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P2

  ..续本文上一页量,转动成为智慧和光,所以两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来。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败的经验当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过去的错误化作未来成功的条件。

  一般人都说黑暗过去之后就是光明,黑夜之后必然是朝曦。但禅者的观点却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们该注意一个事实:当你认为黑暗之后是光明,那么此刻你正无奈地处于黑暗,等着光明的到来。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心智,怎么会得到光明的结果呢?所以处于黑暗,仍然必须像光明时那么有劲,才能化黑暗为光明。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热力。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禅在宗教信仰中,并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诚地礼佛。禅者礼佛是虔诚地学习佛的光明智能,虽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没有佛像并不重要。在没有佛像下礼佛,也一样地虔诚。这就是所谓“无相”了。

  唐朝的丹霞禅师,有一天因为天气太冷,而把佛像劈了当柴烧,其他的禅僧看了,就责备他对佛不恭敬,质问他为什么要烧佛像?

  丹霞禅师说: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烧出舍利子。”

  禅僧们说:

  “木头雕的佛像怎会烧出舍利子呢?”

  于是丹霞神清气闲地说:

  “那么它就不是佛了。”

  丹霞是为了启发众禅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从自性中绽放慈、悲、喜、舍的光明性。

  禅门重视的是觉悟,要弟子见性(展现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养德行,省发智慧。所以赵州禅师说:“念一声佛要漱口三天。”他所说的“念佛”是指依赖、迷信和不肯磨炼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系念着诸佛法界的念佛。一个人若流于形式的念佛,那就该惭愧地漱口三天了。

  禅宗的修行是很特别的,他们要避免“宗教的情结”或宗教的依赖性神经质,而要一个人真正能独立解脱,去面对生命,去承担人生,去认证宇宙的本来面目,去悟佛入佛。禅灯就在这里引导禅的参访者寻得那光明的至宝。

  对现代人而言,禅是不可或缺的。禅与科学文明并不相悖,甚至于能引导现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质。禅的光明心灯,能澄清每个人的心念,让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流露着清新自在的情操。禅也能帮助我们厘清思考,让自己在价值纷扰的社会里,看出究竟圆融的生活之道。当然,这盏心灯,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无尽的光明前程。

  光明的精神生活(1)

  禅学的重心是引导一个人发现自己的真我,从而展露它。发现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来,展露真我则是真正的见性。所以见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见性可以说是一个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里。真我的流露是淳朴没有夹杂的,是没有野心和任何成见或偏见的。唐朝的沩山禅师说:

  以要言之,

  则实际理地不受一尘,

  万行门中不舍一法。

  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万行”是指真我的展现。能从自性中的慧性,去实现自己的根性因缘,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圆满处,又必须能看出“空有不二”后的常净,所以沩山又说: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恶、有无、凡圣等对立,而在无差别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现如如的自己,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现在我们来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禅灯。

  信心

  信心带给人安定的生活态度;信心与健康的自尊有关;信心好的人乐观,肯负责任,学习效能较好。

  信心够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气。豪气是愿意面对人生,肯对生活负责,期许自己心智成长的勇气和态度。套一句俗语说,它是一个人的主运,是决定个人命运的力量。许多成绩优异的学生,他们一谈到考试,便要求缩减范围,不要太难。他们似乎没有什么担当,只要高分的喜悦,缺少接受困难挑战的豪气。这样的态度,实不足以承担挑战重重的人生。依我看来,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个人的成败,有信心、有豪气,肯接受磨炼,才是个人步向光明前程的关键。不幸的是,许多父母只重视子女的成绩,而不重视信心的培养。

  喜欢好成绩,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来是好习惯,但就心理层面来看,有时是一种恶习。因为它很容易使人沮丧,易于造成退却。消极的心理,经常是求好心切的结果;逃避学习是因为害怕得不到好成绩。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养信心,它是一种乐于接受事实,愿意承担责任的态度。

  为人父母和师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功课差,便否定他的优点;要懂得欣赏他的勤劳,赞美他对别人的关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表现,就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学校的成绩只是一时的表现,但信心却是他未来能克服困难、转败为胜、振作志气的凭借。不要把风光建立在一时高分的逞强,要把根底落实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质。要想培养信心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多培养自己的优点,少挑剔无法改变的缺憾。

  多鼓励自己负起责任,少给自己偷懒的借口。

  要坚持完成预定的工作。

  要坚守积极的思考方式和态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么优点,然后才能培养信心。优点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来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点上花太多时间弥补,而要在现有的基础和优点上加以发挥。这能使你觉得有信心,有兴趣。我记得在大学时代,就把重心摆在哲学的研究上,读了许多哲学名著,充实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样样都好,却期许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钻研。这个读书方向,使我的专长越来越明显,给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养信心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选择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但问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丰收。就拿我对佛学的钻研和修习而言,每天总是孜孜不倦研读、修正、检讨和反省。我笃信“日知其所之,月无忘其所能”,同时采取缓慢渐进,不急功,对佛学的认识也就一点一滴培养出来。

  有人认为我的演讲很具说服力,认为那是我的天赋。事实不然,演讲也是培养出来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讲和电视演讲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时间,经常四处作小型演讲,而且大部分是免费的。当然,我不是为了训练演讲术才去演说,如果这样,也就很难坚持。我所以能长期地演讲下去,是为了一个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传播出去,帮助许多人提升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正因为如此,我的演说总是带着对别人的关怀。

  当优点渐渐多起来时,原有的一些短处渐渐失去它的影响力,有时甚至透过优点而克服了那些短处。比如说,我大学毕业时,写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点,但由于多讲多写,这些弱点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养优点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饰缺点上,这就是培养信心的秘诀。

  其次,要鼓励自己多负责任,勉强自己做该做而懒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为安逸而失去许多成长的机会。俗语说“玩物丧志”,一点都不错。从学校毕业,找个工作,平常下班回来就看电视,欣赏音乐,甚至找几个朋友打牌玩乐,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却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成长的动力潜藏在肯负责里。肯为家庭负责的人,在无形中激励了家人负责的习惯,而形成家庭豪气。肯为工作负责的人,会为工作尽一份应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够不断地进修,想把工作做好。责任心使人变得能干,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责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为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为你已尽本分就不去助人。责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为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气。在《临济录》这本书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唐朝的临济禅师,虽然住在深山里,却还在种松树。他的老师黄檗问他:

  光明的精神生活(2)

  “深山里已有很多树,种树做什么?”

  临济说:“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临济的禅风,有很强烈的使命感,无怪乎临济宗至今仍蓬勃地发展着。禅是很重视“承担”的,肯承担的人,才有济世救人的襟怀,才有大乘慈悲喜舍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绝豪气。

  再次,要坚持完成所订的工作。确实评估自己,订出适当的工作目标和进度,然后自己坚持去完成它。订目标和进度时要避免野心的干扰,而造成好高骛远。在执行的阶段切忌毅力不够,导致半途而废。给自己订一个目标,有前景看好的感觉,那是充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以能振作起来,能激发豪气。

  坚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焕发,身心健康。如果编造理由,纵容自己退却,那就注定要软弱无能了。在心理咨询上,最常看到的现象是放弃目标,放弃坚持,为自己寻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见过多位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在三年级的下学期,突然不肯上学,他们的理由是疲倦、头疼、泻肚或头晕。但是医生为他们检查,却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显的,这些学生不自觉地逃避考试,在潜意识里用病当理由,结果真的病了。他们付出的代价,远比坚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坚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养信心的方法。放弃是颓废和沮丧的开始,有陷入绝境的危险。母亲有一次对我说:“姑息自己是最危险的事。”她解释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运动,不去参加公共活动,那会很快虚弱下去,以致无法做一个清朗焕发的老人。禅门的修行警语有云:

  当勤精进。

  勤劳令人奋发,精进使你福慧增长。有人常说:“人生很短,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呢?”这是病态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为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气,才有信心和豪气。

  最后,积极的思想才能培养信心。积极表示乐观进取,肯改肯学,时时抱着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两…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