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c24- p. 48, a18)。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就依这三个性(徧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上,又立了三个无性。因为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那么唯识宗讲这个话,怎么讲呢?一切法无性,那就是都空完了?那么三无性是怎么讲的?我们看唯识宗的无性怎么讲的。它说:“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佛说的一切法无性,是有密意的,就是这个话不是究竟的,还含蓄有别的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就在我们说的这三个自性里边,也安立它叫三个无性。
哪三无性?“初即相无性”,第一个是相无性。徧计所执性里边,它的相,执着自性差别的那些法的相,那是绝对没有的,叫相无性,这是真的没有。“次无自然性”,第二个是无自然性(生无性),不是自己生出来的,而是依缘起而生的,那就是依他起性了。“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第三个圆成实性(胜义无性),它是远离前面的徧计所执的,执着我、执着法,这个东西除掉之后,就叫圆成实性了;“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这个圆成实性,离开了法我执之后,就是诸法的胜义谛,也就是真如了;“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什么叫真如?是真的、常的,“如”,跟它的本性是如如不动、是一样的,也就是识的实性,就是真如。
这里边就是说,依了偏计执性,就立一个“相无性”,这是真的没有;一切法空、一切法无自性,就是指这个。第二个“生无性”,就是“无自然性”,不是自然能够生的,而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亦即依他起性,这是有的。第三个“胜义无性”,就是真如(圆成实性)了,远离偏计执所执的我性、法性,就叫它无性。
“生无性”,自然生的性是没有的,都依靠缘起;自然自己能生起来、不靠缘起而生,这是没有的(就是说,缘起的生是有的)。“无自然性”,离开缘起而自己生的,这个是没有的;那么反过来说,缘起、因缘和合而生的依他起是有的。“胜义无性”就是圆成实性,也叫无性,怎么叫胜义无性?胜义是有的,怎么胜义又没有了呢?“由远离前徧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它远离前面所说的徧计所执的我、法,这个性没有,叫无性。就是说这个“胜义”是无我、无法所现的,从它能现的无来安立名字;这个“胜义无性”就是“胜义”里边没有我性、没有法性,徧计所执的我、法是没有的,就叫胜义无性。并不是说“胜义”是没有的。
这个里边所说,佛的密意说一切法都是无性、无自性,实际上是说,“相无性”就是徧计所执,那是绝对的无;而依他起——“无自然性”,是说它没有自然的生(生无性),那就是承认如幻的、因缘和合的生还有;“胜义无性”,更是于没有那个徧计所执的人法之后才现的真如,是有性的。
所以,佛说的一切法无性,在唯识宗里边,以三个“无性”来解释:第一个无性,就是真的无性;第二个无性,没有自然性,那就是说缘起性有;第三个无性,是没有人法所执的性所现的真如的实性,那是有的。所以说三无性是有密意的,佛说一切法没有自性,或者一切法无性,是不究竟的话,中间有包含着密意。这个密意就是说:徧计所执的相无性是没有的;依他起的生无性是有的,依他起是有的;这个圆成实的胜义无性更是有,它的无并不是无圆成实的胜义,是无徧计所执的性而显的胜义。这个“无性”应该这么讲。那么这么一讲,就是说依他、圆成有,徧计没有。并不是你们所说的一切法都没有了,这个是不一样的。这是唯识的中道观。
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再看下去。“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噢,前面还没念完,“诸佛正体、后得二智所知诸法,谓依他性、圆成实性”,这两个性“非无”,不是没有;“此之二性,性离言说戏论所执,非谓知此二性亦无入法无我”,入法无我指的是徧计执没有,并不是说依他性、圆成实也没有;就是说,于三性中,“但知初无,余二性有,名为唯识入诸法空”,知道第一个偏计所执是没有的,其余两个还是有的,这就叫唯识的入诸法空。那就是中道了。徧计执是没有的,依他起是有的,既不是全部都没有,也不是一概地说都有,这个叫中道。
这里又提问了:“既尔,若执唯识是有,应得入于诸法无我”,照你这么说,如果执着唯识是有的话,应该也可以进入诸法无我了。
论: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
述曰:若执唯识,亦计所执,除入法空,名法无我;若不执时,此唯识体,性离言故,非除入空。
“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假使你执着唯识有的话,这也是执着。“若执唯识,亦计所执”,假使执了唯识,也是徧计所执。“唯识”是依他起,依他起的唯识是缘起和合而生,如果我们执着唯识这个道理是有的,是徧计所执的执着它有,那也是执着,也要除掉的,“除入法空,名法无我”,这个执要除掉,才能进入法空,这叫法无我。
“若不执时,此唯识体,性离言故,非除入空”,假使你不执着,在这个依他起上边,你不起徧计执来执着它,就从佛的这个后得智来看问题、没有执着的话,这个唯识性,因为它是离言说的,那不要除(非除),是有的;如果除了之后,那就搞错了。所以该除的要除,不该除的不能除——中道。这个唯识的体性,唯识的体就是依他、圆成,它们是离言说的,这个时候并没有说执着有;执着有的时候,是执着徧计执;离言说的,就不能说它有了,但也不能说它没有,并不是要把这个离言说的依他、圆成都除掉:“非除入空。”就是说,不是要把它们除掉才能入空;而要把徧计执除掉,再入空。
那么很简单一句话,我们说唯识,就是看你怎么说的?如果以徧计执的角度来看唯识,那是要除的;如果你依它的缘起来看唯识,不能除的。所以说,我们讲唯识教、安立三界唯识,是佛菩萨从后得智来安立的,这是对的;如果我们又徧计执,执着总的有一个唯识,一切法就是识变的、是那么踏踏实实的一个识,那又错了,又是执着了。
所以这个里边大家脑筋要动一动,同样一个唯识,在某个场合是对的,不能除的,除了之后,那是过分了;在某个场合就是要除,不除的话,不能入法空。这就要看是哪一个性了:徧计所执的唯识要除,依他起的唯识不能除。这个简单的就是依三性来判。
论: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
述曰:若所执唯识非法执尔者,此所执境体既非无,应非唯识。以实执有,犹不遣故。理犹未晓,其义如何。
“述曰:若所执唯识非法执尔者……”,这个里边又提问题了。先看原文(论文):“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能成。”前面说“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叫“法无我”,这里他进一步解释说:“不尔”,假使不是这样的话;“余识”就是执唯识的那个识,“所执境有”,它所执的境有(执了唯识还是有的);“则唯识理应不能成”,“唯识”说境是没有的,你执了一个“唯识”,那还是一个境,这个境有的话,这个唯识道理也就推翻了。“唯识”是只有识没有境的,你现在执了“唯识”这个境,那么也就推翻了唯识道理,唯识道理不能成立了。
“若所执唯识非法执尔者”,假使你所执着的徧计所执的唯识不是法执的话,“此所执境其体非无,应非唯识”,那么你所执着的这个境是有体的,不是法执,就有体了;有体的,那还是识外之境,这个境既然有,不是唯识了。“以实执有,犹不遣故”,因为你执着它是有,没有把它遣除。而唯识是一切境都要遣除的,只有内识、没有外境。你又执着个唯识,又是外境了,离开识还有一个境,这还是把唯识道理给推翻了。
“理犹未晓”,那么这个道理比较深了,还不清楚,“其义如何”,再解释一下,它什么意思呢?
论:许诸余识有实境故。
述曰:以执唯识识,是执法识余,名诸余识。此既有实境,如何名唯识?亦我宗中识,无心外实有之境( 校注:此句江西刻本如是,大正藏作:「[4]然我宗中。识无心外实有之境」(T43, p. 991, c13-14) [4]然=亦【甲】。),名为唯识。故执唯识,亦法执收。成唯识说:若执唯识,亦是法执。
[名相注释]成唯识说:若执唯识,亦是法执 《成唯识论》卷二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
“许诸余识有实境故”,执着余识(唯识那个识)还有一个境,这个境是实在的——“唯识”是实在的。你执着个“唯识”是实在的,那还不是唯识,因为这是唯识以外的实境了。
“以执唯识识”,执了唯识的那个识,叫余识。“是执法识余”,执那个法的识的那个余,就是执唯识的那个识了;原来那个是唯识,你执了唯识那个识,叫余识。“此既有实境”,既然你执着唯识的识,说唯识是实在有的,有实在的这个识就有境了,“如何名唯识”?有境就不叫唯识了。
“亦我宗中识,无心外无实有之境,名为唯识”,我们唯识宗里边说的这个识,是没有心外实境的,叫唯识。“故执唯识,亦法执收”,你现在执着心外还有一个唯识,也是法执了,所以说,这还是一个执着,也要去掉的。
引《成唯识论》里的一句话:“若执唯识,亦是法执”,你把唯识执到了、认为是实在的话,又成了法执。这个话我们以前碰到过。《成唯识论》卷二里说:“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假使你执着唯识是真实有的,那么还是一个境;识外还有一个唯识,那么跟外境一模一样,执着它是实在有的,这个也是法执。这个道理,我们以前碰到过的。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唯识,你从徧计执里去执着它有,这是法执,要除掉的;你从依他起的观点来看,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这个就不能除掉,因为它本身依他起、圆成实是离言说的,不是执着。执着就是执有实在的东西。在圆成实、依他起里边是没有执着的,把徧计执都破掉了,还有什么执着呢?能执的就是徧计所执了。这个道理,大家慢慢地去体会一下。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