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果事的幻相,依于因緣;因緣是無常的,依因緣而有者,即使是延續,實際也還是刹那變動的。由于主因疏緣不息地變,不離因緣而有果事,果相也不能不在刹那變化中。由于果相的不即因緣,所以在主因的相對安定下,果相能一期相續。刹那即滅與長時相續,毫無矛盾。這一段非常重要而極其深刻,貫穿于一切萬法的無自性而如幻的緣有相。
你說,人間到底什麼是真實不變的?被那個“受”迷惑而已啊!被那個感覺迷惑而已啊!每天爭啊、取啊,染著很深,以爲是真的,是永恒的。就好比爭取到一個大冰塊,抱在懷裏:哇!我得到這麼重的一塊冰塊!請問:你那個冰塊能抱多久?很快就融化了,表面上有所得,你能得多久?人間的欲望都一樣,我們活在五蘊的功能裏,五蘊維持多久?了不起一百年。不要說死後,即使是麻醉針一打,那個感覺都沒有了,你跑到哪裏去了?我們就是被那個感覺迷惑!所以,佛陀開示:“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覺以覺爲量,識以識爲量”。見聞覺知,只是見聞覺知。見,只是見,色只是色;見不是色,色不是見,也不是在中間,破二不著一,沒有一個見者。見聞覺知,只是見聞覺知,不超出範圍,後面不再相續起分別,起貪愛。這個是重點哦!佛陀接著告訴你:見是此,色是彼,此非彼,彼非此,也不是在中間。如何離二邊?這樣明白的人就能解脫。這是啓發式的,你還要有悟性,才能體會。如果我們的眼睛看到外面的色塵,起了愛著,心就會被它系綁著,被它束縛了,而起種種的愛念、貪欲、瞋恚,永遠離開了涅槃的境界。涅槃是衆苦(貪瞋癡)的止息消滅,是離系(束縛、纏)之樂。
想蘊扮演的角色:衆生最習慣的就是“想”,每天胡思亂想。有事情時被事綁住了,一沒事,一靜下來,馬上就開始動了,那個自動功能就來了,這個是最習慣的。但是,一個正念而住的修行人,當“想”起來時,馬上就發覺:哦!這個“想象”又起來了,這個“想念”又起來了。你看它,嘿,一下子又滅了。那麼,那個想蘊到底在扮演什麼角色?它的事實真相是什麼?平常爲什麼不起?我們一靜下來它才起?爲什麼起了,馬上就滅?如果它是實在的,爲什麼又會滅?稍微有體會的人,馬上就進一步去探討這個問題。用想,永遠見不到法!
真正懂得緣起的人,知道第一因不可得,本體不可得,不會說:“我過去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沒有生我以前到底是有,還是沒有?我過去是哪一道”?也不會希望:“我未來世要到哪裏去,絕對不想入叁惡道”。我們每天都在懷念過去,希冀未來,這就是有情的特性。甚至還有很多忌諱,被世俗的知見所束縛,什麼是吉祥的,什麼是不吉祥的,被我見、實在感所束縛。當真正明白緣起法時,不求前際,不求後際,斷其邪知邪見。
心、意、識:我們根、塵“觸”一念之下産生的作用就是“識”。識生後刹那即滅,留影像而充實于心。那麼,我現在看到各位是什麼?注意聽!是影像,而不是實體噢!如果這個功能不明白,要解脫也不容易!我們常常是實有化的感覺:“我看到的都是真的,我聽到的都是真的……”現在告訴你:我們六根接觸六塵産生識,俱生受想行,那個感受、認識、行爲都只是影像而已!那個影像在哪裏?我們把它叫做心,不是講意,也不是講識,我們把它名爲心的原因就在這裏,因爲我們現在留下來體會的其實是影像。比如我們的眼根看到外面境界時,就象照相機一樣,留個影像在那邊。但是,我們的意識産生以後,就産生了分別,那麼這個影像就會留下來,留在我們心裏面,所以,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個影像。簡單講:意、識、心叁者,其實是同一個內涵的不同角度的功能性來談的。生的不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但是,從不同的功能作用上來講:對外面的境界就用識;對內在的根身,就用意;對種種的心所就用心。“心是種種的積集與統一,心與意爲內心的兩種特性,一是六識所引生的,一是六識所從生的”。意根能生意識,也能從心靈的影像裏面産生出意識,“流出又流回”。我們要了解心靈作用,才不會被這個幻相及許多虛幻的影像而迷惑,不會執以爲實。這個關系到觀照時,對了解真相有很大幫助,所以十分重要!
六受身:六根的每一根與塵相觸都會産生受,所以叫六受身,眼見色,耳聽聲,鼻嗅味,舌嘗滋味,身體觸外緣,意念起,對法産生的分別……都會産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你只要任何一受能明白它的真相,你的我見就會破,無我見就會生起,就個就是我們的下手處!我們活著的每一個當下,根塵不可能不觸,不可能不受,隨時可以用功就是在這裏。我們在世間的作爲之中,有得有失,這個得失的受也是一樣的,也是我們觀察的對象。我們跟人接觸,喜歡不喜歡,這個也是受。在每一個受的當下,看清楚它的真相:它是真實的嗎?是永恒不變的嗎?是不是常?如果是常,就有我;如果不是常,我在哪裏?慢慢去體會!根塵觸起識時怎麼樣?當下即滅。注意聽!這個很重要!要明白!不然,對你的觀照會産生極大的影響。我們現在認爲它很實在,其實,那個“實在”感是留在心靈上的影像而已,不是真的,要明白!識産生的“受、想、行”也是一樣,都是即生即滅的。我們有沒有發覺這個問題?其實,要證明這個問題很簡單:當下觀察就知道了。苦、樂二受的本質即生即滅,如幻非實。但是,我們被幻境迷惑了,沒有看清真相。同樣的,聲音也是如此,那句話過來就已經消失了,生的同時也就是滅的時候,生滅同時,即生即滅,留下的只是影像。但是,我們把那個影象認爲是真的,在那裏起苦、樂二受。其實,樂的一刹那,當你觀察時,那個樂已經消失了。然而,我們的意識傾向一個影像,以爲它一直存在。所以,有時,我會告訴各位:“你們在聽法的當下,現在有痛苦煩惱、生死問題嗎”?“沒有”!那我們不是一直想滅煩惱嗎?想斷貪瞋癡嗎?那你現在不就斷了嗎?不就滅了嗎?你說:“怎麼可能?我離開了又有了”!但是,你們有沒有深思啊:爲什麼現在沒有,離開會有?我又問:“你們現在既然沒有痛苦煩惱,沒有貪瞋癡,那這樣的身心狀態下,當下你能看清楚嗎”?“我知道”。“那維護這樣子難嗎?“不難”。生命就是時間的幻相,我們感覺在生命之流的一種流的過程裏面。其實,生命到底是多久?什麼叫生命?你們現在聽我說話的當下叫生命,注意聽!過去的已經過去了,未來的還沒有到,那都不叫生命。生命活著就是當下而已!注意聽!如果明白這個,注意聽!明白這個的話,修行要多久?禅定要多久?注意聽!聽懂的人很快就受用啊!你能全心全意聽我說話的當下,有沒有煩惱痛苦?“沒有。”有沒有定?絕對定!沒有定,你怎麼聽得到?那我現在要問各位:這個定真的那麼難嗎?那修定的定是要修什麼定?什麼樣的定叫定?你們現在解脫了,對不對?(師父爽朗地笑)但是,爲什麼又會回到不解脫的地方去呢?因爲你們落入了時間幻相!你們沒有活在當下。生命只有當下,注意聽!那修行只有修當下,注意聽!定力只有當下在定,你就不會被時間的幻相迷惑了,那修行就不難!有時候談這個很好玩,但是很重要!盡量點點大家。
學佛要找到根本,斷貪愛執取之根本:當看到顔色、聽到聲音、聞到香味,吃到味道,身觸滑軟,意想法塵時,用緣起正見的思維模式去觀察,一切法非實,如幻的有,非我非我所,知道受的虛幻性,就不會執取貪愛了,而非壓製忍耐的方法。我們一般人在根塵觸産生受時,只看到集起(生),注意聽!沒有看到滅!問題就在這裏。如實觀照的人集、滅當下明白,那還會不會相續?由于不明白而相續,注意聽!由于如實知,知道它的真相而不再相續,注意聽!這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們今天不管是看到一個現象,聽到一個聲音,感受一個味道,我們把苦受、樂受的六受身都當爲是永恒的、實在的、不變的,注意聽!這個就是我們不如實知而引生的執著,那個我執我慢就會相續不斷。如果知道集、滅只是當下的現象,注意聽!看清楚這一點,你就不會隨波逐流,以爲是真的了,隨著六根門頭産生的六受身就在那邊顛倒執取了,而且還相繼不斷。你們如果能觀察、能懂的人,當下就明白!看到集滅的“滅”,當下明白了,這個明白叫如實知。在六根觸六塵産生六識,俱生六受、想、思,都是如實的即生即滅,你能“看”清楚的話,哪一個如實知的當下不是清淨解脫?問題是要這個如實知是這麼難!而且,我們一直有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潛在我們一直很深的:“師父:你現在說的我沒有,但是我回去就會有”。注意聽?你們現在注意聽!你們回去真的會有嗎?當下把這個觀念搞清楚的人,回去馬上要注意哦!回去真的有嗎?回去跟現在不同嗎?你們回去以後生命的每一刹那跟現在不同嗎?注意聽!那好,現在的功課就是保持這樣的覺知難不難?回去的功課就是保持這樣的覺知難不難?這個叫修行用功,你們現在起有功課了!一個當下真正明白的人,真的如實知已,不但現在沒有事,回去以後,不會又說:“我回去以後又有了”。不過,如果真的還不明白,也沒關系,回去以後,每一個當下,每一個刹那還是要觀察它,去注意它,去覺知它,每一個當下都有因緣讓你明白的機會!只要你在覺知,只要你在觀照中,你時時刻刻都有發覺它真相的機會。這個機會要如何去把握?靠師父去推動你嗎?要不要都由你自己啦!
修行的地方在哪裏?就在我們生命活著的當下,每一種因緣中都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就在我們生活的當下,待人接物,根塵觸之中。如果在一個沒有事、沒有外緣的情況中,你如何去發覺你自己的根塵觸産生的作用?去發覺它的內涵與真相?而且正好相反,你最恐懼的、束縛最大、最害怕的、最不敢面對的,就是你的修行第一要目就在那個地方!不然,如何去…
《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