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

  

  丁三 后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 分三

  戊一 初一颂合破外小 ………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

  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19A)有人提问,我们昨天讲的最后,“余识所执此唯识性其体亦无名法无我”,就是说,执到这个“唯识性”,所执的唯识性,执着它“有”——这个“唯识”也不能执!亦即上一次我们讲的,假使徧计执里边执着有“唯识”这么一个东西,也是一个执着,也是法执;要把这个执着也空掉,然后可以入法无我,“不尔,余识所执境有,则唯识理应不得成”。他的问题就是下边一句:“许诸余识有实境故”,《述记》说:“以执唯识识,是执法识余”,他这两个搞不清楚,怎么“执唯识识”?

  

  “唯识”,就是唯识宗安立的宗:“大乘三界唯识”,大乘的宗就是说三界一切都是离不开识的,就是把一切境都空掉了,只剩有一个内心,这个内心是依他起、因缘和合而有,这是有的。那么他把这个唯识执着是实在有的,这个识就是执唯识那个识,这个识是把这个唯识执成实在的法了,那是唯识那个识的另外一个识,叫余,那么这个叫“诸余识”。就是说,唯识,一切法都是唯识,本来是对的,但是把唯识这个识执成实在有,又成了法执;执这个法执的这个识,就叫余识,因为它这个识,既然所执的唯识这个东西是它的境,那么是实在有的,也是有境了。我们说唯识是没有外境的,外境不一定是色法,你执着离开识以外还有个东西的话,那都不是唯识。你执了能执的那个识之外,还有一个唯识是它所执着的对象,那也成了一个法执,也是那个唯识所要排除的。

  

  所以说,我们前面也说过的了,在第一卷开头的时候就讲过,假使执唯识是真实有的,这个跟执外境一样,也是一个法执。大家可能还记得住了,前面有这个话。唯识是不能执的,它是依他起。真正地来讲,能够知道唯识的,是见了空性之后,知道一切法缘起,才知道唯识。你假使空性没有证到,一切法的缘起你也没见到,只是听到佛这么说、我们这么想,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唯识。假使你再把佛说的这个唯识,你又徧计执执着实在有这个唯识,那么这也是法执。反正我们简单一句话,徧计执里边所执的东西,都是法执;离开徧计、已经证到圆成实了,那时候所看到的依他的缘起,这个唯识才是我们说的唯识,这个是实在有的。现在我们接下去。

  

  论: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

  述曰:即此总结经论二教,由于此中所有道理,佛说唯识之教,我立唯识之教,普令有情入法无我。或我说我立,二俱双结,名为说立,非说是经。

  

  “由此道理说立唯识教”,前面说了那么多,由前面所讲的这些道理,我们说唯识教、安立唯识教(说、立是两个东西),为说唯识教有什么用处?安立唯识有什么意思呢?“普令悟入一切法无我”,使一切有情,能够接受唯识教的,都进入法无我、证一切法空的道理。那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靠唯识宗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即此总结经论二教”,经里边这么说,论里边也这么说,这两个教,“由于此中所有道理”,前面讲了很多道理了,“佛说唯识之教”,这个“说”是佛说,就是经上说的,论里边是世亲菩萨安立的,所以他说“佛说唯识之教,我立唯识之教,普令有情入法无我”,这是一个解释。“我说我立,二俱双结,名为说立,非说是经”,或者说,这个“说”也是我说、“立”也是我立,都是我(世亲菩萨)自己,我讲那么多的道理、安立唯识的教,目的就是要使大家证到“法无我”,也就是成佛度众生了。

  

  你能够证到法无我、知道一切法空,“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可以度一切众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我们没有悟到这个道理,那么自己既成不了佛,也度不了众生。一切众生本来如幻如化、没有的,你若执着他是实在有的去度,那是度不了的。你能够知道一切众生本来是自性空,那么你这个众生就不度而度了,已经度掉了,他本来是没有的。你知道这个道理就行了。那么自己一样的,流转生死,什么在流转?禅宗参“念佛是谁”也是这个道理,你把“什么在流转”,把它参透了,流转的是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就是这些十二支在流转,这十二支里边哪一支是我呢?没有我,就是法了。这个也知道了之后,人我道理知道了,然后进入唯识教:一切法都是识所变的,那么你说一切法在哪里?都是自性空,法无我的道理也能够悟入。

  

  

  论:非一切种拨有性故。

  述曰:由有唯识,无计所执,入法无我,非是一切种唯识等亦无,能入法无我。所以者何?拨有性故。依他圆成二性是有。若说为无,便是邪见,拨于有性故,此不能入法无我。许有唯识,无计所执,名为正见,入法无我,不拨于有,名处中道,契真正理。此意即违清辨等也。

  

  “非一切种拨有性故”,我们说的唯识是这样子的,不是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把该有的也去掉(拨就是把它拨掉),这样子是偏入空了,不是我们的唯识教。我们唯识教,是处中道的:该有的有,不该有的没有;徧计所执的是没有的,依他起、圆成实是有的。不偏不倚,既不偏有也不偏无,这是中道,中道就是唯识教了。

  

  “由有唯识,无计所执,入法无我”,因为有了唯识的这个教之后,他就不执着那个所执的法,把徧计所执空掉——“无计所执”就是徧计所执,徧计所执的把它空掉了,这样子,进入法无我。“非是一切种唯识等亦无,能入法无我”,并不是连依他起、圆成实一起全部扫掉,一切种唯识就包括依他起、圆成实在内;唯识相是依他起,唯识性是圆成实,把这些都扫掉了,你还说这样能入法无我,不是这个道理。入法无我的道理,是把徧计所执的空掉。把本来是没有的、却执为实在有的那些法空掉,这个叫入法无我。本来是有的(圆成实),本来是假有的(依他起),你说这也什么都没有,那是不对的。

  

  “所以者何?拨有性故”,为什么不是这样子呢?因为该有的,你把它也拨掉了。我们说“不增不减”,没有的不能增它为有,有的不能减它为无,这才是真正的中道。你现在把一切都认为没有,把有的也拨掉了,这个不是我们所讲的唯识教。

  

  “依他、圆成二性是有”,为什么说不能拨掉呢?依他起、圆成实,这二个性是有的,一个是实在有,一个是假有,都是有。“若说为无,便是邪见”,假使你说这个也没有了,这个见就不正了,这个也是邪见。一般说邪见是拨无因果的,它这里就是说,法性是有的,你拨它没有了,这个见就不正了,也属于邪的了。为什么邪呢?“拨于有性故,此不能入法无我”,本来该有的,你说它没有,所以说,你这样子的话,不能进入法无我,就是不能入中道了。

  

  前面拨于有性是邪见了,那么正见是什么?对照一下:“许有唯识”,唯识是有的,唯识的相(依他起)是有的,唯识的性(圆成实)是有的;“无计所执”,徧计所执的那个是没有的;“名为正见”,这样子才是正见。也就是不落两边:既不是落于有(徧计执是没有的),也不落于空(圆成、依他是有的),这样子叫正见,“入法无我”。

  

  当然这是唯识见了,我们以后学中观的时候,还要更进一步。我们这里担心的是,中观、唯识一起学的话,两个就吵架。这个是谤法,不好。中观、唯识的关系,《菩提道次第》讲得很清楚,唯识是进入中观的一个跳板。没有唯识把一切法归纳于识,要进入一切法空的道理,那是困难的、摸不着边际的;从唯识再进一步,证到中观,那是有梯可接,从这个梯上去,不会弄一个笼笼统统的空。

  

  我们汉地有一句话,“鸟空鼠唧”,讲空,道理也搞不清楚,懵里懵懂的,只是嘴里说空,这个空、那个空,好象鸟在飞:嗡、嗡、嗡!空、空、空!这个跟鸟的空一样,没有内涵、没有真实明确意义的空,那学了没有啥用处;鼠唧,老鼠叫,唧!唧!唧!我们讲六即,理即、名字即、相似即……等等,你搞不清楚,就跟老鼠一样,唧、唧、唧地叫,这个也是空洞的、没有意思的。要学就要学好。我们要进入中观,需要唯识的阶梯。因为唯识犹如船筏一样,进入中观的彼岸要通过唯识的这个船。如果唯识还没有,你就直接进入中观,那就是“鸟空”了,只晓得空、空、空,空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所以说,我们学法,要踏实一点。

  [经典导读]鼠唧鸟空,广在经论 《摩诃止观》卷八:「若谓即是者,何烦恼灭?见耶?思耶?尘沙耶?无明耶?诸位全无,谬谓即是,犹如鼠唧;若言空空,如空鸟空。以未识次位,观行相似,全未相应,滥叨上位,所以成怪。」(T46, p. 104, c15-19)。《天台四教仪》:「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T46 , p. 779, a27-29)。 《四教仪集解》卷三:「我等愚辈,纔闻即空,便废修行,不知即之所由。鼠唧鸟空,广在经论,寻之思之。『我等』下牒计,重斥鼠唧鸟空者,斥其暗证,不达谛理,谬说即名,何殊怪鼠作唧唧声,即声无旨,滥拟生死即是涅槃;亦如怪鸟,作空空声,空声无旨,岂得滥同空空三昧。是以天台约理即一法叵存,约修则万行圆足,全修在性,全性起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若得此意,闻众怪说,情虑坥然,圆顿妙乘,投心有地,良由了知本性空寂,故修众行无有滞焉。」(X57 , p. 594)。《楞严经玄义》卷二:「须知诸经言即者理即也。若不知此,即空所由,而妄生取着,所谓鼠唧鸟空矣。故华严等,诸大乘经,皆明历位修行断惑之相。涅槃云:暗时无明时,明时无暗时;有烦恼时则无…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