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师父,你说贪执甚重才有“我”这个观念,这个贪执又是谁在贪执啊?
贪嗔痴就是“我”的概念,“我”就是一个贪嗔痴的化身,它已经成为一个重的妄想了。
弟子:那是先有贪嗔痴才有“我”的吧?
刚开始,他还没形成贪嗔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迷了,迷得越来越深。最后,贪嗔痴的执著不断地生起,由微细到粗,由粗最后形成“我”的概念,有了“我身体”等等。形成身体了,他更执著这个“我”字。“我”字还是个粗妄想,粗妄想有“我”,细妄想里也有“我”,等等。
弟子:我这个问题始终也不明白,很长时间都在想这个问题。这大地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本来是佛,他为什么堕落?佛为什么能堕落呢?他为什么始终在佛的果位上,而我们为什么是众生?
佛不会堕落,佛怎么会堕落呢?芸芸众生都是未来佛,我们都和佛一样有佛性,所谓一念不觉。没经过修行锻炼是不行的,这样修行的话,我们就不会再迷了。
弟子:请问师父,就是我这个人嗔恨心挺强,用哪种方法能较快的灭掉这种嗔恨心呢?
慈悲。就是诸法空相,讲这些事情都是这样。得行慈悲,替大家打扫厕所、修东西、爱护小虫子,用这些慈悲来唤起自己的心,这都会对众生生起感情,慢慢地这个心就好了。
弟子:师父,因为我这个人心里也是很烦乱,有时候一干活,就像那虫子,怎么扫也扫不完,这时候心里的火就来了。
这个很正常,有很多时候,就算嗔恨心小的,他也会因为虫子太多而生起来一种烦恼。一看这么多,怎么办呢?你就把这个看成是自己嗔恨心的变化。你扫一点,救一个,你嗔恨心就去一点。所以说,你救得越多,你的嗔恨心就越少。这样的话,我们为了去嗔恨心而去扫虫子,那你就没有什么想法了。如果你为了扫虫子来去嗔恨心,这时候就有想法了。
弟子:师父,尤其是干零活的时候,那个起心动念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对,因为你没有做一个正确的观,老认为那个外面的物和你没关系,认为它不是你的嗔恨心。
弟子:能不能具体举个例子?像我的领悟能力也不是太强,当我干零活的时候,多数时候并不是总想着为了大众,而是想:这个扫厕所的功德大,我得干点活,若不干活,在这地方呆不下了。若动这个念头好不好?
这个虽然能克服自己,但还不是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心甘情愿地为大众去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大家没干呢?应该生起这种想法:“大家把这个机会留给我了,这是佛菩萨给我的安排,把机会给我了,要是别人把它抢去,我就干不成了。但愿佛菩萨天天把这个机会留给我,这样的话,我的嗔恨心就能去掉。不是大家不想干,是佛菩萨把这个机会留给我了,我得感谢他们。他们没有抓住这个宝贝,是一种谦虚,是为了成全我。”你这么想,就心平气和,而且还心甘情愿,还天天盼着有这个机会,这才行。
弟子:师父,我还有个问题。我这个人也十分的骄慢,同时也是十分的愚笨,学什么东西也是很慢,怎么能较快地生起那个恭敬心呢?
就是说,你先把你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好好的。特别是骄慢心,如同厕所一样的臭,是不是?所以我们得常打扫厕所。
弟子:师父,我说一下。我就想把过去所有的事情忘掉,这是最好的,因为我自己以前是想做什么就要做什么,就得怎么怎么地,老觉得我自私心太重。再比如说,我以前是干什么干什么的,瞅着那帮人,烦恼自然而然就起来,这个烦恼就是从这个方面开始起来的。
所以佛就告诉你,出家了,你会什么就不让你做什么,就怕你在这里产生了新的执著,生起新的慢心。这也是一种观的方法,要把自己过去所有的都放下,因为你已经出家了,出家就是重新开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重新做人。这个机会就是给我们重新投胎、重新做人的机会,我们重新开始,过去了永远叫它过去。当然,我们不昧这个因果,不昧因果不等于我们还执著过去,我们把它放下,正是去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你必须得对自己有信心,说:“我现在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我虽然造种种恶业,但已经是过去了,虽然这个因果没亡,但我会用心修道来补偿,主要是现在把握住当下。”这样的话,心里对自己有个信心,做什么事情就不会产生怨言,或是丧气,说:“我这完了,全部的业力又给我勾起来了,你看我罪业重,我不能成佛道。人家罪业轻,人家很快就没有烦恼了。”不要那么想,都是重新开始。过去了就过去了,原先的过去了,昨天过去了,那已经过去了,我只要求现在、眼下、当下这一念怎么处理。
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这个心也不可得,等你想到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是不是?不可得的。就是当下这一念,我来怎么处理?这个虫子掉地上了,我捡起来吧。这个食物掉地上了,我捡起来。你不要在那里再有想法了,啥想法也没有。说:“昨天我那样,明天怎么样。”你都不要去想,就想眼前这一念怎么正确,怎么去完成,应该怎么做。这就完事了,还自在,完了烦恼还少,还能把握住。
别这个事还没等干呢,“唉呀!昨天怎么个事,今天怎么个事,昨天我和他怎么个事……”你想去吧,一大堆。就那么一点事,你妄想飞了一大堆,最后养成一种分别心。养来养去,养出一个分别心,等到做事,你哪个也干不成。我为什么佩服能上高的人呢?上高的人,他分别心小。分别心大的,还没等上呢,“哎呀,掉下来怎么办?摔死什么样啊?成滩泥呀?命断了,那个东西归谁呀?……”他想一大堆东西,还没等上,腿就软了,他就得下来。所以说上高的人他想得少,他想得少就能上高,我们为什么上不去?就是打妄想太多,自己把自己拽住了。
弟子:师父,普贤菩萨发的十大愿当中有一个叫“随喜功德”,什么是真正地随喜功德?
什么叫随喜功德啊?就是不打妄想。你不打妄想,谁的功德都能随喜,十方如来的功德都能随喜,你要是打妄想,你就限制住了。
弟子:在大悲寺也发生这事情,经常有人看你干点好事,就说:“随喜你功德。”我以前也曾经说过这话,但是后来我也感觉了,什么叫随喜功德呢?难道嘴说就是随喜功德?要是这样的话,那十方三世诸佛都成就了,我随喜他们的功德,我怎么还没成就呢?
所以说你老打妄想。(众人笑)
弟子:是。师父您说,有人干点好活了,打扫厕所,他一看高兴了,“随喜功德。”但是我认为那随喜功德是你心里得高兴,等到下回我也干,我也跟他学习,这就是随喜。有的人看见你干点活了,就说:“随喜功德。”这个明显就是打妄想。师父您说呢?
也不是这样,能说出这些话的人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要对人都生起一种慈悲,而且不管谁有什么念头都能给予理解。他能打扫厕所,必然有打扫厕所的功德。我们实在打扫不了,就说一句“随喜功德”,虽然做不到,这一念也很殊胜了。我们不管对谁有想法,或对自己有想法,都要处处原谅别人。所以说每一句话,我们都要看到他的长处和好处。
虽然你可能没去做,但别人做了,你觉得“我随喜你功德”,好像自己有欺骗性,自己没做呀!但这句话也教育自己,慢慢地,这个“随喜功德”就起来了。因为不能打妄语啊,下回再打扫厕所的时候,遇到因缘的时候,我也去打扫,是不是?说来说去,随喜功德就会一点点起来了。要不断地赞叹,因为我们这个心,有时候看别人做点善事,就挑毛病,“又表现你自己了,又逞能,你看这事是不该做的……”你怎么样克服它?先从这个嘴上随喜开始,然后有行为的随喜,最后全部放下,空相来随喜,是不是?得一步步走,你不能嘴上也不说随喜,心里还起嗔恨心。随喜总比你说怪话强啊,比起嗔恨心强,是不是?先说随喜,先一点点来呗,你别把自己限制得一步都走不了了,除了上天就是入地,中间没有阶梯了,那你怎么办,是不是?自己把自己的路堵死了,那也不行的,什么都有次第的问题。
今天基本到这儿,跟大家解答一点问题,大家都非常急迫地想知道佛性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迷的?怎么样开悟?开悟了以后是什么样的状态?大家都有这种想法,但有些法是不能告诉你们的,是要你亲自去证,你不证,告诉你也不明白。告没告诉你呢?也许告诉你,也许没告诉你,但是怎么说你也不清楚。所以说,这些问题呢,不要追求。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就是眼前、当下这一念,我怎么样让它清净,怎么样让它不自私、不自利,而且能够去很好地修行和努力,别的我再也不想了,水到渠成,就完事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就像这个念头,有多少人都在想这个事情,最后都没有结果,为什么没结果?它不是嘴上能说出来的,是你证到的,到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秘密。发现这个秘密,你才能真正地悟道。有时候讲早了就把你害了,把你坑了。你觉得明白了,说:“我这已经明白。”实际上你永远不会明白,你忘了去用功,不知道怎么用功。所以说,不应该这样,我们需要的是实证。我们不能向其他人去探讨这些问题,不要去探讨,就是往前走。
你想一想,我们现在眼前、当下的这一点儿错误都没克服掉,我们说啥都没意义,啥意义都没有呀。就眼前这一点错误,你去掉了,才具备说这些东西、讨论这些东西的资格,否则没有啥意义。所以说,修道就是脚踏实地,一点都不允许超过雷池一步,脚踏实地去走,就看住眼下这一念就完事了。我跟你说,这还自在、还真实,别打妄想。
当然,佛的智慧也不是我们能猜测计量的,佛曾告诉舍利弗,你以你的智慧——舍利弗是最大的智慧了,智慧就像稻草那样细,假使有世间上的稻草那么多的舍利弗,堆满了虚空,这些智慧加在一起,也不能测知如来的智慧。就他那智慧,世间的什么智慧他都能想到,但是他也不能想到如来的智慧。如来的智慧不是测知的,不是猜说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虽说我们用了很多的语言去描述,描述的目的只不过是让我们心里有点底,但是我们不应追求这些东西,我们追求什么?就追求眼前、当下这一念的清净。依据经典修行,主要落实在行上,解行并行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那才自在呢。为什么叫大家走这条路?因为少遭魔难。少在嘴皮上下功夫,做一个踏踏实实的僧人,人这一生就自在了,这是关键的原因。为什么叫大家这么做呢?因为我这人嘴笨,不会说,所以想出这么个办法。
好,今天就到这。
《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