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随便礼哪个方向的佛──我未必礼西方阿弥陀佛,我可以礼北方佛啦、南方佛啦……」
「课称一佛」:「随便称一佛的名号。」
「亦应得生」:「也应该可以往生吧?」
何故偏叹西方,劝专礼念等,有何义也?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祂们都要偏偏、恰恰赞叹西方阿弥陀佛?劝我们专礼、专念?这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答曰:诸佛所证,平等是一;
弥陀、释迦、药师……这一切佛本身所证境界,是平等、是一。
若以愿行来收,非无因缘。
但是,如果以祂们因地的誓愿、修行来说的话,都是有因缘的──别有因缘。
底下讲阿弥陀佛之所以有别于诸佛,十方诸佛之所以偏叹、偏劝我们专礼、专念阿弥陀佛,以求往生:
然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
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然」是转折,前面虽然说「所证平等是一」,下面说有差别,因缘不同,度生不同,有差异。差别在哪里呢?善导大师就拿这第十八愿来说明阿弥陀佛跟诸佛的差别。可知这第十八愿正是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为阿弥陀佛的地方。
「深重誓愿」:是哪一条愿?从下面的解释就知道是第十八愿。
「光明名号」:光明和名号一起说明。光明就是名号,名号就是光明,只是表达的角度不一样。光明是没有声音的名号,名号是有声音的光明。所以,我们 称念这句名号,佛光来照。我们打过这样的比喻(因为世间很难找到贴切的比喻):像雷和电,雷是声音,电是光明。声就是光,光就是声。从声的角度讲,叫做雷 ──雷声阵阵;从光的角度讲,叫闪电──电光闪烁。雷声响的时候,闪电就亮了;闪电亮的时候,雷声就响了。那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从声音讲,就是心口称 念、有声音的名号;从光明讲,就是佛的光明,所以叫「光明名号」。
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口中有声音还是心中有声音,当下,佛的光明就在这里。《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照十方,救度称念名号的众生,所以说「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摄化」就是救度、化导。
「十方」就是第十八愿的「十方众生」。
「但使信心求念」:只要你信顺,愿意往生,愿意念佛。
「但使」是只要,显明很简单、很容易。「信心」是信;「求」是愿,求愿往生;「念」,是行,称念弥陀名号。
「信心求念」就是信愿行,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那么,怎样念佛呢?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这就是具体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乃至十念」就是一辈子念佛,接触这个法门,了解弥陀誓愿,一信永信,一念永念,毕此一生,不再改变,叫「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本愿力的缘故,个个能够容易地往生。也就是第十八愿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是故释迦,及以诸佛,劝向西方,为别异耳。
因为阿弥陀佛的深重誓愿,众生念佛,易得往生,所以释迦佛及十方诸佛劝导我们罪恶生死凡夫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为别异耳」:「别」是不同。前面讲「诸佛所证,平等是一」,这里说阿弥陀佛特别、特异。特别在哪里?特别在这第十八愿。所以,这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有别于诸佛的地方。
超于诸佛
阿弥陀佛因为这第十八愿而有别于诸佛,同时超越于诸佛。
在《无量寿经》里说:「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
那么,有什么资格称为「超世愿」呢?因为第十八愿。如果把四十八愿一一分开,比如第一「国无三恶道愿」,如果单独就这一条愿来说,十方诸佛的净土 也没有三恶道,那这一条愿就没有超过诸佛;第二「不更恶道愿」、第三「身皆金色愿」等等,其它诸佛也都有同样的愿。但是独独这第十八愿:造罪凡夫,只要 「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是其它佛所没有的。被十方诸佛所遗漏的众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像一张广大的网,把他们通 通收罗起来──这就是超越诸佛的誓愿。甚至,因为这第十八愿超过诸佛,其它各愿也超过诸佛了。为什么呢?比如,弥陀净土、诸佛净土虽然同样没有三恶道,但 诸佛净土造罪凡夫不能往生,弥陀净土因为有这第十八愿,凡夫可以去往生,这不是弥陀净土无三恶道胜过诸佛净土无三恶道吗?
五、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所以,这第十八愿才体现了阿弥陀佛的真生命,也真正体现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或者说,体现了我们佛教大慈大悲的精神。佛教讲的「大慈大悲」,就 在这第十八愿,因为有了这一愿,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往生,我们才能体会到佛法的慈悲。如果拿掉了这第十八愿,我们内心里边就有恐惧和不安,我们也得不到 「大慈大悲」的利益。
总结一下,第十八愿的重要性,略说五点:
一、第十八愿是造罪凡夫的唯一出路。
二、第十八愿是净土宗的立宗根本。
三、第十八愿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
四、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真实生命。别于诸佛,超于诸佛。
五、第十八愿是佛教真正的大慈大悲。
【正讲】
下面我们正式学习第十八愿,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第十八愿的大意」。在具体讲解之前,先总略地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让大家有一个整体性的概念。
第二,「善导大师的解释」。净土宗开宗祖师、阿弥陀佛化身的善导大师,对于第十八愿的解释。因为第十八愿是如此的重要,是佛的彻底慈悲和智慧的结晶,以我们凡夫来讲,完全两眼漆黑,必须依据祖师的解释,才不会有失误。这一部分是教理性的。
第三,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对第十八愿(九句话、三十六个字)做逐字逐句的研讨。这第三部分,用语虽然是我个人的,但指导思想还是善导大师的。
【正讲】壹、第十八愿大意
下面我们先从两个方面来说明第十八愿的大意。
一、救与被救的约定
第十八愿,其实就是佛与众生之间救与被救的一个约定。
怎么叫「约定」呢?「约」就是预约,「定」就是决定。这两个字是从因到果贯穿在一起的。所谓预约,就是在因中,也就是事先。事先说好,应当如何兑现,到结果的时候就如何兑现,这叫「约定」。
「约」也是「约束」,既然有约,就被这个约所束缚,不能随便更改,必须兑现。
「约」不是单方面的,总是要有双方,或者是多方(自己跟自己约什么呢)。在第十八愿当中,就有相约的双方。哪双方呢?一方就是祂──阿弥陀佛的前身,法藏菩萨。另一方就是我们──广大的十方众生。这两方。
这两方约定什么事情呢?不是我们世间讲的金钱利益啦、恋爱婚姻啦。法藏菩萨与我们相约说:「十方众生,你造罪造业,不能出离,我发愿为你修行成佛,以我成佛的功德来救你!但你必须念我成佛时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这样才能得救。」
这样约好之后,法藏菩萨就去修行了,经过兆载永劫不可思议漫长时间的难行苦行,祂已经在十劫前成佛,叫阿弥陀佛。祂成了佛之后,就来兑现当初与我们的约定,说:「十方众生,我已经成佛了,我来救你;请称念我名吧,你只要念我名号,就可以得救了。」
所以,我们现在念佛得救、念佛往生,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难事,不过是阿弥陀佛来兑现祂的预约,把祂早就许给我们的给我们,我们接受罢了。
不平等条约
第十八愿可以讲是一个「完全不平等条约」。怎么不平等呢?法藏菩萨祂一个人,辛苦都是祂的,难行苦行,所有的责任都归法藏菩萨一人承担,而把往生 成佛的好处让给我们十方众生免费享受。所以,这个可以讲是从古到今、贯彻法界都找不到的最不平等的条约。这个只有菩萨的大菩提心才能这样做。
我们十方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修好的名号,称念就往生,我们完全是权利这一方。我们念佛也谈不上是自己的修行,我们不过是享受阿弥陀佛果地功德的六字名号,祂修好六字名号给我们称念。就好像妈妈做好了米饭给孩子吃,孩子就享受啦。
慈悲的约束
不过,讲到约束的时候,念佛也是一个约束,这个是慈悲的约束:阿弥陀佛约束我们,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第十八愿中这三句是归我 们众生做的,这是对我们的要求和约束。如果我们不信、我们不愿往生、我们不念佛,那利益就得不到。所以,这是对我们的约束。
那剩下的,就是阿弥陀佛的事啦。
人人皆有往生权
法藏菩萨既然发愿救度十方众生,那么十方众生每一位都有往生的权利,连小蚂蚁,牠都有往生权。所谓「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连阿鼻地狱的苦众生,法藏菩萨都要救他往生,还有谁没有往生的权利?你说谁不够资格往生?谁没有权利念佛?
「你还念佛?你有资格念佛吗?你都没有吃素,你有资格念佛?」这个话是大错而特错!谁都有资格念佛,谁都有权利念佛,谁都有资格、有权利往生。这个是真正的平等慈悲的法门,不舍弃一个众生。
现在讲人权,人人平等,可是,这个权那个权,如果遇到强权不讲理,也就被侵夺掉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平等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净土的权利,所 以,极乐世界是你的、是我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善导大师全集》二十六页)里讲:极乐依报庄严,属于法界之凡圣──极乐世界的所 有权,属于十方一切众生,圣人有份,凡夫也有份。有你的一份,你应当来享受,你有这个权利啊!
你能够往生的这个权利,不是我能给你的,我没这个权力;圣者阿罗汉也没有!诸大菩萨也没有!释迦牟尼佛也没有!这个往生权,是阿弥陀佛亲自送给你 的,以祂六字名号的果地功德,赋予我们十方众生往生的权利,所以,大家要牢牢地捍卫。要怎么捍卫呢?信心!不能被别人动摇了信心…
《第十八愿浅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