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经行讲述: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经行讲述系列: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

  ⊙妙祥法师讲述

  时间:二〇〇〇年四月

  地点:辽宁省海城大悲寺药师殿

  听众:道场内护持居士约二、三十人

  此是二〇〇〇年四月,上妙下祥法师带领僧团入住大悲寺以后,在药师殿,为道场内护持的居士所讲述的行道。受条件等原因的限制,录音不完整,音质也不清晰。现根据录音整理出来,附在《经行》后面,作为一个补充。

  昨天讲“行道”,讲了前面的三句,今天开始往下讲。

  “两手垂少摆动人生淡”,“两手”那就是说我们这两只手,不是两个手指,而是两个手掌。“垂”,要垂下来。怎么垂?要自然下垂,不是让两手攥拳头,而是要张开。“两手垂”要自然地张开,张开以后再轻轻地垂下。

  为什么要两手垂,要张开呢?人哪,从出生那天开始,小孩的拳头它始终是握着,这两手它始终是不肯张开,人生就这么执着。我们的一生很少放下执着,从出生开始,到老一直在执着之中。说要放下,是很难去放下的。所以说两手经常打开也是放下执着的一个办法。

  为什么还要“两手垂”呢?特别是过去养生法有这么一个说法:肾水相交。就是心火下降,肾水相交。心火在上侧,比如头疼啊、眼红啊、眼涩啊、口干啊、舌燥这都属于上火,也属于心火。这个心火就要把它放在哪呢?要引下来。为什么要引下来呢?因为这个火它往上走,不下走,所以它就要致病。要引下来,要和肾水结合,肾属水。心火和肾水如果结合了,人身体就没有病。特别最近几年,养生法也好,各种的功夫,特别是中医也强调这点。过去还有个甩手法,都是让人放下。放下什么呢?就是这个执着。由于我们执着,心火就上延,所以说要把手放开,放开心里就减少了执着,而且还能减少疾病。这个“两手垂”是非常好的!

  “少摆动”,为什么说要少摆动呢?有很多人走道都是,走一步,胳膊肘老是互相地悠。实际上如果这个手自觉不自觉地悠,自觉不自觉的心就在动。你看,一个人要是欢乐的时候,那手甩得很快;生气的时候,这个手它就攥拳头,它就不爱甩了。有时候甩手当成一种心情讲。这个越摆动,人的心反而自觉不自觉的就在动。所以说要“两手垂少摆动”。

  “人生淡”,为什么说人生淡呢?因为人生不是我们想象的这个人生。我们想象的人生就是在这个世界得到人身,我们要享受,要生儿育女,要吃好穿好,得到别人的尊敬,这叫人生。实际上就歪曲了真正的人生。人生本是修行的一个过程。它是修行中,通过多生的修行得到了人身的这么一个过程,它的表现就是你能做点主,所以你托生到了人这一道。应该是利用人生更好的去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们呢,不知道这是人生,而以为生儿育女,吃好穿好,受人尊重,没有苦恼这是人生,实际上这是一种颠倒。人生是修行的过程,又是回家的路程。所以我们要把这个世间所追求的人生看淡了,彻底明白它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它是一种虚幻,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而且充满了痛苦和不净。

  如果一个人能够两手垂下,放下执着,就是放下我;如果能放下我,他对人生就淡泊一些;再加上少摆动,他就不追求了。你有追求,手就摆动得快。通过这个方法来淡泊人生。特别是行道的时候,如果你一个人在茫茫的白雪原里,周围一个人没有,吹着北风,你戴着帽子也好,戴着手套也好,穿着棉鞋,穿得很破,没人知道你,就在这道上慢慢地轻轻往前走,就像个木头人似的。确实对人生看得非常淡,而且你心里就突然生起了一种真正的清净。这样的话,十方佛、十方菩萨都会赞叹你,所以说这个不可思议!

  过去,我还没有出家以前,一个战友给我送来一个火锅,是税务局结缘给分的,不是人人都有,只是个别人有,他给我一个。那时候我学佛了,我就不能贪这个便宜,我也不能去造这个业去,怎么办呢?我就准备给他送回去。送到哪?因为他代表单位来的,我就要送给他单位。在走的时候,正好也是将近过年吧,外面下着雪——原先也有雪,又下雪,天很冷,一手提着经书,一手提着火锅,这个真有点意思!就在行道。虽然提了东西,但不耽误行道,就慢慢往前走啊!那时候,那个心情没有快乐,没有什么快乐——没有世间的那种快乐,而且也没有悲伤,只是一种平平淡淡那种清净。那时候穿着大棉衣,过去那个“料子”什么的大衣都不要了,换成棉的,穿着棉鞋,按一般人常识来看,就像精不精傻不傻那种人。

  就这么慢慢往前走。走了可能近七八里地、十来里地,那更是一个人不认识。虽然满道是人,没有人能认出你,你也不想认出别人,也不想攀任何缘,把心收得死死的。这时候就突然出现这么一个人,光着脚跑到我前面去了,然后他就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的意思;当时我也没理他,我还继续走我的,脚不停;他一看我没理他,他又往前跑了一步,又伸大拇指称赞,我还是不理他;后来他又跑了一步,又去称赞,也不说话,就是手比划。可能是他以为我没看着呢!其实我都看见了,但是我还是不理他,我还继续走我的。你表扬也好,你骂也好,我走我的。不管!就是往前走。

  后来一看我真不理他,可能就有点生气了,就在这道的道边,冲一侧,也不瞅我啦。背过身呢,就在那瞅那树木,低着头在那站着,他好像光着脚从屋里跑出来的。那你站就站,我走我的,我也不管你。也不想攀缘,你菩萨来也好,你罗汉来也好,我就这样!后来就继续走,等行完道了,觉得从人情来讲有点过意不去,但是也没把它太过分放在心上。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正好在一个车站碰见。为什么又碰到他了呢?通过见他以后,因为我经常在另外一个道走,我就发现有一个人,每天都要从他那个单位往回跑,要跑十多里地,比我走的还要远,天天跑小跑。我过去曾问过我师父什么叫跑香,然后师父就示范给我看这种形式。看到他突然想起来了,这是一种跑香。大家一看呢,不认识,这是什么呢?傻子!就是低着头啊,那个哈喇子(口水)好像就在嘴里都要淌出来了,一颠一颠地往前跑着走。所以外行人看着就是一种傻子,精神不太正常。通过这个以后,发现了这个人不是那么回事,是在跑香,而且每天都要那么坚持。他原来是在修这个。

  后来在车站我们就相遇到了,知道他正在一个厂子,有点残废,是个哑巴。我就用手比划称赞他。他称赞我,我这回称赞他。他乐了,就对我用手比划比划。比划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呀——他比划四个手指头,竖起四个手指头,后来比划两个手指头往下落,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后来相应了,才知道他是说,你将来得上山修道,去四个人,最后还走两人。后来就相应了,你说你不修行能知道?

  这说明什么意思?如果你能“两手垂少摆动”,对人生真正淡泊了,你觉得和人生的关系淡了,但是你和佛菩萨近了。我们和佛近了,和真理近了,和我们的自性近了,和我们的自在近了。

  这个“两手垂少摆动”不是想象的那么做。在行道的时候,我们只要一出门,这个手就要下垂,垂久了这个肩膀还要疼,老那么垂着也疼。特别是冬天行道的时候,出了门口,你这两手只要往下一垂,你就不要再管这两手了,就是冻了、热了,这两手你也不要管。

  怎么不要管呢?也不要攥拳头,说我暖和暖和手吧,或者揣一会手,这都不行。就得什么呢?在你行道的过程中,这两手始终是那么样。从出门开始,手是放下,你就那么放下,不要再管它了;你原先手是稍稍蜷点那就稍稍蜷一点;都打开了就都打开了,手就一动不动的,就放下。就用这种苦来增加我们的定力。过去我们是见到一点苦马上就采取办法,握一握手活动活动。想到这太疼了,或是太冻了,就要采取办法了。实际上我们正是被环境所骗,也是被自己的业力所骗,你是心动了。

  记得刚到本溪的时候,在新岭行道的时候,晚上大雪天行道,那手张开走着,行完进屋,冻得手指头根本不会合,都木了。不是说今天木了,明天我再采取点什么办法,而是明天还照样木,每天都木的。只要手打开,出门口就不再改变。

  “两手垂少摆动”,这个走起来威仪非常的好,非常的清净。在五台山我见过这么一个人,穿着一双破鞋,这个鞋没有后脚跟,光着脚(不穿袜子),穿着一身破衣服,就像我说的那种走法。就那个寺院里,大家也没有几个人瞅他,但我一看他就高兴,一看确实有威仪。后来听说也许这人叫“赤脚罗汉”。光听说有这么个人,至于是不是他,不知道,只是看出来这人有修行。

  “两手垂少摆动”,虽然是一种相,但这种相是性中之相,它能摄我们的心。我们就要利用这种相来达到摄心的目的,达到“人生淡”这种无所追求,没什么追求,没有好没有坏。淡泊到极点的时候我们就与佛相应了,与所有的菩萨相应了,所有的众生都会护持你。所以不要小看了这么一点。

  下面讲“下脚如踏棉云慈悲生”。“棉”是棉花的“棉”,这是一个比喻。为什么说“下脚”,不说“踢脚”呢?在部队当过兵的知道这个脚要踢出去,而我们平时走道是高抬脚,这都不行,都是动作过分地大,都是影响心动。必须非常自然,这个脚顺着我们自然的状态来行走。轻轻地起脚,轻轻地出脚,轻轻地落下。用这个轻轻地落下又摄住我们的心,把这个烦躁心克服住。

  你看着急的人和这生气的人就跺脚,一急眼了就把地跺得乱响,拿脚出气,我们都有这个习惯。那我们就反过来,利用脚来去我们的习气,去掉我们的嗔恨心,来改变我们的心。“下脚如踏棉云”就像轻轻地踏上棉花一样的柔软。如果你脚柔软,心里必然柔软。就像踏在云层中,轻轻地落下。

  为什么说“慈悲生”?“下脚如踏棉云”它这里有一个缓慢的动作,这个动作又非常自然,又有一种非常缓的威仪。这缓的过程,有一些众生就可以从你脚下逃走。比如虫子,蚂蚁它可能很快就爬过去。因为你…

《经行讲述:得于无所得时方为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