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種人:一種是積極思想的成功者,另一種是消極思想的逃避者。積極思想的人有以下幾種特質:
對自己的目標有著活潑的想像力,不斷激勵自己朝著那光明的遠景努力。
當機立斷,沒有拖延的惡習,該做的一定訂出時程去做,絕不拖延。
把失敗當作朋友,不但接納它,而且在失敗中汲取更多經驗;失敗越多,進步越快。
樂觀而少憂郁;在樂觀中跨出笃實的腳步,在紮實的工作中孕育出信心。
信心可以透過自我暗示來培養,也就是說,如果你願意當一個自信、堅毅、樂觀的人,照著上面四個原則,經常提醒自己,積極思想的幼芽就會快速成長,成爲庇蔭你終身的大樹。透過積極振作的暗示,必能點燃生命的禅燈。
給自己期許
對自己有所期許的人,其人生是光明的。期許不是虛幻的妄想,而是具體的藍圖。對自己有所期許,生活就有重心。有意義的藍圖不是用野心構築的,而是因自己對生活的正確認識所發現的。構築是由外塑而來,發現是由內發展現而得,外塑的東西是因野心和狂熱而生,內在的展現是從見性中獲得。禅者的說法是:你自己就是你的藍圖。要依自己的“既有”當藍本,去實現,去成長。打個比喻說:如果現在的你是波,而整個人生是浪,那麼你必須懂得“雲門叁句”中的第叁句:
隨波逐浪。
能很自在展現自己,就是隨波逐浪,但不是隨波逐流。人永遠不能脫離自己而生活。事實上脫離了自己也就失去意義。我們必須了解一個事實:自己本來就很單純,沒有什麼貪婪和野心,而生活的主體正是本來單純的自己,而非別人。所以自己的藍圖也必然是簡樸單純才對。
單純的一念,最能産生有意義的期許。一位守總機的小職員,別無其他專長,那麼就好好地做好該做的工作。要用責任感和包容的態度,對自己期許,因爲它正是你的生活價值和對生命的肯定。接著可以在業余學習其他能力,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看到另一個新機。也許學會計算機操作和程序設計,有一天,機緣成熟,可以實現轉業的期許。但在未轉業前,畢竟要期許自己做一位盡責的職員。因爲它能令自己振作快樂,把工作做好,並令你有精神努力進修。
在禅者的眼裏,生命有如朝露,無常且瞬息萬變,最後在陽光下消失。但是在陽光照射時,朝露是何其耀眼奪目。最後它完全融入那光明的世界裏。人必須對光明的精神世界有所期許。因爲它讓你成爲法界的一部分,和諧光明的一員,而不是一個遊蕩的疏離者。這個期許,令人生有一個皈依之處。它安定了心。太虛大師在《叁寶歌》中說:
今乃知,
唯此是,
真正皈依處。
這樣的期許,將使自己在每天的生活中有著無盡的悅樂,因爲你明白正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
此外,期許自己在生涯上有個充實的內涵,就必須作生涯規劃。切記!要忠實于自己來做生涯規劃。規劃的原則是:
不用好惡來決定生涯,而應權衡自己的根性因緣作選擇,行業的興趣和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光明的精神生活(3)
先檢審過去經驗,把做得順利、滿意和有成就感的事寫出來,從中尋找自己的行業。
要多利用現有的能力,再依所訂的行業或目標學習所需的能力和經驗。
就行業和生涯而言,除了行業的基本能力之外,最有效的學習場所就是工作,從做中學最確實,最易豐收。
不要用貪婪、狂熱和野心來選擇行業;要真正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本質決定行業或工作。
決定行業之後,要把它視爲人生的一部分,全力以赴,實現它。
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期許。期許使生活變得有意義,使自己在道德世界中有光彩,在生涯活動中植個根,在生命之旅中有個清明的方向。人有了方向就有了光明的精神力。
踏實肯幹
踏實肯幹的人,眉宇和言行之間總是綻放著光明的氣質。與他交談,就可以感受到一股熱力,甚至會感動你,令你心生敬佩。這樣的人一定是一個踏實肯幹的人。這種人處處都需要他,升遷的機會多,成功的概率大。他是真正的幸運者。
依我的觀察,腳踏實地肯幹的人,無論他在學校的成績如何,從畢業那一天開始,就開始走向大運。這種人肯吃苦,肯用心,他們擅長锲而不舍的功夫;能積跬步以成千裏,世上成功的果實都是爲這些人預備的。禅家常常提醒弟子說:
看腳下!
想想腳下會有什麼值得你注意的呢?當然就是腳踏實地,肯精進、肯努力。腳踏實地有以下幾個特質:
實際行動。
艱苦卓絕。
克服疲倦。
培養剛健的個性。
首先,你必須像發電機一樣,不斷發出能量,讓自己有精神去實踐。實際行動的道理看來大家都懂,但真正懂得磨煉自己、實際培養它的人卻不多。洞山禅師說:
行取說不得底,
說取行不得底。
這段話是說,實際行動的能力,不可能從言傳或認知中學會。反之,如果僅僅止于傳述實際行動的重要性和方法,往往不能直接化作行動。因爲它終究還沒有實踐的經驗。所以,每一個人都必須知所行動。當自己決心想做某一樁事時,就要真的苦幹。我們要注意一個事實,養成知而不行,在你心理層面的後果,要比失去一次成功的機會來得更糟,因爲它完全養成壞習慣,妨礙下一次行動的推展。
行動是艱苦的,如果沒有持之以恒的決心,就不可能堅持下去。但堅持需有方法,依我的經驗,如果在寫作上遇到困難,就會把它放下,先做一會兒勞動的事,過一會兒,障礙自然消失,就能堅持下去。此外,我也經常覺得,早上起來,若能抽出時間做一點費力的運動或工作,就會覺得精神振作,做起事來耐力提高,情緒上也閑適許多。調整生活,堅持做些苦差事,對自己的身心有極大的幫助。
工作加上堅持是不是很容易疲倦呢?千萬不要被假性疲勞擊倒。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經提出過所謂“疲勞點”的現象。他說,當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就會覺得疲倦,這就到了疲勞點。這時距離真正的疲累還差得很遠。而絕大部分的人,就在這時相信自己疲累,而縱容自己無精打采地走開或停止工作,擺出一副倦容,墜入假性疲勞的陷阱。其實,若能把疲勞點往後延,堅持下去,又會振作起來。事實告訴我們:一位大忙人並不表示他要比一個清閑的人需要更多時間來休息。
最後,是要培養剛健的個性。個性是自己生活經驗累積和類化的産物。因此,要創造更多積極的生活經驗,讓它們能在自己的腦細胞裏留下穩固的線索,並成爲一套引導自己清醒、勤奮和樂觀的軟件系統。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好習慣,培養自己的道德和責任感,它會類化成剛健的性格,有了這種性格,一生受用無窮。
把壞的習慣戒除,每天往自己腦細胞中儲存足夠的好習慣,這就能成長,並步向光明的人生。禅學中所說的戒律,正是這個含義。所以修禅必須奉行:
以戒爲師。
學禅人一定要累積更多的好習慣,以增強自己的修行和道力。現在我要建議你戒除以下幾種惡習:
自負:能使自己與人疏離,失去學習的機會,所以要改爲謙虛。
貪婪:造成心理匮乏,在饑不擇食的情況下,誤入歧途,所以要改爲恬淡。
淫欲:使人在淫亂中喪失健康,破壞家庭的和諧,所以要改爲慈悲。
怠惰:令人欲振乏力,隨波逐流,陷入困境,所以要改爲勤奮。
嫉妒:會腐蝕志氣,令人消極,所以要改爲自勉。
憤怒:破壞你的人際關系,浪費你的精力,所以要改爲溫和。
你的個性就是你的命運,要自己好好維護培養,才有成功的人生。就學佛而言,個性就是證道的資糧,如果活到老來個性依然卑劣,那麼往生的資糧就空乏不足了。
清醒與智慧
清醒的思考是避免錯誤、解決問題和創造活動的核心。清醒表示正確的觀念或見解,從紛擾的因素中脫穎而出。它正是思考者不被成見所縛,不被外表的假象所蔽,而能真正獨立思想的根本。所以它是光明人生的重要因素。
光明的精神生活(4)
清醒思考有兩個重要的因素:其一是創意,它從非理性的心靈世界出發,提供了一個觀點。因爲創意的點子是嶄新的,所以它絕少是經驗的邏輯,而只是一個點子。這點子還帶著相當成分的情性或情緒性。如果思考者的心情是開闊平靜的,那麼創意容易出現。其二是邏輯的檢驗,它是智能的,是嚴格的經驗系統,它用來檢查那點子是否能解決問題,是否符合道德法則。智能性思考必須與現實世界的法則相吻合。邏輯與檢驗系統,越是精細,越能從現實世界中發現分析的線索;經驗越多,就越能正確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清醒的思考包括兩方面:
開放的心靈和平靜的心情。
豐富的經驗和完整的邏輯。
每天百物不思不叫清靜心,因爲它無從孕育智慧;反之,孜孜不倦地博通古今,以爲就能大發智能,也未必然。因此,清醒的心應該是努力充實自己,多方面曆練,同時要維持一種平和清靜的心情。唐朝的雲門禅師,提出發慧見性的叁個妙招,正好融合現實世界的邏輯經驗和性情世界的創意開展。那就是“雲門叁句”:
一、顧。
二、鑒。
叁、咦!
“顧”是指不斷從現實世界、現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中努力學習,要看清它,了解它,把握它,令自己的經驗和情感豐富起來。所以,雲門禅師對“顧”的解釋是:
涵蓋乾坤。
如果你從小都不接近文明,就會成爲野人:赤貧的知識、單調的情感和凶猛的情緒。無知是文明的障礙,是精神生活的絕境。有人以爲部分文盲從未進過學校學習,他們還不是一樣活得好好的。不過,我們必須承認活在文明社會中,使用文明的器具,每天與人往來,就等于每天在學習,所以學習是必需的。此外,人若不肯學習上進,就會適應不良,或在變遷的社會裏被淘汰。因此,如果想要保持好的生活調適,必須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開拓新的體驗,否則就會漸漸變得愚蠢,邏輯和經驗系統即將發生故障。
其次是“鑒”,它的含…
《禅——心的效能訓練 第叁章 禅燈 光明寬闊的胸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