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事的幻相,依于因缘;因缘是无常的,依因缘而有者,即使是延续,实际也还是刹那变动的。由于主因疏缘不息地变,不离因缘而有果事,果相也不能不在刹那变化中。由于果相的不即因缘,所以在主因的相对安定下,果相能一期相续。刹那即灭与长时相续,毫无矛盾。这一段非常重要而极其深刻,贯穿于一切万法的无自性而如幻的缘有相。
你说,人间到底什么是真实不变的?被那个“受”迷惑而已啊!被那个感觉迷惑而已啊!每天争啊、取啊,染著很深,以为是真的,是永恒的。就好比争取到一个大冰块,抱在怀里:哇!我得到这么重的一块冰块!请问:你那个冰块能抱多久?很快就融化了,表面上有所得,你能得多久?人间的欲望都一样,我们活在五蕴的功能里,五蕴维持多久?了不起一百年。不要说死后,即使是麻醉针一打,那个感觉都没有了,你跑到哪里去了?我们就是被那个感觉迷惑!所以,佛陀开示:“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觉以觉为量,识以识为量”。见闻觉知,只是见闻觉知。见,只是见,色只是色;见不是色,色不是见,也不是在中间,破二不著一,没有一个见者。见闻觉知,只是见闻觉知,不超出范围,后面不再相续起分别,起贪爱。这个是重点哦!佛陀接着告诉你:见是此,色是彼,此非彼,彼非此,也不是在中间。如何离二边?这样明白的人就能解脱。这是启发式的,你还要有悟性,才能体会。如果我们的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尘,起了爱著,心就会被它系绑着,被它束缚了,而起种种的爱念、贪欲、瞋恚,永远离开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众苦(贪瞋痴)的止息消灭,是离系(束缚、缠)之乐。
想蕴扮演的角色:众生最习惯的就是“想”,每天胡思乱想。有事情时被事绑住了,一没事,一静下来,马上就开始动了,那个自动功能就来了,这个是最习惯的。但是,一个正念而住的修行人,当“想”起来时,马上就发觉:哦!这个“想象”又起来了,这个“想念”又起来了。你看它,嘿,一下子又灭了。那么,那个想蕴到底在扮演什么角色?它的事实真相是什么?平常为什么不起?我们一静下来它才起?为什么起了,马上就灭?如果它是实在的,为什么又会灭?稍微有体会的人,马上就进一步去探讨这个问题。用想,永远见不到法!
真正懂得缘起的人,知道第一因不可得,本体不可得,不会说:“我过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没有生我以前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我过去是哪一道”?也不会希望:“我未来世要到哪里去,绝对不想入三恶道”。我们每天都在怀念过去,希冀未来,这就是有情的特性。甚至还有很多忌讳,被世俗的知见所束缚,什么是吉祥的,什么是不吉祥的,被我见、实在感所束缚。当真正明白缘起法时,不求前际,不求后际,断其邪知邪见。
心、意、识:我们根、尘“触”一念之下产生的作用就是“识”。识生后刹那即灭,留影像而充实于心。那么,我现在看到各位是什么?注意听!是影像,而不是实体噢!如果这个功能不明白,要解脱也不容易!我们常常是实有化的感觉:“我看到的都是真的,我听到的都是真的……”现在告诉你:我们六根接触六尘产生识,俱生受想行,那个感受、认识、行为都只是影像而已!那个影像在哪里?我们把它叫做心,不是讲意,也不是讲识,我们把它名为心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我们现在留下来体会的其实是影像。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外面境界时,就象照相机一样,留个影像在那边。但是,我们的意识产生以后,就产生了分别,那么这个影像就会留下来,留在我们心里面,所以,我们所看到的其实只是一个影像。简单讲:意、识、心三者,其实是同一个内涵的不同角度的功能性来谈的。生的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但是,从不同的功能作用上来讲:对外面的境界就用识;对内在的根身,就用意;对种种的心所就用心。“心是种种的积集与统一,心与意为内心的两种特性,一是六识所引生的,一是六识所从生的”。意根能生意识,也能从心灵的影像里面产生出意识,“流出又流回”。我们要了解心灵作用,才不会被这个幻相及许多虚幻的影像而迷惑,不会执以为实。这个关系到观照时,对了解真相有很大帮助,所以十分重要!
六受身:六根的每一根与尘相触都会产生受,所以叫六受身,眼见色,耳听声,鼻嗅味,舌尝滋味,身体触外缘,意念起,对法产生的分别……都会产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你只要任何一受能明白它的真相,你的我见就会破,无我见就会生起,就个就是我们的下手处!我们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根尘不可能不触,不可能不受,随时可以用功就是在这里。我们在世间的作为之中,有得有失,这个得失的受也是一样的,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我们跟人接触,喜欢不喜欢,这个也是受。在每一个受的当下,看清楚它的真相:它是真实的吗?是永恒不变的吗?是不是常?如果是常,就有我;如果不是常,我在哪里?慢慢去体会!根尘触起识时怎么样?当下即灭。注意听!这个很重要!要明白!不然,对你的观照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现在认为它很实在,其实,那个“实在”感是留在心灵上的影像而已,不是真的,要明白!识产生的“受、想、行”也是一样,都是即生即灭的。我们有没有发觉这个问题?其实,要证明这个问题很简单:当下观察就知道了。苦、乐二受的本质即生即灭,如幻非实。但是,我们被幻境迷惑了,没有看清真相。同样的,声音也是如此,那句话过来就已经消失了,生的同时也就是灭的时候,生灭同时,即生即灭,留下的只是影像。但是,我们把那个影象认为是真的,在那里起苦、乐二受。其实,乐的一刹那,当你观察时,那个乐已经消失了。然而,我们的意识倾向一个影像,以为它一直存在。所以,有时,我会告诉各位:“你们在听法的当下,现在有痛苦烦恼、生死问题吗”?“没有”!那我们不是一直想灭烦恼吗?想断贪瞋痴吗?那你现在不就断了吗?不就灭了吗?你说:“怎么可能?我离开了又有了”!但是,你们有没有深思啊:为什么现在没有,离开会有?我又问:“你们现在既然没有痛苦烦恼,没有贪瞋痴,那这样的身心状态下,当下你能看清楚吗”?“我知道”。“那维护这样子难吗?“不难”。生命就是时间的幻相,我们感觉在生命之流的一种流的过程里面。其实,生命到底是多久?什么叫生命?你们现在听我说话的当下叫生命,注意听!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那都不叫生命。生命活着就是当下而已!注意听!如果明白这个,注意听!明白这个的话,修行要多久?禅定要多久?注意听!听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你能全心全意听我说话的当下,有没有烦恼痛苦?“没有。”有没有定?绝对定!没有定,你怎么听得到?那我现在要问各位:这个定真的那么难吗?那修定的定是要修什么定?什么样的定叫定?你们现在解脱了,对不对?(师父爽朗地笑)但是,为什么又会回到不解脱的地方去呢?因为你们落入了时间幻相!你们没有活在当下。生命只有当下,注意听!那修行只有修当下,注意听!定力只有当下在定,你就不会被时间的幻相迷惑了,那修行就不难!有时候谈这个很好玩,但是很重要!尽量点点大家。
学佛要找到根本,断贪爱执取之根本:当看到颜色、听到声音、闻到香味,吃到味道,身触滑软,意想法尘时,用缘起正见的思维模式去观察,一切法非实,如幻的有,非我非我所,知道受的虚幻性,就不会执取贪爱了,而非压制忍耐的方法。我们一般人在根尘触产生受时,只看到集起(生),注意听!没有看到灭!问题就在这里。如实观照的人集、灭当下明白,那还会不会相续?由于不明白而相续,注意听!由于如实知,知道它的真相而不再相续,注意听!这里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今天不管是看到一个现象,听到一个声音,感受一个味道,我们把苦受、乐受的六受身都当为是永恒的、实在的、不变的,注意听!这个就是我们不如实知而引生的执著,那个我执我慢就会相续不断。如果知道集、灭只是当下的现象,注意听!看清楚这一点,你就不会随波逐流,以为是真的了,随着六根门头产生的六受身就在那边颠倒执取了,而且还相继不断。你们如果能观察、能懂的人,当下就明白!看到集灭的“灭”,当下明白了,这个明白叫如实知。在六根触六尘产生六识,俱生六受、想、思,都是如实的即生即灭,你能“看”清楚的话,哪一个如实知的当下不是清净解脱?问题是要这个如实知是这么难!而且,我们一直有一个观念,这个观念是潜在我们一直很深的:“师父:你现在说的我没有,但是我回去就会有”。注意听?你们现在注意听!你们回去真的会有吗?当下把这个观念搞清楚的人,回去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吗?回去跟现在不同吗?你们回去以后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现在不同吗?注意听!那好,现在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回去的功课就是保持这样的觉知难不难?这个叫修行用功,你们现在起有功课了!一个当下真正明白的人,真的如实知已,不但现在没有事,回去以后,不会又说:“我回去以后又有了”。不过,如果真的还不明白,也没关系,回去以后,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刹那还是要观察它,去注意它,去觉知它,每一个当下都有因缘让你明白的机会!只要你在觉知,只要你在观照中,你时时刻刻都有发觉它真相的机会。这个机会要如何去把握?靠师父去推动你吗?要不要都由你自己啦!
修行的地方在哪里?就在我们生命活着的当下,每一种因缘中都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就在我们生活的当下,待人接物,根尘触之中。如果在一个没有事、没有外缘的情况中,你如何去发觉你自己的根尘触产生的作用?去发觉它的内涵与真相?而且正好相反,你最恐惧的、束缚最大、最害怕的、最不敢面对的,就是你的修行第一要目就在那个地方!不然,如何去…
《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精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