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P5

  ..续本文上一页愚痴了,就是有所知障了。“徧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徧计所执的法里边有自性,假使我们说某一个法的自性,例如桌子,这个桌子的差别:它是常还是无常、是一个还是多个、是胜还是劣,等等差别。要通达愚夫一切徧计所执的法的自性差别等等这些法都是没有的,这个就叫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并不是说依他、圆成也没有了,叫法无我。所以你说也把唯识都推翻了,其实并没有推翻!唯识是依他起,它是存在的。并不是说一切都没有,也把唯识推掉了,你这个话是搞错了。

  

  “二乘异生、诸愚夫等,起计所执”,那些愚夫,起徧计执,妄执“自性诸法、差别诸法,以为实有”。法的自性,就是它的自体;法的差别,就是它的特征、函义:诸法是常的、无常的,是一的、是多的,是男的、女的,等等都是差别。这些徧计所执的法,它的自性也好、差别也好,愚夫认为是实在有的,“即是诸法体及用也”,他以为就是诸法的体与用。

  

  “令知此所执性体用都无,名入法无我”,使他们知道所执的这些体、用都是没有的,这个叫入法无我。凡夫、二乘认为,徧计所执的法的自性(它的体)、差别(它的用)都是有的,那么现在要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这些是没有的,这个叫入法无我。“非知真俗凡圣等境亦都无故,名入法无我”,不是说真俗二谛、凡圣等境这些差别都没有了,叫入法无我。所以是你搞错了。我们说的法无我,并不是什么都空完了,依他起、圆成实还是有的。

  

  论: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

  述曰:诸佛正体、后得二智所知诸法,谓依他性、圆成实性,二性非无。此之二性,性离言说戏论所执,非谓知此二性亦无入法无我。即于三性,但知初无,余二性有,名为唯识入诸法空。亦菩萨境,但言佛者,从胜人说。

  既尔,若执唯识是有,应得入于诸法无我。

  [名相注释]法无我 《唯识三十颂》 :“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中观宗主张一切法无自性,此云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此二宗之不同处。

  正体智:即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

  后得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亦名如量智。

  

  “非诸佛境离言法性亦都无故,名法无我”,不是说,佛的境界里边,不可言说的那个法性也没有了,叫法无我。还有一些东西并没有空掉。什么叫佛境的离言法性?下边要说。

  

  “诸佛正体、后得二智所知诸法”,佛的正体智、后得智,这两个智所知道的一切法,是什么呢?“谓依他性、圆成实性,二性非无”,就是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这二个性,不是没有。

  

  我们看注解。“正体智,即如理智”,正体智的另外一个名字叫如理智,就是观照真理(真如道理)的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跟佛菩萨的真谛的道理的实智一样的。“如”就是“一样”,如佛菩萨真谛道理一样的智能,就叫如理智。“或名根本智”,或者叫正体智,或者叫根本智。我们念“阿RA叭杂那的……”,就是要得这个智能,一切法空的智能、正智缘真如的智能。什么叫如量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佛菩萨观察世俗谛缘起,怎么观察?如如,跟它一样地,这个智能就叫如量智,也叫后得智——证到空性之后,再来观察这些世间的缘起幻化的事情,叫后得智。

  

  这个用禅宗的一个比喻来说,比较容易理解。禅宗里说,他没有参学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山、这个水,是我徧计所执的山水,执着实在有的山水,这个就是执着了。等到他参学之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那就是得到正体智(一切法空的道理)了,看到山,只看到它的空性,山就不见了。正智缘真如的时候,一切相都没有了,就是一个空性;缘那个空性、实在性,那就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就证到这个无分别智(根本智)。从无分别智(根本智)出来之后,他又观察世间的缘起幻化的事情,知道它本性空,而显如幻的相,这个叫后得智,这个时候就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我们不明白这样子解释的话,那禅宗参了半天,参了几十年,跟原来一模一样,本来山是山、水是水,参了半天,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你参它干什么?你白白参了。但是他这么参之后就不一样了,以前看的山水是徧计执着,有实性的、不自在的,后来的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后得智看的,缘起幻化,这个就不一样了。

  

  《金刚经》里也很多啊!“所谓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凡夫说的般若波罗蜜(徧计执的般若波罗蜜),不是般若波罗蜜(法空的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后得智里边再看缘起幻化的般若波罗蜜,还是有。它里边一层一层的意思,跟这里的意思一样的。

  

  这是说“诸佛正体后得二智所知诸法”,他们所观察的法是什么?正体智观察的法就是圆成实性,后得智观察的法就是依他起性。这个里边我们要强调一下:依他起,在没有证到圆成实之前,是不知道的;一定要证了空性之后,才知道缘起如幻的依他起。所以说知道依他起要在证空性之后。我们现在还没有证空性,我们知道的依他起,还在徧计执里边。等于说做梦里边的人,知道:“噢,这个梦,是一个梦,我们要醒过来!”你醒了半天,你还在梦里边,没有真的醒;仅仅知道自己在这个梦里边,还在做梦,并没有醒过来。要真正证到这个法空道理了,那才醒过来了,那是真的醒。梦里边——我们现在学了一点法相,不要自以为了不得了,自以为我什么都知道了;你知道的还是徧计执里的依他起,并不是真的依他起。证了佛的智能,才能真正知道圆成实;而依他起,要得到正体智、后得智之后,才能知道。那么没有得到正体智、没有得到后得智的,你怎么知道依他起呢?仅仅是佛说的里边,理解一下就完了,并没有真正知道。

  

  “二性非无”,依他起、圆成实不是没有;说没有的,“一切法无我”,是无那个徧计执里边诸法的自性、差别。不要以为什么都空完了。

  

  这个“二性”,为什么不是没有呢?“此之二性,性离言说戏论所执”,这是超言说的,“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你怎么好说它是有、还是没有?超过言说的、离言的、离开戏论的,就是八不中道了,离开戏论的就是中道。“非谓知此二性亦无入法无我”,并不是说这两个东西没有了,才进入法无我。这个“入法无我”,说了半天,徧计所执的一切法的自性差别,知道它是空的、没有自性的,这叫知道法无我了;并不是把依他起、圆成实也都扫完了,才叫入法无我。这是唯识宗特别强调的。

  [经典导读]《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一〈观如来品〉:「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T08, p. 836, b3-4)《佛性论》(天亲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卷三〈总摄品〉:「法界清净相者,一切妄想于中灭尽故,此法界过思量、过言说所显现故,故以法界清净为相。此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诠詺,方是得无所得真如理故。」(T31, p. 801, b19-23)《大智度论》卷五四〈天主品〉:「须菩提所说般若波罗蜜,毕竟空义,无有定相,不可取,不可传译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无』,不得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无,一切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故。」(T25, p. 448, b4-8)

  

  “即于三性,但知初无,余二性有,名为唯识入诸法空”,在这三个性里边,要知道只是第一个徧计所执性是无的,一定要看到其它两个不是没有(余二性有),这才叫“唯识入诸法空”。我们说的入唯识入诸法空,是这样子的内涵。并不是你理解的,一切法什么都空完了。把唯识也空完了,你还怎么安立唯识?怎么进入证佛果?那就是自己否定自己了。并不是这样,是你搞错了。

  

  “亦菩萨境”,这个本来是佛的境界(性离言说戏论所执、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但是这个境界,证了空性的大菩萨也能知道一点,所以说这个境界也是菩萨的境界,“但言佛者,从胜人说”,而我们这里论里边只说佛的境界,是从殊胜的佛来说的,并不是说菩萨一点也不知道。菩萨还是知道一些,只是没有佛知道的那么殊胜。

  

  这个里边,我们要回顾一下,就是“三自性”。佛说的三自性,这个三自性另外又叫“三无性”,三个都是无,那么三无性是不是真的无,这个问题就要辩一下了。这是《唯识三十颂》里的颂,我们已经抄了笔记。

  [经典导读]《成唯识论》卷九:「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初即相无性,次无自然性,后由远离前,所执我法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论曰:即依此前所说三性,立彼后说三种无性,谓即相、生、胜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非性全无。说密意言,显非了义。谓后二性,虽体非无,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执实有我法自性,此即名为遍计所执;为除此执,故佛世尊,于有及无,总说无性。云何依此而立彼三?谓依此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由此体相,毕竟非有,如空华故。依次依他立生无性,此如幻事,托众缘生,无如妄执自然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依后圆成实立胜义无性,谓即胜义,由远离前遍计所执我法性故,假说无性,非性全无。如太虚空虽遍众色,而是众色无性所显,虽依他起,非胜义故,亦得说为胜义无性,而滥第二,故此不说。此性即是诸法胜义,是一切法胜义谛故。」( T31, p. 47,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