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上看是如此,但是,法法即生即灭、必归于灭,这个灭不是现象消失以后才叫灭!迁流变化、变化的当中,所看到的变动相,其实就是在灭。有一句话:「生生不息」,就是说我们看到生的部分,一直生起,但是又何尝不是「灭灭不已」呢!这样生灭是不是同时都看得到。注意!动乱是生灭的现象,而必归于灭是寂灭的实相。在动乱中能不能看到它的寂灭性?注意!这里最重要,不然怎么解脱!
众生看到的是万法生生灭灭的现象,而佛陀和圣弟子们看到的是法法的寂灭性!注意!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如何在动乱的、差别的生灭相中,去体会他的寂灭法性?寂灭法性在哪里?就在动乱的差别相中!注意!不是离开动乱的差别相,离开无常的现象,有一个寂灭法性的存在。明白了这个内涵,生活中哪一剎那的无常相不是让我们体会的因缘?就在万法、生命身心的当下去体会!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有正见的人、有智慧的人,每一法都是观察的对象,每个当下都是开悟的因缘!那么修行需不需要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去用功?不需要!注意!这是很重要的理念!
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
「审细」就是很用心的、很细腻的观察,当然最好是有定力的时候来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所以我们要体证涅槃,体证寂灭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就在现象无常的变化中!如果不是透过无常的变化,怎么能体证它的必归于灭!如果我们惧怕无常,那就错了,无常就是我们要观察的现象。透过观察无常变化,才能体证法的真实内容。绝不是去找一个常久、永恒不变的地方来逃避无常!没有一法能离开无常的法则,每一法的当下都在无常迁流,怎么能离开?应当藉助无常的因缘去了解法的真相,这就是下手的地方!
这种种差别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静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色各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别的一样。
导师譬喻:树的枝叶花果的颜色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影子都是一个色调;人也是一样,长得高、长得矮、长得美、长得丑、身份高、身份低,千差万别,可是光线下的影子没有差别。这个譬喻是让我们明白在差别相中,如何看到共同的地方。一个叫自相,自相就是差别相;一个叫共相,共相就是大家都一样的叫共相。一个是相、一个是性,法性的部分都是一样的,相是差别的,性是共同的。所以,当我们体证到:一一法的法性都是归于寂灭,一一法的法性都一样的时候,这个叫无差别相,也就是无差别智。就是共同的共相,叫法性!
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
我们要解脱,要体证涅槃的寂灭法性,要从哪里体证?就要从诸法无常和诸法无我的体验中亲证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修行要在哪里修?在哪里体验?就在一切法的无常相中去观察,去了解诸法的真相——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单一性!这样我们还会不会有永恒存在的意欲?如果还有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执着、要生死轮回,那是自己的事!
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
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对无常、无我的真理不能深入的体验,就不可能达到寂灭涅槃的体证。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尤其是我们这个身心,如何去观察他是不是真的无常?如果是无常,那就是常不可得,这个常就是「我」、就是永恒不变的。可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明白这一点,我执就会破了。希望不变的、希望永恒的、希望永远生存的意欲就会消失,我执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注意!这个很重要!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很平凡的理则,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佛法的精要!但是我们都忽视了这个理则,都偏离了佛法的根本,高谈什么虚无缥渺的境界,怎么能够解脱呢?
如果佛法的正知正见能在我们的观念中建立,而且愿意去实践体验,每个人都有解脱的机会!因为我们观察万法,观察自己身心的机会平等。所以,最根本的道理明白了,还要靠别人来操纵吗?还要靠外面的神力来主宰吗?还要依赖谁来救度吗?自然就能超越外道的迷惘与执着,这很重要!
佛法讲「自觉、自知、自受用」。阿罗汉为什么能自证?唯有自证的才是阿罗汉!才能真正的解脱!注意!我们在无明中造作,贪瞋痴的烦恼习性很重,时时刻刻都可以发现自己有痛苦烦恼,直到有一天真的明白真理了,然后依据真理的法则去实践,贪瞋痴烦恼真的可以消除,烦恼再也不起了!如果真的明白的时候,难道还会不知道吗?如果还有一点贪瞋痴难道自己看不到吗?真的没有贪瞋痴了,真的烦恼不起了,那是完全可以自知自证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能骗别人,但是绝对骗不了自己,如果有烦恼自己绝对清楚!真的清净了也绝对知道!这个时候还需要别人来印证或肯定吗?很重要啊!
佛法讲的是体证真理法则的般若智慧,是人人都能体验、人人都能证明的。但是,因为我们观念的无明颠倒,身在幻相中而不知是幻,以为是实在的才产生执着。当我们有了般若空慧,从一一法的观察中了解真相的时候,你还会胡涂吗!。我常常讲:真正明白真相的人,即使你让他烦恼,他也烦恼不起,即使你让他颠倒他不会颠倒,因为他已经回到了本来。这个本来,不是说有一个本来的东西或本来的地方,而是说一切法的本来就是这样子,是由于我们观念的颠倒、无明才产生了误解。
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
这里用波浪和水的关系来譬喻:水,因为风的作用才起波浪,波浪又是前后互相推动的,意思是说从迁流变化的过程中去了解无常、无我,了解无常无我,就像了知水性的本来平静一样:水如果没有风的推动,它本身是平静的,因为有了风的作用,所以它才会波动起来。虽然大海看起来每天都在那里波浪汹涌,但是,如果我们能从这波涛的过程中去了解本来的水性,一样可以知道水的平静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海表面看起来是汹涌波动的,如果我们到达最深的海底,就会发现海水仍然是一样平静的。
波浪是依水而有的,波浪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
这几句话是很有深义的!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心,都在无常的迁流波动之中。虽然说法法必归于灭,但是不一定要等到事物灭后才知道他的寂灭性,就在事物存在的当下,如果能深刻的观察法的无常性,就能体证法的无我性,在无常中也能体证法的涅槃性!如同水不一定要等到风平浪息才了知其平静性,就在风浪汹涌的过程中去观察,同样可以了解、体会水性本身的平静性。
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说:看起来我们在生灭的万法的过程中好像波浪汹涌一样,不需要等到身体坏了、死了,才知道归于灭了!就在生命的无常动荡中,去观察生命的无常性,就能体会生命的无我性,就能体证生命的涅槃寂静!从佛陀的体证就可以证明,佛陀证入涅槃不是死后,而佛陀是在他悟道的当下就体证了涅槃。佛陀悟道后,弘法利生四十几年,他也没离开涅槃的。所以,涅槃是在生命活着的时候体证的,不是等死后!如果死后才能体证涅槃,那么我们活着就不能亲证,而佛法已经证明了涅槃寂静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能体证的,不是死后的事!建立起这个观念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法门,修学的内容或目的是要等死后才能如何。事实上,不管学那一个法门,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受用,你死了怎么受用。真正的佛法解决的是我们现实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活着的时候都不能解决,死后的问题可能更大!
我常常讲:如果在当下的生命中不能体会法的本来,不能改善现在的身心与现在的一切,那么下一秒钟还有同样的困扰,明天也会有,后天也会有,死后还会有,未来际还会有!如果在生命的当下把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秒钟就不会再有困扰,明天也不会有问题,后天也不会有问题,死后也不会有问题,未来还是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都没有深思!而修行要在哪里修?就在生命的当下,我们能把握的每一个因缘中!如果修行要等待未来,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因为明天永远不会来,何况是未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等待!
如果一念的生灭能明白,就能解除我们一期的生灭;一期的生灭能解决,大期生灭也就解决了。如果我们现在的生命根本没有改善,烦恼、无明依旧,下一秒钟乃至未来的身心行为还是无明的产物!所以,修行把握的就是生命中每个当下的因缘!我们的颠倒执着、烦恼无明、如同波浪汹涌,但是没有关系,关键是在烦恼的当下如何发现他的寂灭性!注意!这就是我们入手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烦恼的因缘,我们要在哪里悟道?如果在没有人的地方,没有事的地方,身心都不动的地方,怎么去悟道?
所以为什么六道的众生中,只有人道最可贵?因为人道有悟道的机会。其它五道都是承受果报的地方:享福的太快乐了,不想修行解脱;受苦报的太苦了,也没有办法修行解脱。而人类是苦乐参半的,有理智可以思惟,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克服困难,这些条件是人道最可贵的地方。注意!修行得人身是最难的啊!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得人身就难了!如果堕落到地狱、畜牲道要出头就很难了!天报享受天福,乐不思蜀了,哪里还会修行?修禅定的,执着在禅定的清净中,到禅定功夫退的时候,即使八万大劫的寿命,最终还是要堕落。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在人间做人的难得机会中,把握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因缘,都是我们悟道解脱的机会!所以在等待未来的人,耽误的是自己的解脱!注意啊!
人在生死的流转里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