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P2

  ..续本文上一页不用去高山或清净之地修行,修行就在当下的感受当中,如果我们观照这些感受,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泰国著名禅师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着研习佛教教义和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虽然经论中的阐述极为详尽而精细,但阿姜查却无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经典理论付诸实践。于是他徒步跋涉几百公里,拜见了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禅修大师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诉他:“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有了念住(觉知)的建立,如果见到内心当中生起的每一个事物——当下便是修行的真实之道。”这样简洁而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变了他的修行方式。

  阿迦曼尊者的教导可以帮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虽然很多,佛陀教法无所不包,但是,若论到它们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觉察当下的身与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们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领,只要能掌握修行的精要,然后认真地修习,我们就能达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对内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觉知,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说:“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用简单这一词语来形容佛法的核心。我们无须也没有必要探讨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领会佛法的实修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佛法。

  我们常常用佛法深似海来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确实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诸多教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一位修行者,无须学习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学会一个,我们就可以完全解脱烦恼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如实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与实用性才能展现出来。

  象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佛陀的教导平实而简洁,具有最佳的操作性与实际效益。许许多多善良的修行人,无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为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现象中。还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错误的理论,人们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在了一些不太实用的事情上,而朴素简洁,真正有益的佛法实修法则却被人们遗忘了。

  佛陀在世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静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迷失于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断地寻找,希望从外面找寻到解脱痛苦的方法。因为这种寻找,造就了人们的迷惑,也使人们开始崇拜权威,对自己缺乏信心。

  我们已经看到,佛陀不会教导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法则,也不会教导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导最朴实,最具效率。同时,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缘的配合,只要观察自己的身与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简而言之,修行是了解身心的本质。我们日夜与身心相处,但并不了解身心的真正本质,这让我们一再地受苦。人类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们一直受苦,从一生下来到最后的时刻,一直烦恼不断,这源于对自己陌生,不曾真的认识身心的本质。身心的本质是什么呢?佛陀说,身心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实际修习,我们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样,亲自看到身心的本来面目,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禅修的主题是如此清楚,五蕴身心是禅修的唯一主题。对此主题的正确观察,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迷惑与烦恼。我们通过修习,可以完全了解,在此世间,无非名法与色法的生生灭灭;而在这个世间的彼岸,则只有涅槃的存在。

  让我们专注在当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习,我们会发现,宇宙间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对你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检验,你也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进行这个工作——这就是修行,你会发现佛陀所发现的法则:“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则,自然界与人类,没有一个会在此法则之外。

  修习内观的目的就是亲身体验无常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体验内心生起的感受,无论感受有多么不愉悦,它生起之后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多么愉悦,它生起之后也会消失。无论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们都具有无常的特质。显然,我们已经对佛法的核心“诸行无常”有所体证。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并没有那么困难与高深。

  修行者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体证佛陀曾经体验过的真理。直接体验是修行的精髓,我们不是因为信仰才相信“诸行无常”的法则,也不是因为经典这么说才相信,我们确切地相信“诸行无常”的真理,是因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与修行的结果,而修行者,必须把这些方法与结果变成行动的指南,投身其中,亲身体验。禅修的本质是,要把闻、思得到的知识与智慧,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慧。

  

  一、观照当下的烦恼

  1、不要观照过去或未来的烦恼,那些都是想象中的烦恼,不是真实烦恼;例如你想起昨天某个时刻的生气,那只是回忆,不是观照,它只是一个回想而已;

  2、已生的烦恼已经过去,未生的烦恼还未到,这些都不是观照的对象。当下的烦恼产生了,立即观照,这是唯一可以观照的对象;

  3、在练习过程中,禅修者必须注意,不要生起研究烦恼的欲念,你只要觉知当下的烦恼即可;

  4、面对当下清晰展现的烦恼,保持专注,直到你的心很清楚地认识到烦恼就发生在当下的内心,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二、保持平等心是观照烦恼的前提

  1、亲身体验烦恼的真相,需要平等心做前提。如果在烦恼生起的时候,心不断排斥它,心就没有时间去发现烦恼的真相,也就没有从烦恼中解脱的可能;

  2、烦恼一旦生起,心立即排斥,这已经是人类潜意识的行为了。改变这种心理模式,需要正念与平等心的结合。在烦恼生起的一刹那,立即觉知并保持平等心。这是修习的核心技术,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3、若能训练到对烦恼不再排斥,就可体验烦恼的真相——它一生起,立即消失,这会让禅修者很受鼓舞;

  4、看到烦恼刹那生灭,对禅修者具有非凡的意义。烦恼原来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修行者从烦恼中解脱的门;利慧的修行者立即会体验到轻松,并无所畏惧。

  

  三、提起正念,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1、不论禅修者的佛法理论知识多么好,若看不到内心烦恼的生起与消失,他的心理运作模式就无法改变,烦恼来了,心依然会排斥,这是痛苦的根源;

  2、必须在当下的烦恼上观照才有效果。人们并不排斥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的烦恼,只对正在发生的烦恼产生排斥心,进而引发痛苦。所以,提起觉知力,防护自己的心,只要不陷入当下的烦恼即可;

  3、禅修者必须训练出敏锐的觉知力,在烦恼刚一闪现,就能觉知到它的生起。这要训练,尤其在烦恼出现的时候训练;

  4、对烦恼不断排斥,这就是陷入烦恼的情形;如此,心就无法观照烦恼了。所以,修行的心要是,发展警觉,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四、立刻观照,烦恼会在那里消失

  1、当烦恼闪现的那一刹那,若你立刻观照,烦恼即刻消失;

  2、如果你的行动略有迟滞,生气(我们现在以生气为例)就会漫延开来。那时,你再观照,它不会立即停止——它会漫延开来,你的委曲、不满、辩解等都会随着膨胀开来,你将领受痛苦的滋味;

  3、当下快速地观照是一种特别的禅修能力,要训练,让心具有这种能力;

  4、我们看到,止息烦恼就在敏捷的观照中,这无须过多地解释。快速地觉知到烦恼的来临,越快越好,发展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五、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练习

  1、面对烦恼,要明确目的,你不是要赶走它,你只对它保持敏锐地觉知;然后,烦恼自己会走开;

  2、在烦恼出现的那一刹那保持清醒,这很不容易做到。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训练,如此才能有效地截获烦恼;

  3、这一小节是训练对烦恼的敏感。不要只是想象或阅读,要培养觉知能力。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训练,这是最好的现场练习。只要烦恼一生起,即刻观照,越敏锐越好;

  4、敏锐的能力要靠反复训练,你越是训练,你越敏锐;敏锐的心也会同时觉察到,痛苦烦恼已经开始减退,它的杀伤力已大不如前。

  

  六、负面情绪很难对付,你必须全力以赴

  1、虽然你是禅修者,但是,当一些大的负面情绪陡然来临时,你可能会全然失控,出现愤怒或嚎啕大哭。很显然,人是很容易被烦恼控制的。若你具有丰富的经历,你会发现,负面情绪不好对付,你要全力以赴;

  2、敏锐地发现烦恼显得尤其重要,你要比贯常的反应速度快一些。若你经历生气(我们正在以生气为例),后面会有脸色发白、浑身颤抖等,你要在生气刚刚露头的那一刹那,发现生气,你需要全神贯注;

  3、某些负面情绪很能迷惑人,遭遇到它,你可能只是情绪高亢、懒散等,你要意识到它依然是烦恼,或是烦恼产生的前奏;你要敏锐,不要上当,不要为它营造的幻相迷惑;

  4、在粗糙的心中,烦恼常常是井喷式地爆发,往往令你措手不及,大错常常在此时已经铸成。你要有决心,使出全力,与烦恼战斗,决不要被它制服,而一直成为它的俘虏。

  

  

  ■说明:

  1、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其唯一目的在于断除内心的所有烦恼。

  2、正文中提供的练习说明,只是指出了练习的方法与意义。然而,你必须亲自操作,亲身进行这些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

  3、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的,这即是你训练心的最好理由。只是拜读经典,或者进行思考,或者阅读这些指引禅修的文字,只能带给你很小的利益。

  4、学会一门断除烦恼的方法,并勤加练习,是非常有利益的。没有人愿意与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