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量,轉動成爲智慧和光,所以兩人在一起就完全地光明起來。正如同人的一生,有如意也有失意,只要能用意志力和光明性,就可以把失敗的經驗當作成功的踏板,用改正過去的錯誤化作未來成功的條件。
一般人都說黑暗過去之後就是光明,黑夜之後必然是朝曦。但禅者的觀點卻非如此,他的法眼中看黑暗本身就是光明。我們該注意一個事實:當你認爲黑暗之後是光明,那麼此刻你正無奈地處于黑暗,等著光明的到來。等待本身就是一種消極的心智,怎麼會得到光明的結果呢?所以處于黑暗,仍然必須像光明時那麼有勁,才能化黑暗爲光明。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是在逆境中,蓄足了光明的智慧和熱力。
真正的佛是人的自性
禅在宗教信仰中,並不膜拜偶像,而是要真正虔誠地禮佛。禅者禮佛是虔誠地學習佛的光明智能,雖然他也拜佛像,但他拜的不是像而是佛。所以有沒有佛像並不重要。在沒有佛像下禮佛,也一樣地虔誠。這就是所謂“無相”了。
唐朝的丹霞禅師,有一天因爲天氣太冷,而把佛像劈了當柴燒,其他的禅僧看了,就責備他對佛不恭敬,質問他爲什麼要燒佛像?
丹霞禅師說:
“我想看看佛像能否燒出舍利子。”
禅僧們說:
“木頭雕的佛像怎會燒出舍利子呢?”
于是丹霞神清氣閑地說:
“那麼它就不是佛了。”
丹霞是爲了啓發衆禅僧:佛不是色相的,也不是想像的,真正的佛就是人的自性。成佛就是從自性中綻放慈、悲、喜、舍的光明性。
禅門重視的是覺悟,要弟子見性(展現自性中的光明)成佛,而不是成天只念佛,自己毫不知努力,不肯培養德行,省發智慧。所以趙州禅師說:“念一聲佛要漱口叁天。”他所說的“念佛”是指依賴、迷信和不肯磨煉自己的念佛,而不是心系念著諸佛法界的念佛。一個人若流于形式的念佛,那就該慚愧地漱口叁天了。
禅宗的修行是很特別的,他們要避免“宗教的情結”或宗教的依賴性神經質,而要一個人真正能獨立解脫,去面對生命,去承擔人生,去認證宇宙的本來面目,去悟佛入佛。禅燈就在這裏引導禅的參訪者尋得那光明的至寶。
對現代人而言,禅是不可或缺的。禅與科學文明並不相悖,甚至于能引導現代人善用科技文明,以提升生活的素質。禅的光明心燈,能澄清每個人的心念,讓人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裏,流露著清新自在的情操。禅也能幫助我們厘清思考,讓自己在價值紛擾的社會裏,看出究竟圓融的生活之道。當然,這盞心燈,也能照亮自己有限的生命,去看出無盡的光明前程。
光明的精神生活(1)
禅學的重心是引導一個人發現自己的真我,從而展露它。發現真我是看到自己的如來,展露真我則是真正的見性。所以見性是“理事不二”的,是“性相常住”的。見性可以說是一個人真正活在光明法界裏。真我的流露是淳樸沒有夾雜的,是沒有野心和任何成見或偏見的。唐朝的沩山禅師說: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不舍一法。
這就是人生的光明面。“理地”是指自己的真性自我,“萬行”是指真我的展現。能從自性中的慧性,去實現自己的根性因緣,便是自在光明。而在生命的究竟圓滿處,又必須能看出“空有不二”後的常淨,所以沩山又說:
凡聖情盡,
體露真常,
理事不二,
即如如佛。
超越善惡、有無、凡聖等對立,而在無差別中看出平等性,看出自在,展現如如的自己,這就是佛,是光明的人生。現在我們來討論日常生活中的禅燈。
信心
信心帶給人安定的生活態度;信心與健康的自尊有關;信心好的人樂觀,肯負責任,學習效能較好。
信心夠的人,能展露生活的豪氣。豪氣是願意面對人生,肯對生活負責,期許自己心智成長的勇氣和態度。套一句俗語說,它是一個人的主運,是決定個人命運的力量。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們一談到考試,便要求縮減範圍,不要太難。他們似乎沒有什麼擔當,只要高分的喜悅,缺少接受困難挑戰的豪氣。這樣的態度,實不足以承擔挑戰重重的人生。依我看來,成績好壞並不能決定個人的成敗,有信心、有豪氣,肯接受磨煉,才是個人步向光明前程的關鍵。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只重視子女的成績,而不重視信心的培養。
喜歡好成績,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表面上看來是好習慣,但就心理層面來看,有時是一種惡習。因爲它很容易使人沮喪,易于造成退卻。消極的心理,經常是求好心切的結果;逃避學習是因爲害怕得不到好成績。所以在教育上,一定要注意培養信心,它是一種樂于接受事實,願意承擔責任的態度。
爲人父母和師長,不要因爲孩子的功課差,便否定他的優點;要懂得欣賞他的勤勞,贊美他對別人的關心,肯定他日常生活中有價值、有意義的表現,就能培養他們的信心。就人生而言,學校的成績只是一時的表現,但信心卻是他未來能克服困難、轉敗爲勝、振作志氣的憑借。不要把風光建立在一時高分的逞強,要把根底落實在信心上。
信心使人振作,它是成功人生的素質。要想培養信心必須從以下幾點做起:
多培養自己的優點,少挑剔無法改變的缺憾。
多鼓勵自己負起責任,少給自己偷懶的借口。
要堅持完成預定的工作。
要堅守積極的思考方式和態度。
首先,要清楚自己有什麼優點,然後才能培養信心。優點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來的。你大可不必在自己的弱點上花太多時間彌補,而要在現有的基礎和優點上加以發揮。這能使你覺得有信心,有興趣。我記得在大學時代,就把重心擺在哲學的研究上,讀了許多哲學名著,充實自己的思想。我不期待自己樣樣都好,卻期許自己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鑽研。這個讀書方向,使我的專長越來越明顯,給自己增添了信心。
培養信心有一個簡便的方法,那就是選擇一個目標,朝著它努力,但問耕耘,深耕易耨,日子久了,必然豐收。就拿我對佛學的鑽研和修習而言,每天總是孜孜不倦研讀、修正、檢討和反省。我笃信“日知其所之,月無忘其所能”,同時采取緩慢漸進,不急功,對佛學的認識也就一點一滴培養出來。
有人認爲我的演講很具說服力,認爲那是我的天賦。事實不然,演講也是培養出來的,在我受邀上大型演講和電視演講之前,足足有十年的時間,經常四處作小型演講,而且大部分是免費的。當然,我不是爲了訓練演講術才去演說,如果這樣,也就很難堅持。我所以能長期地演講下去,是爲了一個理想,把我自己的人生感悟傳播出去,幫助許多人提升他們的精神生活。也正因爲如此,我的演說總是帶著對別人的關懷。
當優點漸漸多起來時,原有的一些短處漸漸失去它的影響力,有時甚至透過優點而克服了那些短處。比如說,我大學畢業時,寫作能力差正是我的弱點,但由于多講多寫,這些弱點也克服了。因此,要把眼光放在培養優點上,不要把心力放在掩飾缺點上,這就是培養信心的秘訣。
其次,要鼓勵自己多負責任,勉強自己做該做而懶得做的事。人很容易因爲安逸而失去許多成長的機會。俗語說“玩物喪志”,一點都不錯。從學校畢業,找個工作,平常下班回來就看電視,欣賞音樂,甚至找幾個朋友打牌玩樂,這是很安逸的。但是,在安逸之中,卻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成長的動力潛藏在肯負責裏。肯爲家庭負責的人,在無形中激勵了家人負責的習慣,而形成家庭豪氣。肯爲工作負責的人,會爲工作盡一份應有的心思和努力,所以能夠不斷地進修,想把工作做好。責任心使人變得能幹,而步上卓越之路。此外,責任往往是超越功利的,它不因爲你富足就不工作,不因爲你已盡本分就不去助人。責任往往建立在使命感上。人因爲有使命感才使自己活得有信心、有豪氣。在《臨濟錄》這本書中,記載著一個故事說:唐朝的臨濟禅師,雖然住在深山裏,卻還在種松樹。他的老師黃檗問他:
光明的精神生活(2)
“深山裏已有很多樹,種樹做什麼?”
臨濟說:“一與山門作境致,二與後人作標榜。”
臨濟的禅風,有很強烈的使命感,無怪乎臨濟宗至今仍蓬勃地發展著。禅是很重視“承擔”的,肯承擔的人,才有濟世救人的襟懷,才有大乘慈悲喜舍的行布,才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卓絕豪氣。
再次,要堅持完成所訂的工作。確實評估自己,訂出適當的工作目標和進度,然後自己堅持去完成它。訂目標和進度時要避免野心的幹擾,而造成好高骛遠。在執行的階段切忌毅力不夠,導致半途而廢。給自己訂一個目標,有前景看好的感覺,那是充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所以能振作起來,能激發豪氣。
堅持把事做完能使人容光煥發,身心健康。如果編造理由,縱容自己退卻,那就注定要軟弱無能了。在心理咨詢上,最常看到的現象是放棄目標,放棄堅持,爲自己尋找打退堂鼓的理由。我見過多位初中叁年級的學生,在叁年級的下學期,突然不肯上學,他們的理由是疲倦、頭疼、瀉肚或頭暈。但是醫生爲他們檢查,卻找不到生理上的毛病。很明顯的,這些學生不自覺地逃避考試,在潛意識裏用病當理由,結果真的病了。他們付出的代價,遠比堅持完成工作要大得多。
堅持是精神旺盛的原因,是培養信心的方法。放棄是頹廢和沮喪的開始,有陷入絕境的危險。母親有一次對我說:“姑息自己是最危險的事。”她解釋道:老年人是多病的,如果姑息自己而不振作,不多運動,不去參加公共活動,那會很快虛弱下去,以致無法做一個清朗煥發的老人。禅門的修行警語有雲:
當勤精進。
勤勞令人奮發,精進使你福慧增長。有人常說:“人生很短,爲什麼要那麼辛苦呢?”這是病態的思想。健康的信念是:“人生很短,所以要珍惜振作。”因爲肯刻苦的人才有福氣,才有信心和豪氣。
最後,積極的思想才能培養信心。積極表示樂觀進取,肯改肯學,時時抱著充分的信心和希望。世上有兩…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