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講述: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P2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影子一到,它就感覺出來了,這地方危險;你腳輕輕一落,它就有逃走的機會。另外,還有一些鬼神的衆生,走的時候,來不及躲避,碰在一塊了。如果你腳輕輕一放,它就有一個回避的過程。以這樣的心,老是有慈悲心來救護衆生,你這個慈悲漸漸的就起來了。這個最容易,好做,你就慢慢走呗!不光要慢,而且要如踏棉雲,這腳落下一定要輕,生怕踏了衆生。

  你必須有一個什麼樣的決心能如踏棉雲呢?就說是如果我走在一個獨木橋上,我這個腳如果邁上去,就可能踏死一個衆生;如果我要不踏這個衆生,我可能就掉進這個山澗也好,啥也好,說是我不踏這個衆生,我就掉河裏淹死,在這種情況你怎麼辦?這個不能不考慮。說我踏上以後再給它念往生咒,可不可以呀?如果你踏上殺生,再念往生咒,你能超拔出去嗎?那是兩回事。所以說你必須有這樣一個決心,就是說一切衆生皆是前生的父母,未來的佛,我甯可死,甯可腿折我也不願意去踏一個衆生。你有這個決心才能夠下腳如踏棉雲,才能真正體會到爲什麼要下腳如踏棉雲。它不是爲了修我們走道的一種威儀,而是爲修我們的慈悲心,修了慈悲心它自然就生起了威儀,你不要它也會得。“下腳如踏棉雲”這個功夫得慢慢走才能走出來。這個非常好!

  不光行道的衆生要學這個行道,而且其它的衆生都學這個。這個也是一種猜測啦!給大家講一個例子。在本溪茅蓬閉關期間,有一天我打坐,正打坐呢,突然往地下瞅一眼。哎,有那麼一個小蛐蛐,很小。多大呢?身體像大米粒那麼大,腿很長。它在地上轉圈走,“嗖嗖”的,跟行道的姿勢一樣,不緊不慢的,它腿也長,走得非常好。本來打坐挺高興,一看它走得非常好,不自主地就伸出手來,想讓它過來看看。這一伸手它就蹦到手裏面了。它在手裏面還行道,還能走,就是一圈一圈地繞著走,非常的威儀,看著它挺高興。但是不能因爲它就不打坐了,最後把它放在一邊,繼續打坐。

  等到中午吃完飯,出去的時候就把它放了。心裏特別高興,能看到它,好像遇到知己了,遇到朋友了。放在手掌一邊走一邊看,一看呢它不走,當時使點勁一抖,掉地上。馬上撿起來進屋,它就不行了,它只能在暗處生存,太陽一照它就不行了。給它念了叁皈依。

  就是說其它道的衆生它也在學行道,你要學行道,十方的衆生都在學行道。所以說我們學這個法門不是爲我們自己學的,而是讓所有的衆生都學;不光我們學,而且我們所有的過去生的父母都在學。千萬不要把這個事看小了。所以說“下腳如踏棉雲”是一個大慈大悲的秘密。

  下面講下一句“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下腳我們講了,但走路的速度——怎麼走?有的人走道就如同旋風,象刮風一樣東一趟,西一趟。所以說他心裏就煩躁,心裏就散亂,這不行的,而且性格暴躁,很容易誤事,也不威儀。更主要的,爲什麼要緩緩不滯?因爲緩了能與你自性相連,能與你定力相連。所以我們說“緩”並不是一種教條,也不是單純就學一種威儀,而是達到我們自心的清淨。如果自心清淨無所求,那你的行走自然就會緩緩的,自己也不知道,非常清涼!

  有的人剛開始能這麼走,過一會就急了。如果走個叁裏、二裏的還行,這暫時還能控製了妄想;走個七八裏地就不行了,不是跑,就是慢走一步,走一步不是快就是慢,就不行了。這個心就開始煩躁了,這個心就開始沖動。所以說這不行。如果你這樣下去,很難得到入定的機會。只有你長行走,能夠緩緩地,不管到什麼時候你都這樣走,你才會逐漸和定力相應。這麼做,走到那個情況下就不會有煩躁心了。因爲走到最後你就會把“我”字都放下了,走到無我相這種狀態。所以說緩緩地走,在我們佛教來講是十分重要的。要徐步而走,就是靠到一側,走時頭要低,眼下垂,兩手少擺動,而且輕輕地往前一走,非常的莊嚴、清淨。因爲你這個相就是與心相應了。

  還有一個,“行走緩緩不滯”的這個“不滯”。什麼叫“不滯”?就不許你停留。說我走幾步,走叁步兩步的停一下,那不行;或走十步八步停一下,也不行。要有長遠心,你走多少裏我還是這一個勁,還是這個速度;就是前面有人擋你,或者後面有人追你喊你,你都不可以停下來。甚至有危險你都不應該停止下來。“不滯”就是沒有停怠,一個長遠的心和堅強地舍去“我”的這種心。所以說這個“不滯”也不是說行走一天兩天就能做到的。你走一段可以,走個十圈八圈的這可以,如果你再走長了就不行了。

  特別是下大雨。外面下大雨,你正好在外面行走,雨小了呢,你還能慢慢走,一看雨大了,“得了,我快點走趕緊進屋!”你進屋了,避免了雨澆,但是你失去了更多的寶貝,失去定力。有很多定力都是在特殊情況下産生的。

  特別是天熱的時候,叁伏天,在農村、山區還好一點,特別在城市,柏油馬路曬得都冒油,你每走一步都是一個腳印。這時候你怎麼走?你要快走,可能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要慢走就要曬的。你要緩緩不滯,就輕輕緩緩地走,它就要曬你,這時候你就甯可讓它曬,就哪怕昏倒在這個地方我也這種走法。

  冬天也是這樣。不管多冷我也是這麼走法,我也不想停一下暖和暖和身子,緩一緩再走;你就多大的風吹著我,也是這個速度。如果那樣緩緩不滯,就像一種輕風吹著你的身體一樣,你就和輕風是一體。這樣的話,你的定力就生起來了,你的威儀就增加起來了,而且你的心就清淨了。而且由于這個,你的心就變得更加直。所以佛說“直心是道場”。這個不滯非常的不容易做!

  比如說前面有一個水坑,如果你看到水坑稍稍地一皺眉頭,“哎呀,我是從這過去啊?還是繞過去?這個水坑很髒,都多少天了,很埋汰!這裏萬一要有個石頭怎麼辦?有個玻璃片怎麼辦?有個鐵塊怎麼辦?割了我腳怎麼辦?我襪子要濕了回家沒有換的怎麼辦?我得了病怎麼辦?如果你有這種想法,你就不是輕風了,這時候就是旋風了,而且心已經動了,已經變成滯。

  你要想達到不滯就不要考慮,你要想,它沒完,一百個理由在等你。所以說一個真正行道的人必須有一個什麼樣的決心呢?置于死地而後生的決心。爲了求這個直心,爲了求佛法,就敢舍去自己的一切。何況還沒叫你舍去生命,你都不敢舍,你上哪求佛法去,是不是?那就是騙人了。說不用舍去我,我都能求得佛法,那必定是魔說。在這個問題上,剛才講了這個水坑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個不滯的精神,這個非常的重要。站在水坑邊,如果你這個腳稍稍的一猶豫,它就會産生很大的痛苦。

  我在五臺山的時候,以前跟別人講過一段,在五臺山每天早晨一點多鍾就起床啦!去淘米,要給大衆煮粥。雖然我是日中一食,但是還願意給大衆煮點早粥,得早起來。起來時候是早晨一點多鍾,晚上九點鍾睡覺。睡覺時候床還短,腳得懸在床外面睡。那時沒有什麼電褥子,像現在有電褥子啊、有火炕啊、爐子什麼的,它根本就沒有。每天起來,那就是不管怎麼涼,就開始走啊!五臺山早晨非常冷。正好宿舍的後面有一條小胡同。小胡同內有一個淌水溝,就自然形成的窪溝,專門淌雨水用的。那溝也怪,成年不幹。因爲它離廚房近,老淌水,老有水,所以它不幹,旁邊還有點幹的地方。

  等到我走道呢,一走到那個地方,正好那腳就是在水裏過。那時候穿的是布鞋,在水裏過去這鞋子是濕的,襪子也是濕的。再加上到齋堂去淘米,淘米——水是涼的,地上水泥地也是涼的,就這麼一淘就得兩小時。淘完米,這鞋這襪子全濕了。這才站了一會,去煮粥。這個竈臺能稍稍熱乎一點。那不等你熱乎,粥就好了,就開飯了。所以說每天這個腳經常是濕的,雖然每天是濕的,但遇到這個水還是沒停,一點不猶豫。在別人看來是一種傻子,在我心裏每當這一腳踩下去的時候,心裏非常的平靜,非常的自在。如果你要這樣踩下去,將來你做出的飯它也是香的。

  這個“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如同輕風一樣。爲什麼要說輕風?輕風給人愉快,給人清淨。曾經有人問六祖,是幡動還是風動?六祖答了,也不是幡動,也不是風動,是仁者心動。那爲什麼這裏要說“輕風來”呢?爲什麼不說心來呢?這個是一種比喻,要知道這個輕風不是說你要産生一種輕風,而是你給大家帶來了清淨。因爲你走這一趟就像一種佛光在普照,所有的衆生會因爲你而得度!

  所以說這個“行走緩緩不滯輕風來”,不要小看了。它不容易做,要經過很多的痛苦你才能做到,不經曆一番認真地努力是做不到的。你說我現在就能“行走緩緩不滯”。你去走去吧,你走,一看就知道你做作,就不行了,像演戲似的,就不好了。必須得從實踐中得來,不管是叁九、叁伏,熱冷,甚至外面有車沒車,危險不危險,我都能夠如法地去行走,才能轉一切境,轉一切業力,才會産生真正的定力。要沒有這個苦行的話,修佛法那只是嘴說,心裏面還是不相應。要想修行佛法,要想真正的往心裏去,必須得嚴格地訓練自己,改掉自己的習氣。通過改變自己的習氣來達到心裏的清淨,與佛法相應這才是一條真正的路。要想改自己的習氣,必須從實踐中修出來。

  所以希望大家從這以後能明白,在行走的時候,在寺院裏應該威儀,特別是咱們寺院裏的居士。你們不要小瞧了這個,走道必須要緩緩走,而且不要東張西望,頭要輕輕地低下,眼睛下垂,手少擺動。另外呢,不要遇到事情就馬上跑步過去,馬上超過去,給人嚇一跳,那都失去威儀,這就是我們的心動。要利用各種的方法來製住我們的妄想,才能與我們的修行相應,不管我們念佛也好,打坐也好,持咒也好,修密也好。如果你要是各方面行走相應了,一切法它都會相應,而且都會速成就。

  ※ ※ ※ ※ ※ ※ ※

  …

《經行講述: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