念佛号灭多少罪呢?根据《观经》这里所讲“诸罪消灭”,可知一切的罪通通消掉了。经中讲“五十亿”、“八十亿”,是个数量,好像没有全部消掉,那是说明这个人罪业的多少。就像描述房间的大小,这个房间五丈见方,另一个房间八丈见方。这间五丈见方的房间,如果窗户打开,太阳光照进来,就灭掉五丈见方的黑暗;八丈见方的房间,光线照进来就灭掉八丈见方的黑暗,对不对?意思是说这句佛号,你有多少罪业,就灭掉多少罪业,所以说“彼佛光明无量”啊!如果只能灭一部分罪,岂不是说光明有量了?“光明”就是功德,罪障就是黑暗,功德能灭罪,既然是无量光,又是无上功德,自然可以灭无量罪。
有人会讲了:“诸罪消灭的话,我怎么还有烦恼呢?我现在还没有清净啊?”这确实是个问题。《无量寿经》说:“拔诸生死勤苦根本。”什么意思呢?就像一棵树,枝叶繁茂,如果拔去它的根,暂时看上去,它的叶子还是绿的,好像还生机勃勃,但是根本已断,它就活不过来了。阿弥陀佛灭我们的罪也是这样子的,从根本的地方把罪业截断,“截断生死根本”,我们在这个世间,还有十年、二十年,就像这棵树慢慢萎缩,暂时看上去还有烦恼,甚至有时候烦恼还挺强,就像大树虽然伐倒了,一下雨,它好像又活了一点。我们有时候感觉烦恼强盛一点,但是,只要你真正念佛,根本已被拔掉了,不起作用了,烦恼没有障碍了,这就叫“无碍光”。当然,我们活在世间,都还是罪业的,可是罪业没有障碍,从这个意义讲,叫“诸罪消灭”,那我们自然常称弥陀号。
有人讲:“净土宗不是带业往生吗?”如果依善导大师,从来没讲过带业往生,他只讲消业往生,经典里也说“诸罪消灭”,消业。如果不把你的罪消掉,怎么能往生呢?印光大师也是这样解释的,他说:众生罪业犹如片雪,弥陀名号犹如大冶洪炉。一片小小的雪花,一接近炼钢厂的大洪炉,当下就化掉了,了无可得。再多的罪业,用六字名号就消掉了。印光大师是赞成消业往生的。大师又有这么一句话:带业往生,是就此土而言,并不是把业带到西方,一生西方之后,一切业障了无所得。众生都把业带到西方,那西方还能叫净土吗?那就成秽土了。所以,就此土,基于我们凡夫的情见,讲“带业”。
旧业与新业
还有人讲:“只能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意思是:我们念佛以前造的业可以带,如果再造业,那就不能带了。这句话应该理解为一种遮止的慈悲,怕你念佛之后再去造罪,告诫说:“你不要再造罪!”就跟《大经》“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差不多的意思,“你不要造新罪,造了就不能往生!”万一造了呢?依善导大师的解释,没造五逆,说五逆不能造,万一造了五逆罪,还要摄取;没造谤法,说谤法不能造,如果又造了,还要摄取。所以,佛的慈悲是一层一层的,好像佛一步步往后退,他也希望我们成为社会上的贤善之人,如果我们因烦恼所迫,做不到,还要摄取。所以,不存在新业、旧业的问题。我们刚才也解释过了,连根拔除,新的、旧的全部扫掉,阿弥陀佛是无量寿嘛,一念之间包含过去、包含现在、包含未来,过去罪业全部扫除,现在罪业全部扫除,连未来的罪业都全部断根,“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
比如说,我们都打过防疫针,疫苗打下去,是不是说过去的能防止、未来的防止不了?如果未来的防止不了,那这个疫苗有什么作用?疫苗注射进去,就能保证未来不感染病菌。
“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注入我们的身心,一切的烦恼、罪障、贪嗔痴三毒不能够扰乱我们。这个是很自然的,只需要你常称弥陀号,诸罪自然消散。
哪一个人能保证不再造新业?我们一念佛,就变成圣人、不再造业了吗?不可能啊。念佛了还是凡夫,是凡夫还有贪嗔痴,有贪嗔痴就有业,所以要天天念佛,你不归命弥陀的话,看看自己每天,“一日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途”,所以,我们就常行念佛,一向念佛,不管这些东西,贪嗔水火二河里边,生…
《念佛胜易 第四章 诸佛菩萨 护持念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