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

  禅灯——光明宽阔的胸襟

  每个人心里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透过禅的训练,我们能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走得安稳,能在艰困的日子看到光明的方向和希望。

  人生不免有许多逆境,而顺境是克服逆境之后才出现的。辛苦和忧心是生活的必然,但喜悦却在含辛茹苦之后才尝得到。顺逆之间的转变,烦恼与悦乐之间的消长,端赖自己是否运用觉照的智慧,开悟的卓见,展开生活的豪情。

  开悟表示自己看出新希望,看出事态的真相,愿意打起精神迎接它,并照它的“应然”好好地努力。这种心智状态,就好像走在黑暗的道路上,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让自己看清行路,步步踏实,不至于掉落悬崖或踏入坑洞一样,所以称它为禅灯。

  禅灯不是供佛时用的灯,而是在供佛之前和供佛之后,从自性所流露出来的光明力量。这种心智能力,不是一般所谓的智能,不是学问知识,亦非遗传禀赋。禅灯可以勉强解释为你的生命之眼,它正在看你自己,而且要看出接纳它和展现它的意义。正因为看出自己的意义,就能振作起来,有意愿去生活,去承担现在的“应然”。

  禅灯是心灵世界的新希望。人一旦看出自己的意义和价值,肯接纳它时,贫富影响不了你的自我评价,贵贱左右不了你对人生的庄严信念。这就能做自己的根器,好好发挥,得到自我肯定的满足。

  这个生命之眼是在看着自己,也看着自己的生命和周遭;是自性,又是千变万化背后的如来(根本智)。唐朝的洞山禅师年老时受到病魔的折腾,弟子与他有一段精彩对话:

  “是否在你之外还有一个不病的体?”

  “有。”

  “那不病的体是否看见师父?”

  “是我在看他。”

  “师父如何看他?”

  “当我看他时,看不到有病。”

  很明显的,当我们用那心灵的眼去看时,才看到他——生命的真实性。而且照得自己通彻明亮,不觉自己有病。因为他已超越了病与不病。

  更具体地说,当智慧之灯通彻明亮时,所有的顺逆、成败、高下、得失都成为生命中庄严的一部分,就好像有高山就有深谷,有凹凸就有明暗,有急流就有湖泊一样;不因为高山就高贵,深谷就低贱;不因为急流就壮观,湖泊就停滞,都是整个庄严的一部分,都具备佛性,同属尊贵,所以叫平等性智。这就是佛光,就是禅灯。

  在禅的典籍里,无处不在传述光明的心灯,照亮人生的光明面,故云:

  一灯能除万年暗。

  这是说当自己的心灯明亮时,就可以从万年的黑暗中走出来,看出希望,有了新生。这就是所谓的解脱。

  禅不是在帮助一个人长生不老,而是要他看出生命的真实现象,发现它的圆满意义。禅也不教一个人变贫为富,或化逆为顺,而是教人面对厄运如何超脱,陷入困局时如何自处。当然也启发我们在顺境中,当如何作正确有智慧的回应。我们不可能用自己的财富和地位来解决自己心中存在的困境和苦厄。许多人在烦恼痛苦中挣扎,并不是没有钱和权势,而是它们根本就派不上用场。心理的调适必须从心中发现希望,才能挣脱泥淖。

  点燃你的心灯(1)

  禅教人点燃自己的心灯,这需要经过一番努力,用自己的生活当资材,用悟性当火石,才能把它点亮。禅宗六祖慧能说:

  若能钻木出火,

  淤泥定生红莲。

  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参悟才行。希望的心灯一旦被引燃,生活即刻振作起来,感觉自在,而且能完全接纳自己,实现自己。禅宗有许多关于禅灯的公案,可以帮助你了解它。

  唐朝的沩山灵佑是一位禅门高僧,也是沩仰宗的开山祖师。在他还未开悟之前,跟着百丈怀海学禅,是百丈的侍僧。有一天,天气很冷,百丈对沩山说:

  “去拨拨看炉中是否还有火种?”

  沩山在灰烬中拨来拨去,就是看不到一点子火,于是回报百丈说:

  “没有一点子火。”

  于是百丈下了禅床,走了过来,深深一拨,却被他找到一粒炭火。于是百丈挑起它,对着沩山说:

  “看!这不就是火。”

  沩山就在百丈禅师深深拨开灰烬找到火种时而大悟。这则公案告诉我们,肯努力、肯尽责、肯承担,就能看到那禅灯之火。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

  每个人心灵的深处,都有一盏光明的灯。只要肯努力、肯立志、肯脚踏实地地生活和工作,那盏光明的灯便能大放异彩。它给人温暖,给人信心,助长志气,照亮前程。

  心灯是无形的智慧,是活泼的响应能力,是能克服烦恼、使人自在的积极心志,而不是迷信者在家里点的一盏灯。如果家里需要点一盏禅灯,也必须明了那盏灯是一种象征,它在提醒自己:要经常维持智慧的明亮,心神的愉悦,待人处世的清醒。

  德山是唐朝时代的高僧,他年轻时由四川来到湖南,跟鼎鼎有名的龙潭禅师学佛。一天晚上,他陪师父闲聊,不觉已到深夜。德山离开老师的茅棚,因天色很黑而折了回来。龙潭于是点了一盏烛火给德山。正当德山要去接时,龙潭忽然把火吹熄,就在这时候德山大悟,而向龙潭礼拜。

  龙潭说:“你见到什么?”

  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疑天下老和尚说的话。”

  第二天德山便离开他的老师,继续行脚参访去。龙潭对其他弟子说:

  “他的心志有如金刚一般,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将来向孤峰顶上立吾道在。”

  后来德山成为禅宗大师,培养了许多高足。你也许想知道德山在火把被吹熄时见到什么。很明显的,他见到了独立不依赖的自由性;所以龙潭才会说,他具备金刚不惑的独立思考,“牙如剑树,口如血盆”表示他能辩破邪说,破除迷信,而能高显生活的真理。

  人最忌讳的就是失去光明的心智,渐渐被黑暗的罪恶所包围;最可怕的是步上贪婪、暴力和痴迷。这使人失去理性和情性,而最后心灵却完全黑暗。

  明与暗不是日夜的明暗;在光天化日之下仍有人为非作歹的昏黑,深夜时仍有人会绽放雪中送炭的光明。光明不是在佛龛上点灯点烛,而要在自己心中绽放觉醒的牟尼珠光。

  昏黑是什么?消极的一念就是。消极的思想,逃避的态度,贪婪的欲念,都是消极;恶习气、坏脾性、坏情绪也是消极,这都会导致心智的昏聩。

  光明是心灵无障碍的自由。自由不是现代人所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是纵欲而不是自由,是物欲色相的奴隶而不是自由的主人。真正的自由是能完全自我控制,是心灵上的自由,是清醒与觉悟。

  唐朝的仰山禅师在悟道前问他的老师沩山说:“什么是真佛住处?”这话的意思是说,如何才能证悟成佛,沩山当然知道要告诉他,佛唯有醒觉的光明性才能契会到。但他没有这样明说,却用过程来表达,那就更加生动了,他说:

  以思无思之妙,

  反思灵焰之无穷。

  这里所说的无思是指不被刻板的观念所限,不受消极的恶习气所染,那就有光明自在的思想。这正是《六祖坛经》所说:

  去除执心,

  通达无碍。

  所以禅者从无思的自由性中试着点燃自己的心灯。

  教育在培养光明性

  人生需要光明,如果自己认为命不好,就真的时运不济起来;如果能积极振作,好运就在门口等候你。所以教育子女要从培养光明性开始,要先了解他,接纳他,然后才能教导他,督促他,进而鼓励他,省发他。

  我曾看过一幅图画,画面是两个人,一个是在通往高山半途中,从姿态中看出勇往迈进的乐观,画家把它画得很有神采,那栩栩的神采就是心灯明亮。另一位坐在离山脚下不远的地方,垂头松肩,看来迷惘颓废,画家的笔触表现得沉重缓抑,这个人看来是霉运十足了。

  教育不是用自己的野心和目标来教,不是教孩子成为什么,而是要培养他的光明性,然后让他去开拓自己的前程。

  经营事业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光明的心智就是成功的关键。松下幸之助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乡下人一起到城里谋生。他们一到城里共同目睹一副景象:城市里有人在卖水。甲说,这城市连水都要花钱,生活费用太高,很难维持生计,于是打退堂鼓,回到乡下去了,一直过着贫困忧郁的生活。乙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说城里头连水都可以卖钱,那么赚钱一定很容易,于是留在城里工作,发展出一番事业来。甲所以忧郁是因为消极,乙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心灯是明亮的。

  点燃你的心灯(2)

  心理咨询的任务是帮助一个人认识自己,清楚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然后修正它,将它化作光明面,那就是点燃他的心灯。学禅则由自己来参修,从而引导自己,走出窠穴,摆脱消极的习气,从而展现出自性中光明的心力。

  佛教有一则故事很能发人深省:在偏僻的乡下,住着一对夫妻。有一天,一位貌美端庄的女子,向他们要求借住一晚。这对夫妻答应了,便问她的来历。这女子说她是幸运之神,所到人家将非常幸运。夫妻俩听了非常高兴,热忱地款待她。不久,又有一位奇丑无比的女子也要求借住。夫妻两人问明她的身份,知道她是不幸之神,又奇丑无比,便不肯借与她住。这时不幸之神说,幸运之神是她姐姐,如果要接纳姐姐,就一定同时要接纳妹妹。

  这对夫妻向幸运之神求证,果然不幸之神就是她的妹妹。夫妻两个人只因为害怕不幸之神,就把两姐妹统统赶出门去。

  幸运之神与不幸之神便一起来到另一户人家,说明她们的身份之后,这家主人则说:不管是幸运与否,都住进来好了,天色已晚,不住这里就无处栖身,便接纳她们姊妹。结果这家人家尔后一直很幸运。

  经典上说幸运之神来自功德天,不幸之神来自黑暗天,两个是相伴而游的。功德天的神可以将黑暗天的力…

《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三章 禅灯 光明宽阔的胸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