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愿浅释
序讲 第十八愿的重要
第十八愿愿文
南无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十八愿。
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在祂还没有成佛之前,叫做法藏菩萨,发了四十八条大愿,其中的第十八条愿。
这第十八愿,是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目的,非常的重要。我们修学净土宗,说到底,就是要如实地了解这第十八愿的精神,把它落实下来。能够如此,可以说,净土宗就毕业了。千说万说,都归到这个地方。
第十八愿的愿文很简短,九句话,每句话四个字,总共三十六个字,希望大家能背诵,背起来并不难。下面,我们恭敬合掌,把这条愿文来读诵一遍,我念一句,大家念一句: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一、凡夫唯一的出路
好!这一条愿,对一切众生、尤其是对于我们罪业深重的生死凡夫,非常的重要,是我们脱离轮回、往生净土、究竟成佛的大根大本,是我们真实生命寄托之所在,是我们离开三界火宅的唯一出路、唯一希望。
佛教的经典、法门很多、很广泛,但是,绝大多数法门对我们这样的根机来说,都是不切实际的,可以说是「说食不能饱,数宝莫济贫」(一种食品,说它 的色香味、营养成分,说得很好,但是肚子还是空空的;说银行里有多少钱,数人家的钱,自己还是一个穷汉)。所以,其它的经典固然说到诸佛菩萨的智慧神通、 苦修苦行,但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隔离的;唯有这第十八愿跟我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非常亲切,是我们真正能够得利──得到真实利益之处。
道绰大师在《安乐集》里面说:「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这唯一的一门、唯一的通路,就是指第十八愿。所以,他在下面就引用《无量寿经》第十八 愿的意思说:「纵令一生造恶的众生,临命终时,能够十念念佛,决定往生。」对于我们这样的「大乘曾未措心,小乘都无其分,五戒十善,持得者甚稀;起恶造 罪,无异暴风驶雨」,对这样的造罪凡夫来说,只有这一条道路。所以,希望大家不要心有旁骛,能够在这条大道上勇往直前,那么往生决定,成佛决定。
二、净土宗立宗根本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立宗的根本。没有第十八愿,谈不上净土宗。
净土宗正依经典有三部:《佛说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但说到底,三部经归结于第十八愿。善导和尚在《观经疏》里面明确说明: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观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就是第十八愿的内容,所以,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愿」。没有第十八愿,就没有净土三经。
第十八愿是我们净土宗所有教理的基础。今从「机、行、益」和「信、愿、行」两方面来进一步说明。
机、行、益
一个宗派之所以成立,它必须要说明:我这一宗法门,什么样的人可以修学?怎样修学?如法修学能得什么利益?此所谓「机、行、益」三事。「机」就是根机,「行」就是行法,「益」就是利益。净土宗的这三方面,在第十八愿当中,都有明确的规定。
一、根机。净土宗常说的有两句话:一句叫做「三根普被」,另外一句,「本为凡夫」。这两句都在第十八愿当中。
「三根普被」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十方众生」。上辈、中辈、下辈的根机,都含摄在「十方众生」之内,没有一人遗漏在外。
「本为凡夫」就本源于第十八愿最后的八个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十方众生是什么样的众生?愿文里说明:是「除了造五逆罪和诽谤正法罪之外的 所有一切众生」。那么可见得:就是以罪业凡夫做为救度的正机,而不是以圣人为救度正机。因为,如果以贤圣之人为救度对象,那不可能说「唯除五逆,诽谤正 法」。贤圣之人对佛法有正信、正见、正行,怎么可能造五逆谤法重罪呢?阿弥陀佛发愿救度造罪的凡夫,深知我们的罪性之重,极有可能犯下五逆谤法的重罪,所 以事先抑止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好像说:「我发愿救度一切造罪凡夫,但至少你不能造作五逆谤法这样的极重之罪。」这就是净土宗「本为凡夫」的来 源。
二、行法。净土宗的根本行法,就是一向专称,就是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第十八愿没有说到其它的行法,只是说「乃至十念」的念佛。善导大师 解释「乃至十念」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永不退转。」就是专修念佛,念念不舍。
善导和尚把称念弥陀名号称为「正定之业」,解释说「顺彼佛愿故」。所谓「顺彼佛愿」,就是顺着这第十八愿。顺着这第十八愿的念佛,才称为「正定之业」。所以,净土宗的行法来自于这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四个字。
三、利益。净土宗念佛,「当生成就」、「万修万人去」,来自于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若」,就是假如;「若不生」,假如不往 生;谁不往生?假如前面那个「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众生,他不能往生;「那我法藏不成佛」。那现在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只要我们念 佛、愿生,无一不能往生。
信、愿、行
圣道法门讲「戒、定、慧」,净土法门也有三个字:「信、愿、行」。「信、愿、行」也是来自于第十八愿。第十八愿当中「至心信乐」,就是信;「欲生我国」,就是愿;「乃至十念」,就是行。「信、愿、行」都包含在这一条愿当中。
所以,我们净土宗的大根大本,立宗的根本基柱,就是这第十八愿。
我们一个学净土宗的人,了解第十八愿的精神实质,可以讲就有了一双金刚眼目,就开了智慧眼。不管是什么人来说,我们自己的修学,都以第十八愿为标准。因为这一条愿是阿弥陀佛因地亲自所发的誓愿,即使是十方诸佛,也不可能背离阿弥陀佛的本愿。
比如我要到你家去,不知道路线,你告诉我怎么走;如果他人再来讲,和你亲自告诉我的不一样,我当然不能听他的,我还是要听你的,以你所说的为标准。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就是要依阿弥陀佛的誓愿为标准。了解这一点,任何别解、别行、异学、异见都不能动摇我们。我们有了金刚眼,所有对净土教法的知见,正还是不正,我们就有了试金石,就能鉴别。所以,这个对我们了解教法、建立信心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释迦佛出世本怀
同时,第十八愿也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目的,所谓「出世本怀」。《无量寿经》说:
如来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释迦牟尼佛所以要来这个五浊恶世成佛,目的就是要讲这一部《无量寿经》,拯救五浊恶世的造罪凡夫,给我们真实的利益。
那么,什么是「真实之利」呢?就是这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诸大乘经典,说诸法实相,是不是真实之利?
(是。)(不是。)
也是,也不是。怎么叫「也是、也不是」呢?对于能够修行的上根利智之人,他能够契入真如实相,他就能得真实之利;对我们来说,谈不上啊!给你讲真 如实相,听了半天,头都听晕了。「什么『无我无人』啊?明明我在这儿站着嘛!」所以,圣道门所讲的利益,对我们来说,因为根机不堪,我们得不到。
释迦牟尼佛来恶世成佛,对我们造罪凡夫「惠以真实之利」,不是跟我们讲那些高深玄妙的道理,那些高深的道理在我们嘴上说,就成为戏论。佛法不是戏论。
什么叫戏论呢?讲来讲去,就好像唱戏表演一样,不真实,得不到真实的利益。戏说佛法,那个,不尊重佛法。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造罪凡夫的真实利益,就是要我们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每个人听得懂、做得到、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利益。
如果把「念佛往生」拿掉,我们在座各位啊,不用学佛了,你学什么呢?有什么利益呢?大家想一想,如果现在佛法在世间流行,恰恰少了「念佛往生」,一切就没有意义啦!顶多成为学问的研究、哲学上的研究。还有什么意义呢?不能解决生死问题。
释迦牟尼佛来此世间,就是要宣说这一条愿,祂就带着这样的目的应现在这个世界。当然,这也是顺了阿弥陀佛因中的第十七愿:「我成佛的时候,十方诸 佛,莫不咨嗟,称叹我的名号。」所以,释迦佛来到这个世界,讲说净土三部经,乃至一代经教,就是为了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号。因此,印光大师赞言:「无不从此 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切法门都是从第十八愿念佛而开出,而又回归到第十八愿念佛。乃至古德说:「一大藏教,原来是六字名号的脚注。」
四、阿弥陀佛的生命
第十八愿,更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是阿弥陀佛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没有这第十八愿,大宇宙当中就没有大慈大悲救度罪业凡夫的这么一尊阿弥陀佛的存在,那样,可以说,宇宙黑暗,我们将永远陷没在轮回的大苦恼中。
别于诸佛
我们常常听说「佛佛道同,诸佛平等」,其实这只是一方面。诸佛可以说有平等、有差别。怎么平等呢?诸佛所证悟的诸法实相完全平等。但是,祂们度众生的方法、利他的方便,就有差别。阿弥陀佛这尊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就是因为这第十八愿。
大家请翻开《善导大师全集》四百七十九页,《往生礼赞》,我们来看这一段:
问曰:一切诸佛,三身同证,悲智果圆,亦应无二。
这是佛法通途的道理。
「三身同证」:一切诸佛都圆证法身、报身、化身。
「悲智果圆」:慈悲、智慧、佛果圆满。慈悲、智慧圆满,才得到佛果。
「亦应无二」:应当没有差别。
随方礼念,课称一佛,亦应得生。
这是指一个人心中的认识。认识正确不正确?没有判断,这是他这样认为。
「随方礼念」:…
《第十八愿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