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用去高山或清淨之地修行,修行就在當下的感受當中,如果我們觀照這些感受,就是實實在在的修行。
泰國著名禅師阿姜查早期的僧侶生活,遵循著研習佛教教義和巴利經文的傳統模式,雖然經論中的闡述極爲詳盡而精細,但阿姜查卻無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經典理論付諸實踐。于是他徒步跋涉幾百公裏,拜見了被譽爲上世紀最偉大的禅修大師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訴他:“雖然佛陀留下來的教導無所不包,但論到它們的核心實際上卻非常簡單,有了念住(覺知)的建立,如果見到內心當中生起的每一個事物——當下便是修行的真實之道。”這樣簡潔而直接的教導,對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變了他的修行方式。
阿迦曼尊者的教導可以幫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們現在看到的經典雖然很多,佛陀教法無所不包,但是,若論到它們的核心,其實只有一個,覺察當下的身與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們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領,只要能掌握修行的精要,然後認真地修習,我們就能達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對內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覺知,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說:“雖然佛陀留下來的教導無所不包,但論到它們的核心實際上卻非常簡單。”他用簡單這一詞語來形容佛法的核心。我們無須也沒有必要探討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領會佛法的實修原則,我們就可以開始修習佛法。
我們常常用佛法深似海來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確實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諸多教法是針對不同類型的人。一位修行者,無須學習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學會一個,我們就可以完全解脫煩惱了。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如實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與實用性才能展現出來。
象任何偉大的思想一樣,佛陀的教導平實而簡潔,具有最佳的操作性與實際效益。許許多多善良的修行人,無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爲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現象中。還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錯誤的理論,人們把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在了一些不太實用的事情上,而樸素簡潔,真正有益的佛法實修法則卻被人們遺忘了。
佛陀在世時一再強調,真正的平靜並不遙遠,它就在我們的內心。迷失于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斷地尋找,希望從外面找尋到解脫痛苦的方法。因爲這種尋找,造就了人們的迷惑,也使人們開始崇拜權威,對自己缺乏信心。
我們已經看到,佛陀不會教導超出人類能力之外的法則,也不會教導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導最樸實,最具效率。同時,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緣的配合,只要觀察自己的身與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這麼簡單。
簡而言之,修行是了解身心的本質。我們日夜與身心相處,但並不了解身心的真正本質,這讓我們一再地受苦。人類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們一直受苦,從一生下來到最後的時刻,一直煩惱不斷,這源于對自己陌生,不曾真的認識身心的本質。身心的本質是什麼呢?佛陀說,身心的本質是無常、苦、無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導的方法實際修習,我們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樣,親自看到身心的本來面目,從所有的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
禅修的主題是如此清楚,五蘊身心是禅修的唯一主題。對此主題的正確觀察,可以消除我們內心的一切迷惑與煩惱。我們通過修習,可以完全了解,在此世間,無非名法與色法的生生滅滅;而在這個世間的彼岸,則只有涅槃的存在。
讓我們專注在當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習,我們會發現,宇宙間沒有一法是恒常不變的。如果有興趣,你可以對你所熟知的事物進行檢驗,你也可以用幾年的時間進行這個工作——這就是修行,你會發現佛陀所發現的法則:“諸行無常、諸行皆苦,諸法無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則,自然界與人類,沒有一個會在此法則之外。
修習內觀的目的就是親身體驗無常的法則。我們可以在任何時刻體驗內心生起的感受,無論感受有多麼不愉悅,它生起之後一定會消失;無論感受多麼愉悅,它生起之後也會消失。無論是愉悅的或是不愉悅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們都具有無常的特質。顯然,我們已經對佛法的核心“諸行無常”有所體證。我們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並沒有那麼困難與高深。
修行者可以通過觀察,直接體證佛陀曾經體驗過的真理。直接體驗是修行的精髓,我們不是因爲信仰才相信“諸行無常”的法則,也不是因爲經典這麼說才相信,我們確切地相信“諸行無常”的真理,是因爲我們的直接經驗。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與修行的結果,而修行者,必須把這些方法與結果變成行動的指南,投身其中,親身體驗。禅修的本質是,要把聞、思得到的知識與智慧,轉換成親身體驗的智慧。
一、觀照當下的煩惱
1、不要觀照過去或未來的煩惱,那些都是想象中的煩惱,不是真實煩惱;例如你想起昨天某個時刻的生氣,那只是回憶,不是觀照,它只是一個回想而已;
2、已生的煩惱已經過去,未生的煩惱還未到,這些都不是觀照的對象。當下的煩惱産生了,立即觀照,這是唯一可以觀照的對象;
3、在練習過程中,禅修者必須注意,不要生起研究煩惱的欲念,你只要覺知當下的煩惱即可;
4、面對當下清晰展現的煩惱,保持專注,直到你的心很清楚地認識到煩惱就發生在當下的內心,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二、保持平等心是觀照煩惱的前提
1、親身體驗煩惱的真相,需要平等心做前提。如果在煩惱生起的時候,心不斷排斥它,心就沒有時間去發現煩惱的真相,也就沒有從煩惱中解脫的可能;
2、煩惱一旦生起,心立即排斥,這已經是人類潛意識的行爲了。改變這種心理模式,需要正念與平等心的結合。在煩惱生起的一刹那,立即覺知並保持平等心。這是修習的核心技術,反複訓練才能掌握;
3、若能訓練到對煩惱不再排斥,就可體驗煩惱的真相——它一生起,立即消失,這會讓禅修者很受鼓舞;
4、看到煩惱刹那生滅,對禅修者具有非凡的意義。煩惱原來是虛幻不實的,這是修行者從煩惱中解脫的門;利慧的修行者立即會體驗到輕松,並無所畏懼。
叁、提起正念,不要陷入煩惱之中
1、不論禅修者的佛法理論知識多麼好,若看不到內心煩惱的生起與消失,他的心理運作模式就無法改變,煩惱來了,心依然會排斥,這是痛苦的根源;
2、必須在當下的煩惱上觀照才有效果。人們並不排斥看不見、聽不到、感覺不到的煩惱,只對正在發生的煩惱産生排斥心,進而引發痛苦。所以,提起覺知力,防護自己的心,只要不陷入當下的煩惱即可;
3、禅修者必須訓練出敏銳的覺知力,在煩惱剛一閃現,就能覺知到它的生起。這要訓練,尤其在煩惱出現的時候訓練;
4、對煩惱不斷排斥,這就是陷入煩惱的情形;如此,心就無法觀照煩惱了。所以,修行的心要是,發展警覺,不要陷入煩惱之中。
四、立刻觀照,煩惱會在那裏消失
1、當煩惱閃現的那一刹那,若你立刻觀照,煩惱即刻消失;
2、如果你的行動略有遲滯,生氣(我們現在以生氣爲例)就會漫延開來。那時,你再觀照,它不會立即停止——它會漫延開來,你的委曲、不滿、辯解等都會隨著膨脹開來,你將領受痛苦的滋味;
3、當下快速地觀照是一種特別的禅修能力,要訓練,讓心具有這種能力;
4、我們看到,止息煩惱就在敏捷的觀照中,這無須過多地解釋。快速地覺知到煩惱的來臨,越快越好,發展這種能力至關重要。
五、在煩惱出現的地方反複練習
1、面對煩惱,要明確目的,你不是要趕走它,你只對它保持敏銳地覺知;然後,煩惱自己會走開;
2、在煩惱出現的那一刹那保持清醒,這很不容易做到。在煩惱出現的地方反複訓練,如此才能有效地截獲煩惱;
3、這一小節是訓練對煩惱的敏感。不要只是想象或閱讀,要培養覺知能力。在煩惱生起的地方訓練,這是最好的現場練習。只要煩惱一生起,即刻觀照,越敏銳越好;
4、敏銳的能力要靠反複訓練,你越是訓練,你越敏銳;敏銳的心也會同時覺察到,痛苦煩惱已經開始減退,它的殺傷力已大不如前。
六、負面情緒很難對付,你必須全力以赴
1、雖然你是禅修者,但是,當一些大的負面情緒陡然來臨時,你可能會全然失控,出現憤怒或嚎啕大哭。很顯然,人是很容易被煩惱控製的。若你具有豐富的經曆,你會發現,負面情緒不好對付,你要全力以赴;
2、敏銳地發現煩惱顯得尤其重要,你要比貫常的反應速度快一些。若你經曆生氣(我們正在以生氣爲例),後面會有臉色發白、渾身顫抖等,你要在生氣剛剛露頭的那一刹那,發現生氣,你需要全神貫注;
3、某些負面情緒很能迷惑人,遭遇到它,你可能只是情緒高亢、懶散等,你要意識到它依然是煩惱,或是煩惱産生的前奏;你要敏銳,不要上當,不要爲它營造的幻相迷惑;
4、在粗糙的心中,煩惱常常是井噴式地爆發,往往令你措手不及,大錯常常在此時已經鑄成。你要有決心,使出全力,與煩惱戰鬥,決不要被它製服,而一直成爲它的俘虜。
■說明:
1、這是一個基本的心理訓練方法,其唯一目的在于斷除內心的所有煩惱。
2、正文中提供的練習說明,只是指出了練習的方法與意義。然而,你必須親自操作,親身進行這些練習,才可能達成目標。
3、沒有經過訓練的心是無法成就任何事情的,這即是你訓練心的最好理由。只是拜讀經典,或者進行思考,或者閱讀這些指引禅修的文字,只能帶給你很小的利益。
4、學會一門斷除煩惱的方法,並勤加練習,是非常有利益的。沒有人願意與煩惱爲伍,沒有人願意生氣、牽挂…
《消除煩惱依賴于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