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履冰霜▪P2

  ..续本文上一页是无畏施。

  “法施”,就是布施的“施”,通常指的是,僧众以佛法施于众生。就居士这一块而言,亦可以随缘,依随在僧众下做法施。应该是通过僧人的讲解,了解了佛法,而把这些了解再布施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以这作为一个法施。

  还有一个“财施”,供养僧众。这个财,包括财物、人力等等。特别是,这里要强调一点,就是用种种的金钱供养常住,这个问题是目前最大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知道佛的戒律上,僧人是不允许畜金钱、捉持金钱的。为什么是这样?因为金钱在佛教里称为不净之物,也是万恶之源。所以说僧团首先建立在不摸金钱的基础上。不光是比丘不允许摸钱,就是沙弥也不允许。有的人认为:出家了,受了大戒,才不能摸钱,在做沙弥的时候可以摸。那也是不允许的,因为沙弥戒里就有这么一条。

  在家人受的“八关斋戒”里缺的就是这一条,所以就称为居士。“八关斋戒”如果加上“不摸金钱”这一条,就是出家的沙弥戒。出家和不出家,就因为金钱戒这一条,这就知道是很重要了。

  为什么在家做居士只能受“八关斋戒”,做一个一天一夜的出家?(如法受持“八关斋戒”,等同于一天一夜出家功德,但还不属于真正出家。)就因为他不能行持“不捉金钱”这条戒律,所以他只能受“八关斋戒”,做一个居士。如果我们能舍弃钱财,有信心长久地去做,就可以成为僧人。所以说金钱的害处是很多的。我们要求居士对这个金钱也要进行舍去,但是要你舍的目的,不是要给僧团、给僧人,而是要布施掉你的贪心。布施掉你的贪心,那就是福报。也不是说,你把金钱给了僧人,让僧人来贪——僧人更不贪。这样彼此互相来做。特别是由于树立僧人不贪的榜样,使信众生起信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财布施。

  在这个金钱的布施上,佛法有很多的规定。特别我们很多都是作为大悲寺的长住居士,和长期护持大悲寺的居士,必须得如法去护持。有些长住的居士还能清楚一点,不长住的居士就不清楚了,就是长住的人,也有很多地方不清楚的。前些日子有一回,咱寺院有个居士处理供斋的事。有个外来的居士要供斋,他对要供斋的居士说:“师父不摸金钱,但你供斋可以,这个供斋六百块钱。”这就很不如法。

  为什么说不如法?因为供斋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也不允许用金钱来作为供斋的一种教化,不能有这种说法。因为供斋有多种形式,比如说一棵白菜、一个咸菜、一把米、一口饭,这都叫供斋。还有的要供整个斋,这也是我们允许的。但是这个斋指的是米面蔬菜,就是这一顿饭,这叫斋。而这个斋必须清净,必须建立在没有金钱的基础上,才能成为斋。如果我们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说六百块钱一顿斋,那就不成为斋了。那可能就成为饭、那可能成为钱,就不清净了!斋,首先是要清净,必须符合佛制。

  所以说居士在这方面,知道僧人不摸金钱,是对的。知道寺院写着不设功德箱,不收取金钱,这也是对的。但他觉得:僧人都不要,那我来替你收。他以为这是对的。这是不允许的。怎样做才能如法呢?就是说,我们必须在保证僧人不捉持金钱,僧团里不储备金钱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个斋。

  比如有的人准备供养斋饭,又不能亲自来,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他需要一些米面,但又不能及时地买到,或是这一顿需要的什么东西,不能及时做到。这个问题是由你们俩商量怎么来完成。是他委托你,和僧团没有任何关系。首先,你得给人家讲清楚了:僧人是不摸金钱的,僧团也不储备金钱,你也不能代替僧人来收取金钱,只是替他去完成供斋,是你们俩去完成、去协商。他委托你,还得在你愿意的基础上去做,而他也必须认可你。所以说完全是你们两个人的行为、互相信任的行为,在这种条件下去做,在佛制上是允许的。这才可以,否则的话是不允许的。

  我们这里有的居士可能想:“师父是不是太多事,干吗搞这么复杂!”这不是多事,因为这关系到僧人是否能住世的问题,是否能够持好佛戒律的问题。如果收取金钱,我们就违犯了佛制。违犯了佛制,就不能弘法。就不清净了,就不能给众生种福田。

  所以说这条戒律要求是很严的,因为这个斗争已经持续了几千年。因为佛刚一走的时候,有人就提出这个问题,刚开始就有一个人喊哪,说:“这个老头已经走了!”——指佛说的。“这老头走了,这回我们就自由了。他在世的时候,拿种种戒律来约束我们,我们就得不到自由。这回他走了,我们可好了,可以随便了。”然后什么摸金钱啊等等的,都生起来了。

  后来在大迦叶尊者主持结集的时候,关于这个小小戒可以舍的问题,作了最后的一个规定。那就是说,佛所规定的不能改,佛所没有规定的不能增加。因为大迦叶尊者继承佛的衣钵,把这个法已经定下来了,所以说末法时期必须按照这个去做,才能符合佛法。

  等到佛走了以后的一百年,又有人以托钵的形式收取金钱、乞金钱。被一个阿罗汉发现以后,进行制止。这些人不听,反而把这个阿罗汉做了(非法)羯磨,给驱摈出去了。这个阿罗汉没有办法,后来就召集了七百阿罗汉,重新进行结集三藏。这七百阿罗汉,最后有一个大阿罗汉出来,把佛法整个的戒律又重述了一遍,判定出了十事非法。其中就有一条:储备金钱是非法,不是佛法。

  这个要跟大家讲。为什么要给讲?因为必须对这条戒律要有深刻的认识,一定要护持好。特别是末法时期,金钱带来的危害,已经危害到我们整个佛法里了。佛走后一百年,已经危害到佛法。何况时隔这么多年,就危害更厉害了。所以说,我们想把佛法变得兴盛,首先就要从金钱开始,从僧人不捉持金钱、不储备金钱开始,佛法才能会兴盛。佛法的兴盛,要靠居士来不断地护持。居士要不懂得这条戒律,他就无法去护持佛法。所以说,这条戒律,佛制要求必须要给居士讲。

  所以说,我们的接待人员对外来居士的这片诚心,要给予肯定。你比如说,有的来说要供养金钱等等,我们首先应该肯定他的这片好心。有的居士不是这样,一看到谁供养金钱,像看到仇人似的,马上就横眉立目,对人家毫不客气。这是不正确的。首先要知道他的一片心很难得,因为他发出了一个虔诚的心,所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给予功德的回向。在这种情况下,要给予讲解,不是单纯的用一种强硬的拒绝。因为强硬的拒绝,我们的功德会做得不圆满。

  我们不光是僧人不要钱,而且同时也要求居士要明白这条戒律,而生起更大的信心,同时他也从金钱这个缠缚中要解脱出来。居士是要跟僧人学的。不是僧人不要钱就完事了,包括居士,你也要不要钱,也要舍掉这个。只不过你现在舍得少、或舍得多的问题、或是将来舍的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教化任务。

  所以说在接待这一块,还有其他的人,都应该注意这方面。护持三宝,首先应该懂得有人以金钱财物供养常住,应该怎样取舍的问题。不能因为有的信士、有的居士,有了一片虔诚的心,而我们就可以违犯佛的戒律,这是不允许的。但也不能因为我们不捉持金钱,而去强硬地拒绝,应该给予充分的解释、理解和赞叹。对他供养的心,要理解、要赞叹!供养的行为,我们对他不如法的部分,应该耐心地给指出来错在何处,这样我们居士做得就如法了。

  有的人说:“师父在寺院里不储备金钱、不摸金钱,也不让居士替师父去收取金钱。这行,我到寺院外去给你化缘去!说师父要建塔,大家赶紧来供养金钱。”这也是不正确的。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方面都不能去替僧人储备金钱。因为这么做是一种攀缘心,也是损害三宝的形象。三宝的形象,不光是在寺院要保护、要护持好,在寺院外也要护持好。

  特别是经常来寺院的居士,有时候可能到外地、或其它寺院、或其它的地方去,有时候就以为:不在师父跟前,就可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他认为这就和师父没关系了,这是不合适的。应该处处来护持三宝,不光是咱们僧团需要这么护持,所有的僧人都应该这么护持才如法。

  像这个问题,咱们有些居士做得还是比较不错。有的在接待处,接待一些外来居士的时候,有的想供养常住金钱,他就给讲了这条戒律,后来怎么说他也没有同意。这很好。后来人家转个话题:“师父,你看看,我能不能供养你一套衣服,供养点粮食等等。”这个居士也回答了,说:“现在挺好!”这都是很正确的。这个语言一定要准确。不能说这个金钱不供养了,说:“师父,我供养你大米、白面,怎么样?”你说:“那个好,越多越好!”这话都是不允许说的。只能说“我们挺好。”如果你说:“我们什么都有,不用供养了。”你也犯妄语。

  咱不可能什么都有,还有很多没有的。但是呢,也不能说,因为什么都不是那么完整。就任意地说:“我们需要”,这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僧人必须立足于无所求。因为你在僧团里也好,在哪也好,作为一个居士,一定要知道,要修持无所求,永远不求。不光师父不求,你也不能替师父去求。说,“师父你不求,我来替你求得了。”那也不行,咱就是无所求。所以说,用这个心来做一切事情,我们的事情反而做得更好。越有所求,反而破坏僧人的形象。

  特别有的居士到别的道场去了,别的道场一听说是大悲寺的居士,就要看一看。看看长得什么样?一看,和人家没有什么两样。这都挺好,但是一谈话就不行了。一谈话就应该体现出无所求来,特别是在接待上,包括在寮房里,也是这样。新来的居士和老居士都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特别老居士带新居士的时候,一定要讲明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成为很大的一个矛盾,现在逐渐地变好,但是不能掉以轻心。每个居士来,我们都应该给他讲解这些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们教化的对象。他住一天、两天,我们也应该讲解,应该把这条要说明。

  你看僧人每年都要去行脚、乞食生活,就是要把这个不摸金钱等戒律讲下去,…

《如履冰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