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见贤思齐▪P13

  ..续本文上一页等觉所居,吾不得而知。过此,为妙觉所居,唯佛与佛乃能知之。”语罢,复至一处。无墙垣,有栏楯,光耀逾前。坐顷之,宏道曰:“吾不图乐之至此极也。使吾生时,严持戒律,尚不止此。大都乘戒俱急,生品最高。次戒急,生最稳。若有乘无戒,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予所亲见者多矣。弟般若气分颇深,戒定力甚少。夫悟理不能生戒定,狂慧也。归五浊,趁强健,实悟实修,兼持净愿,勤行方便,怜悯一切,不久当相晤。一入他途,可怖可畏。如不能持戒,有龙树六斋法现存,遵而行之,杀戒尤急。寄语同学,未有日启鸾刀,口贪滋味,而能生此土者也。虽说法如云如雨,何益于事?我与汝空王劫时,世为兄弟,乃至六道,莫不皆然。幸我得善地,恐汝堕落,方便神力,摄汝至此。净秽相隔,不得久留。”时宗道已卒,因问其生处。宏道曰:“生处亦佳,汝后自知。”忽陵空而逝。中道起步池上,忽若坠水,跃然而醒,自为记如此。

  

  录自《五戒相经笺要集注》页二○八~二一一

  

  第二十一则:教养儿女有义方

  

  人人都会生儿女,但不见得人人都知道教儿女;生儿女易,教儿女难,天下大乱及地狱充塞的因素虽多,儿童时代未受家教的因素当居大半。光会生儿女,不会教儿女的人,实在惭愧为人父母,对不起祖先,亦对不起国家。

  

  《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这话一点不错。俗谚道:“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养了儿女不管教,长大了为害社会人群,这岂不是父之过吗?古时候,有一个杀人放火无恶不作的罪犯,判处斩首示众。他要求在临刑之前,吮一吮母亲的乳头,母亲答允了,将乳头送到他嘴里,他狠命一咬将乳头咬掉了——他恨煞母亲没有管教他,小时撒赖放任他,少年时做太保袒护他,以致长大之后,无恶不作,落得今朝斩首示众,悔已迟了。这故事值得那些袒护儿女打老师的父母们,作面镜子。

  

  如上所述,养子不教确有罪过,可是教之不以义方,亦是有罪过的。例如看见儿女以财物施贫济急,便不高兴;看见儿女取非份之财回家,却生欢喜,这等于教儿女悭吝贪财。此人儿女长大之后,不做贪官亦是小偷,做父母的怎么辞其咎?爰节录古今圣贤之“教子义方”数则,以供为人父母者作参考。

  

  佛说《善生经》云:“做父母的要以五事对待儿女:第一、禁止儿女造一切恶,并且指导他们行一切善。第二、教导儿女知书识礼,及授予谋生技能。第三、对儿女要尽力爱护与照料。第四、指导儿女的婚姻大事。第五、随时供给儿女的生活费用和学费。”此说最完善扼要。

  

  《四书》里孔子说:“少年子弟,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去外面要恭敬长上,做事要谨慎小心,说话要诚实有信,对众生要博爱,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这孝弟仁爱,是做人的根本,既切实做到,还有余力的话,才去学习文艺。”此说最为根本切实。

  

  现代高僧印光大师说:“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至其长大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惯了,且无论无天资无善教,即有天资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 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凡子女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但凡抛弃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此说最具体易行。

  

  天下父母心,都疼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将来有光明锦绣的前程。可是光明前程,不可幸致,欲想儿女前程光明,就必须教之以义方。前面所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佛说的义方教子,则子可望成佛;按照圣贤的义方教子,则子可望成圣贤,端在各人善为选择。

  

  录自《醒世周刊》第十五期

  

  第二十二则:拾金不昧宅心厚

  

  报载台中市大荣汽车装璜行店员柯吉安(家住彰化福兴乡定兴村一二○号)深夜拾获钜金,立刻送警招领,拒受任何报酬,获得各界一致赞佩。在此盗窃贪污案件,时有所闻之际,而柯君于“深夜”拾“钜金”,送警拒领,“拒受报酬”,这种好人好事,当可使那班窃贼贪官,惭愧无地,回过头来。

  

  柯君此一善举,从任何方面看,都是利益无尽的:第一、拾金不昧,未做亏心之事,精神感到安慰,这就是最大的报酬,再多金钱买不来的。第二、柯君的店东和亲友,由这件善事—拾金不昧,得知他不贪非份之财,忠厚可靠,以后一切经营交易,都信任他,这种无形的财富,不可估计。第三、报载失主曾以数百元酬谢,但为柯所拒受。足征柯君对“拾金不昧”,不自炫德色,如此宅心仁厚,必定“厚德载福”。有历史事实,可资佐证,例如:

  

  唐朝晋国公裴度,年少之时,相命先生说他当饿死。有一天到香山寺,见一女人,入寺拜佛祈求保佑,临去遗留一包袱,公收藏守待之,明日女人凄惶来找,说是父亲因案被囚,家中典假得玉带一及犀带二,欲以贿赂有关人士,宽解父狱,不幸昨天在此遗失了。公将原物交还,女人感激泪零,伏地拜谢。并留一带酬谢,公拒绝不受。次日相命先生说他相貌变了,转贫贱为富贵,阴德救人,前程万里,不可限量。公后来官做到宰相,封晋国公,位极人臣,威震四夷,身系天下安危者垂三十年,以全德始终。大家都说他这种福气,是由以归还宝带的阴德所致。

  

  亦许还会有人说柯君这是做傻事,现成的几十万元不知受用。其实柯君并不傻,说柯君傻的人,才是大傻瓜。佛说人生在世,无论贫富、贵贱,寿夭、穷通,都是因缘果报,自作自受。贫穷的人,因于过去未培福,所以今生贫苦;若欲转贫为富,应当努力工作,多积阴德,这叫“自求多福”。如果舍此他图,以不正当之手段,窃取不义之财,万无一得。纵然取得,亦只是空花幻景,转眼成空,而后世必定变牛变马,偿还孽债。古今以来变作畜生还债的故事,不知多少,最近四十六年恒春林新淦变牛还债,便是个好例子。贪图一时的挥霍,换来累世作牛马,岂不是大傻瓜吗!何况,取了不义之财,常恐东窗事发,内心惴惴惶惶,痛苦万分。求财本图快乐,若得不义之财反增痛苦,那不等于自讨苦吃吗?

  

  人是血肉之躯,需要衣食住行,自不免有金钱费用。但必须循正当的途径求得的钱财,方能安乐享受;若以非法手段勉强窃取的钱财,不但不能保有享受,而且反更增加罪恶和痛苦。试看那些贪官、窃贼、骗子、奸商,天天在搅钱,可是,谁个发了财?所以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录自《醒世周刊》第九期

  

  第二十三则:护僧物如目中睛

  

  众僧物是信施血汗,为十方僧宝所共有,若不爱惜,罪过无量。大律云:“我惜众僧物,如护目中睛。”任执事者,尤须注意。从前杨州白塔寺僧道昶,当副寺管理僧物,坐守自盗。忽有冥官数人,白天到他房中,拖昶下地,欲断他头,昶惊叫“救命”。冥官厉声说:将你房里财物,全部归还众僧,就饶你不死。昶叩头说:不敢违命。即鸣钟集众,尽舍财物,造像设斋供众,冥官过三日又来,见昶一钵一衲,身无长物,不言而去。昶从此努力修行,卒获悟道。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五五

  

  第二十四则:私取僧物犯盗罪

  

  昔者,僧照禅师,苦行禅定第一,行法华三昧,感观音菩萨为说法,得无碍辩才;又见普贤菩萨乘白象,放光证明功德。他曾经取过常住一撮盐作饮料,以取用很少,故不以为意。三年后行方等忏法,忽见盐相生起,增长至数十斛,乃大惊,急卖衣买盐,偿还常住,其相方灭。又隋炀帝大业二年僧道明亡,同房僧玄绪,暮行郊外,忽见一寺,便进去,遇道明,形状和平时一样,但见众僧所食之粥,作血红色,身体都好像被火烧过了。玄绪见了生恐怖,问是何故?道明说:“此是地狱,我身前为了取众僧柴一束煮染色,未曾赔偿,故堕地狱,当受一年烧足之罪。”褰衣令看,见他膝以下尽焦黑。又说:“请您老替我买一百束柴赔还常住,并写法华经一部,可以免苦”。玄绪答应了,回到寺里,急忙照办。重往寻找那个寺,却一无所见。我们听了这两个公案,自当警惕,慎勿违犯。

  

  录自《沙弥律仪要略集注》页一二二~一二三

  

  第二十五则:盗僧物者堕地狱

  

  偷盗戒以盗常住物及僧众物之罪极重,应堕地狱。《方等经》华聚菩萨说:“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盗僧物者,我不能救。”大律说:“若盗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佛法僧物,各有所属,不得互用,用则计算价值论罪。如增注载:“唐朝汾州启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长宁师夜晚见惠澄来,形色憔悴,对他说道:我为了互用三宝物,受苦难言。其他罪都比较轻,惟独盗用常住物罪极重,请你救我。”长宁师就为他诵经忏罪。月余复来说:蒙你给我诵经,已得息苦,现别住一处,但不知何时才得解脱。”做职事的僧尼,看过这个公案,应多多警惕。又大众僧物四事供养等,亦不得互用。如僧中有衣财而无食粮,需挪用衣财以济道粮时,必须白众忍可,方得动用,事后仍旧补还,不名犯盗。......《阿含经》。目连尊者告勒叉那比丘道:我路中见一大身众生,有热铁丸,从身出入,乘虚空行,苦痛迫切,啼哭呼号,形状极可怜。又见一人,舌头又长又大,有把火热的利斧,在砍他的舌头,乘虚空行,啼哭呼号如前人。复见一人,有双铁轮,在两胁下,燃烧旋转,还烧其身,亦同前面说的两人一样,号泣空行。勒叉那比丘听了这话,便去问佛。佛就对大众僧说:我亦看见这些众生,可是没有说,惟恐愚人不信佛语,会长夜受苦,是故不说。那个热铁丸从身上出入的众生,过去世在迦叶佛所作沙弥,守僧果园,盗取七枚(粒)果供养师父。由于那次犯盗,死后堕地狱,受无量苦,地狱余报,今得此身…

《见贤思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