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经行讲述: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P2

  ..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影子一到,它就感觉出来了,这地方危险;你脚轻轻一落,它就有逃走的机会。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的众生,走的时候,来不及躲避,碰在一块了。如果你脚轻轻一放,它就有一个回避的过程。以这样的心,老是有慈悲心来救护众生,你这个慈悲渐渐的就起来了。这个最容易,好做,你就慢慢走呗!不光要慢,而且要如踏棉云,这脚落下一定要轻,生怕踏了众生。

  你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决心能如踏棉云呢?就说是如果我走在一个独木桥上,我这个脚如果迈上去,就可能踏死一个众生;如果我要不踏这个众生,我可能就掉进这个山涧也好,啥也好,说是我不踏这个众生,我就掉河里淹死,在这种情况你怎么办?这个不能不考虑。说我踏上以后再给它念往生咒,可不可以呀?如果你踏上杀生,再念往生咒,你能超拔出去吗?那是两回事。所以说你必须有这样一个决心,就是说一切众生皆是前生的父母,未来的佛,我宁可死,宁可腿折我也不愿意去踏一个众生。你有这个决心才能够下脚如踏棉云,才能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下脚如踏棉云。它不是为了修我们走道的一种威仪,而是为修我们的慈悲心,修了慈悲心它自然就生起了威仪,你不要它也会得。“下脚如踏棉云”这个功夫得慢慢走才能走出来。这个非常好!

  不光行道的众生要学这个行道,而且其它的众生都学这个。这个也是一种猜测啦!给大家讲一个例子。在本溪茅蓬闭关期间,有一天我打坐,正打坐呢,突然往地下瞅一眼。哎,有那么一个小蛐蛐,很小。多大呢?身体像大米粒那么大,腿很长。它在地上转圈走,“嗖嗖”的,跟行道的姿势一样,不紧不慢的,它腿也长,走得非常好。本来打坐挺高兴,一看它走得非常好,不自主地就伸出手来,想让它过来看看。这一伸手它就蹦到手里面了。它在手里面还行道,还能走,就是一圈一圈地绕着走,非常的威仪,看着它挺高兴。但是不能因为它就不打坐了,最后把它放在一边,继续打坐。

  等到中午吃完饭,出去的时候就把它放了。心里特别高兴,能看到它,好像遇到知己了,遇到朋友了。放在手掌一边走一边看,一看呢它不走,当时使点劲一抖,掉地上。马上捡起来进屋,它就不行了,它只能在暗处生存,太阳一照它就不行了。给它念了三皈依。

  就是说其它道的众生它也在学行道,你要学行道,十方的众生都在学行道。所以说我们学这个法门不是为我们自己学的,而是让所有的众生都学;不光我们学,而且我们所有的过去生的父母都在学。千万不要把这个事看小了。所以说“下脚如踏棉云”是一个大慈大悲的秘密。

  下面讲下一句“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下脚我们讲了,但走路的速度——怎么走?有的人走道就如同旋风,象刮风一样东一趟,西一趟。所以说他心里就烦躁,心里就散乱,这不行的,而且性格暴躁,很容易误事,也不威仪。更主要的,为什么要缓缓不滞?因为缓了能与你自性相连,能与你定力相连。所以我们说“缓”并不是一种教条,也不是单纯就学一种威仪,而是达到我们自心的清净。如果自心清净无所求,那你的行走自然就会缓缓的,自己也不知道,非常清凉!

  有的人刚开始能这么走,过一会就急了。如果走个三里、二里的还行,这暂时还能控制了妄想;走个七八里地就不行了,不是跑,就是慢走一步,走一步不是快就是慢,就不行了。这个心就开始烦躁了,这个心就开始冲动。所以说这不行。如果你这样下去,很难得到入定的机会。只有你长行走,能够缓缓地,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这样走,你才会逐渐和定力相应。这么做,走到那个情况下就不会有烦躁心了。因为走到最后你就会把“我”字都放下了,走到无我相这种状态。所以说缓缓地走,在我们佛教来讲是十分重要的。要徐步而走,就是靠到一侧,走时头要低,眼下垂,两手少摆动,而且轻轻地往前一走,非常的庄严、清净。因为你这个相就是与心相应了。

  还有一个,“行走缓缓不滞”的这个“不滞”。什么叫“不滞”?就不许你停留。说我走几步,走三步两步的停一下,那不行;或走十步八步停一下,也不行。要有长远心,你走多少里我还是这一个劲,还是这个速度;就是前面有人挡你,或者后面有人追你喊你,你都不可以停下来。甚至有危险你都不应该停止下来。“不滞”就是没有停怠,一个长远的心和坚强地舍去“我”的这种心。所以说这个“不滞”也不是说行走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你走一段可以,走个十圈八圈的这可以,如果你再走长了就不行了。

  特别是下大雨。外面下大雨,你正好在外面行走,雨小了呢,你还能慢慢走,一看雨大了,“得了,我快点走赶紧进屋!”你进屋了,避免了雨浇,但是你失去了更多的宝贝,失去定力。有很多定力都是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

  特别是天热的时候,三伏天,在农村、山区还好一点,特别在城市,柏油马路晒得都冒油,你每走一步都是一个脚印。这时候你怎么走?你要快走,可能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要慢走就要晒的。你要缓缓不滞,就轻轻缓缓地走,它就要晒你,这时候你就宁可让它晒,就哪怕昏倒在这个地方我也这种走法。

  冬天也是这样。不管多冷我也是这么走法,我也不想停一下暖和暖和身子,缓一缓再走;你就多大的风吹着我,也是这个速度。如果那样缓缓不滞,就像一种轻风吹着你的身体一样,你就和轻风是一体。这样的话,你的定力就生起来了,你的威仪就增加起来了,而且你的心就清净了。而且由于这个,你的心就变得更加直。所以佛说“直心是道场”。这个不滞非常的不容易做!

  比如说前面有一个水坑,如果你看到水坑稍稍地一皱眉头,“哎呀,我是从这过去啊?还是绕过去?这个水坑很脏,都多少天了,很埋汰!这里万一要有个石头怎么办?有个玻璃片怎么办?有个铁块怎么办?割了我脚怎么办?我袜子要湿了回家没有换的怎么办?我得了病怎么办?如果你有这种想法,你就不是轻风了,这时候就是旋风了,而且心已经动了,已经变成滞。

  你要想达到不滞就不要考虑,你要想,它没完,一百个理由在等你。所以说一个真正行道的人必须有一个什么样的决心呢?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为了求这个直心,为了求佛法,就敢舍去自己的一切。何况还没叫你舍去生命,你都不敢舍,你上哪求佛法去,是不是?那就是骗人了。说不用舍去我,我都能求得佛法,那必定是魔说。在这个问题上,刚才讲了这个水坑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有个不滞的精神,这个非常的重要。站在水坑边,如果你这个脚稍稍的一犹豫,它就会产生很大的痛苦。

  我在五台山的时候,以前跟别人讲过一段,在五台山每天早晨一点多钟就起床啦!去淘米,要给大众煮粥。虽然我是日中一食,但是还愿意给大众煮点早粥,得早起来。起来时候是早晨一点多钟,晚上九点钟睡觉。睡觉时候床还短,脚得悬在床外面睡。那时没有什么电褥子,像现在有电褥子啊、有火炕啊、炉子什么的,它根本就没有。每天起来,那就是不管怎么凉,就开始走啊!五台山早晨非常冷。正好宿舍的后面有一条小胡同。小胡同内有一个淌水沟,就自然形成的洼沟,专门淌雨水用的。那沟也怪,成年不干。因为它离厨房近,老淌水,老有水,所以它不干,旁边还有点干的地方。

  等到我走道呢,一走到那个地方,正好那脚就是在水里过。那时候穿的是布鞋,在水里过去这鞋子是湿的,袜子也是湿的。再加上到斋堂去淘米,淘米——水是凉的,地上水泥地也是凉的,就这么一淘就得两小时。淘完米,这鞋这袜子全湿了。这才站了一会,去煮粥。这个灶台能稍稍热乎一点。那不等你热乎,粥就好了,就开饭了。所以说每天这个脚经常是湿的,虽然每天是湿的,但遇到这个水还是没停,一点不犹豫。在别人看来是一种傻子,在我心里每当这一脚踩下去的时候,心里非常的平静,非常的自在。如果你要这样踩下去,将来你做出的饭它也是香的。

  这个“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如同轻风一样。为什么要说轻风?轻风给人愉快,给人清净。曾经有人问六祖,是幡动还是风动?六祖答了,也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那为什么这里要说“轻风来”呢?为什么不说心来呢?这个是一种比喻,要知道这个轻风不是说你要产生一种轻风,而是你给大家带来了清净。因为你走这一趟就像一种佛光在普照,所有的众生会因为你而得度!

  所以说这个“行走缓缓不滞轻风来”,不要小看了。它不容易做,要经过很多的痛苦你才能做到,不经历一番认真地努力是做不到的。你说我现在就能“行走缓缓不滞”。你去走去吧,你走,一看就知道你做作,就不行了,像演戏似的,就不好了。必须得从实践中得来,不管是三九、三伏,热冷,甚至外面有车没车,危险不危险,我都能够如法地去行走,才能转一切境,转一切业力,才会产生真正的定力。要没有这个苦行的话,修佛法那只是嘴说,心里面还是不相应。要想修行佛法,要想真正的往心里去,必须得严格地训练自己,改掉自己的习气。通过改变自己的习气来达到心里的清净,与佛法相应这才是一条真正的路。要想改自己的习气,必须从实践中修出来。

  所以希望大家从这以后能明白,在行走的时候,在寺院里应该威仪,特别是咱们寺院里的居士。你们不要小瞧了这个,走道必须要缓缓走,而且不要东张西望,头要轻轻地低下,眼睛下垂,手少摆动。另外呢,不要遇到事情就马上跑步过去,马上超过去,给人吓一跳,那都失去威仪,这就是我们的心动。要利用各种的方法来制住我们的妄想,才能与我们的修行相应,不管我们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持咒也好,修密也好。如果你要是各方面行走相应了,一切法它都会相应,而且都会速成就。

  ※ ※ ※ ※ ※ ※ ※

  …

《经行讲述: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