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勝易 第四章 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P2

  ..續本文上一頁、觀音、勢至沒有這樣的心,你只要念佛,他們高興得不得了,跟在你後面保護你,給你打掃衛生,給你做仆人,爲你服務,真的是這樣啊!《無量壽經》不是說“荷負群生,爲之重擔”嘛!他給你挑擔子,那不是仆人是什麼?我們有無量劫的生死重擔,這生死重擔,我們有力量挑起來嗎?我們挑不起來,阿彌陀佛來給我們挑,他不但把擔子挑起來,還把我們的人背在肩膀上,這個叫“荷負群生”啊。佛是這樣的慈悲,還會讓我們下地獄啊?所以,我們往生淨土是“腳踏蓮花”,蓮花就是佛的正覺、阿彌陀佛本身哪!我們是站在阿彌陀佛肩膀上去往生的!不是說阿彌陀佛把自己的位子擺的很高,我們夠不上。阿彌陀佛把他降得很低,降到你的腳底下,把你托起來,運到極樂淨土,所以這個叫“乘佛願力”,乘船,船就在你腳下,所以,佛的尊貴、佛的慈悲,不可以用凡夫的心來想像。

   佛爲我們償還

   我們有業債,我們有罪障,誰爲我們消?佛來爲我們消,佛來爲我們償還。你有殺生的罪,殺生要償命,靠你自己,要輪回過來補償它的命,佛說:“你走,我來幫你償命!”佛幫你償命,它就被度了。如果我們償命,彼此相生相殺,這次你殺我,下次我殺你,永遠輪回。佛說:“你到淨土去,我來給你償命。”佛爲我們消業障,如果沒有無上的功德,沒有爲衆生“流血如四大海”、“舍身骨如須彌山”,怎麼能把我們救到淨土去呀?靠我們自己怎麼行?說靠哪個師父、靠哪個大和尚,那也不行,凡夫沒有功德也沒有能力替我們償還業債。

   我們不知殺生多少,也不知偷盜多少,佛都要爲我們償還。他用什麼償還?六字名號就夠了,全部的功德通通在裏面。所以說“毫不嫌棄,永不舍離”,不要說“哎呀,我大概沒份吧,佛可能不要我吧,因爲我這樣卑賤”,不可以作這樣退墮的想法,要回心念佛。

   五種嘉譽

   但念彌陀,頓超輪回,釋尊譽爲白蓮,二聖自然影護。

   只要專念名號,當下超越輪回,不是等到臨死的時候才超越,“身雖在娑婆,已超六道外”,對此,曆代祖師都是這樣講的。我們的身份已經定下來了,決定往生了。釋迦牟尼佛用大白蓮花來形容念佛人,觀音、勢至二聖自然像影子一樣保護我們。

   故善導大師于《觀經疏》解釋〈流通分〉之文,

   以“五種嘉譽”贊歎念佛人,並說明“二聖影護”,其文雲: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

   人中上上人,人中希有人,人中最勝人。

   專念彌陀名者,即觀音、勢至,常隨影護,亦如親友知識也。

   “五種嘉譽”就是五種美好的稱譽,這也是淨土門經常用的詞,聽別人講,聽不到這個名詞,因爲他沒有讀《觀經疏》,我們學善導大師思想,越學越歡喜。哪五種嘉譽呢?念佛人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勝人。

   念佛能消災延壽

   又,大師于《觀念法門》顯明念佛能消災延壽,其文雲:

   稱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

   現生即得延年轉壽,不遭九橫之難。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稱他的名號,自然延年轉壽。

   有人說:“我要到淨土去,就念阿彌陀佛;要增長壽命,就念消災延壽藥師佛;要保平安,就念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要消業障,就念地藏菩薩滅定業真言;要開智慧,就念文殊菩薩……”這個,典型的雜行雜修。我們淨土門的行者,管你幹什麼,通通念佛,只要念佛,自然都有這些效果,自然延年轉壽,自然不遭橫難。

   滅罪往生

   爲了闡釋此義,大師說明念佛能得五種增上緣,亦即五種利益,

   其中第一滅罪之益,第二護念之益。

   第一滅罪之益,如《觀經》言:

   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

   念佛能得五種利益,其中第一叫滅罪增上緣,《觀經》說:“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這一句出現在《觀經》的“下品上生”,下品上生是什麼樣的人呢?是十惡的衆生,他念一句佛號,能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他看見阿彌陀佛應聲即現。小孫子一喊“奶奶”,奶奶應聲過來,奶奶還要慢慢走過來,還要時間,佛沒那回事,應聲即現,當下就出現在面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善男子啊!因爲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罪都消掉了,我來迎你到淨土去。”念佛即滅罪,滅罪即往生。

   在此,善導大師作了精辟的解釋:首先,他是一個十惡的罪人,但是因爲他念了一句佛號,就贊歎爲善男子,你看看,是贊歎什麼?贊歎念佛啊!然後不提聞經之事,單說稱名之事,本來這個人有兩種善行:一是聞大乘經典十二部首題名字,一是稱名念佛。可是,阿彌陀佛來的時候,只講“以汝稱佛名故”,善導大師設問,爲什麼這樣呢?大師自問自答,因爲“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往生是很緊要急迫的事情,他造作十惡罪,就要墮落了,要快速把他救起來,如果誦經、拜忏,都來不及了,這句名號,才是無上功德大寶,當下能把他救起來,佛專門提出“稱佛名故”,是強調要專念佛的名號。

   爲什麼讀經只滅千劫罪、而念佛能滅這麼多罪呢?善導大師又解釋說:這個人心思浮散,何況到臨終的時候更加四大分離!雖讀大乘經典,法不入心。

   其實,我們現在活得好好的,也一樣,也法不入心,很多經典的境界,根本不是我們的境界。法不入心,滅罪就輕了。

   但是,這句名號就不一樣,這句名號具足無上功德,只要稱念,自然滅罪,而且很簡單,任何時候都能念,也不需要你理解、思惟。如果讀經,經義不理解、不思惟、不依經修證,那就得不到利益。可是這句名號,不用理解,不用思惟,你只會稱念,一心來念佛,自然消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

   經典裏講“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到底稱念佛號滅多少罪呢?根據《觀經》這裏所講“諸罪消滅”,可知一切的罪通通消掉了。經中講“五十億”、“八十億”,是個數量,好像沒有全部消掉,那是說明這個人罪業的多少。就像描述房間的大小,這個房間五丈見方,另一個房間八丈見方。這間五丈見方的房間,如果窗戶打開,太陽光照進來,就滅掉五丈見方的黑暗;八丈見方的房間,光線照進來就滅掉八丈見方的黑暗,對不對?意思是說這句佛號,你有多少罪業,就滅掉多少罪業,所以說“彼佛光明無量”啊!如果只能滅一部分罪,豈不是說光明有量了?“光明”就是功德,罪障就是黑暗,功德能滅罪,既然是無量光,又是無上功德,自然可以滅無量罪。

   有人會講了:“諸罪消滅的話,我怎麼還有煩惱呢?我現在還沒有清淨啊?”這確實是個問題。《無量壽經》說:“拔諸生死勤苦根本。”什麼意思呢?就像一棵樹,枝葉繁茂,如果拔去它的根,暫時看上去,它的葉子還是綠的,好像還生機勃勃,但是根本已斷,它就活不過來了。阿彌陀佛滅我們的罪也是這樣子的,從根本的地方把罪業截斷,“截斷生死根本”,我們在這個世間,還有十年、二十年,就像這棵樹慢慢萎縮,暫時看上去還有煩惱,甚至有時候煩惱還挺強,就像大樹雖然伐倒了,一下雨,它好像又活了一點。我們有時候感覺煩惱強盛一點,但是,只要你真正念佛,根本已被拔掉了,不起作用了,煩惱沒有障礙了,這就叫“無礙光”。當然,我們活在世間,都還是罪業的,可是罪業沒有障礙,從這個意義講,叫“諸罪消滅”,那我們自然常稱彌陀號。

   有人講:“淨土宗不是帶業往生嗎?”如果依善導大師,從來沒講過帶業往生,他只講消業往生,經典裏也說“諸罪消滅”,消業。如果不把你的罪消掉,怎麼能往生呢?印光大師也是這樣解釋的,他說:衆生罪業猶如片雪,彌陀名號猶如大冶洪爐。一片小小的雪花,一接近煉鋼廠的大洪爐,當下就化掉了,了無可得。再多的罪業,用六字名號就消掉了。印光大師是贊成消業往生的。大師又有這麼一句話:帶業往生,是就此土而言,並不是把業帶到西方,一生西方之後,一切業障了無所得。衆生都把業帶到西方,那西方還能叫淨土嗎?那就成穢土了。所以,就此土,基于我們凡夫的情見,講“帶業”。

   舊業與新業

   還有人講:“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意思是:我們念佛以前造的業可以帶,如果再造業,那就不能帶了。這句話應該理解爲一種遮止的慈悲,怕你念佛之後再去造罪,告誡說:“你不要再造罪!”就跟《大經》“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差不多的意思,“你不要造新罪,造了就不能往生!”萬一造了呢?依善導大師的解釋,沒造五逆,說五逆不能造,萬一造了五逆罪,還要攝取;沒造謗法,說謗法不能造,如果又造了,還要攝取。所以,佛的慈悲是一層一層的,好像佛一步步往後退,他也希望我們成爲社會上的賢善之人,如果我們因煩惱所迫,做不到,還要攝取。所以,不存在新業、舊業的問題。我們剛才也解釋過了,連根拔除,新的、舊的全部掃掉,阿彌陀佛是無量壽嘛,一念之間包含過去、包含現在、包含未來,過去罪業全部掃除,現在罪業全部掃除,連未來的罪業都全部斷根,“橫截五惡趣,惡趣自然閉”。

   比如說,我們都打過防疫針,疫苗打下去,是不是說過去的能防止、未來的防止不了?如果未來的防止不了,那這個疫苗有什麼作用?疫苗注射進去,就能保證未來不感染病菌。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注入我們的身心,一切的煩惱、罪障、貪嗔癡叁毒不能夠擾亂我們。這個是很自然的,只需要你常稱彌陀號,諸罪自然消散。

   哪一個人能保證不再造新業?我們一念佛,就變成聖人、不再造業了嗎?不可能啊。念佛了還是凡夫,是凡夫還有貪嗔癡,有貪嗔癡就有業,所以要天天念佛,你不歸命彌陀的話,看看自己每天,“一日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叁途”,所以,我們就常行念佛,一向念佛,不管這些東西,貪嗔水火二河裏邊,生…

《念佛勝易 第四章 諸佛菩薩 護持念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