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智能,有智能时则无烦恼。今经云: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又云: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又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此则名为不断而断、断而不断。不断而断,故十界三谛并非;断而不断,故十界三谛并即;断与不断,两义俱时,故十界三谛俱非破立。」(X13, p. 15)。

  

  我们这里赠送处有一本《四宗要义》(可能有的人也看过了),它就很明确地给我们讲:你要真正地进入空性,先要知“有”,一切有部的“有”,“三世一切有”,把“有”搞清楚。然后进一层,经部的“空”,经部的“空”把“三世一切有”里边的过去、未来空掉了,而现在是有;无为法,在《成实论》里边也把它空掉了。这个“有”法里边,把有部的“有”消除了很多,但是外境还是有。到唯识宗的时候,把一切外境都空了,只留下一个“识”。最后,中观把这个识也除掉。

  

  我们提倡印这部《入中论》的时候(那时我在宝光寺),前面写了个简介,中观说有八个难题,其中有一个阿赖耶识也是空。上海一些老居士就写信来了,非常之惊恐地说:“唉呀!你把阿赖耶识都扫掉了,这个怎么行啊?”阿赖耶识是要扫掉,将来要扫掉的,但是现在你还要它,现在没有它,你没有得抓的了。我们说禅宗经常有这个话:百尺竿头,更上一步。更上一步,如果你不在百尺竿头上,你怎么更上呢?你爬到顶上了,再上一步就进入空观了。所以这个还是要爬,阿赖耶识还是需要。没有阿赖耶识,空观进去就不踏实;经过这个,然后进去,那就踏踏实实地。

  

  

  看过《四宗要义》的人大概能够了解一些。这部书,我们现在看不一定看得懂,因为它里边跟唯识辩论的、跟二乘辩论的、跟外道辩论的,都有,那么你学过唯识,才知道它辩什么,如果没有学过唯识,那就不知道、不知所云了:这边的道理也不懂,那边的道理也搞不清楚,那你不晓得它说什么。

  

  这里他说正见如此,“许有唯识,无计所执”,没有徧计所执,而唯识是有的,这样子叫正见,“入法无我,不拨于有,名处中道”,该没有的徧计执是没有了,该有的依他、圆成没有拨它说没有,这样子叫处于中道,“契真正理”,这个是符合佛的真理的。

  

  “此意即违清辨等也”,这个说了半天,什么意思呢?就是跟清辨论师辩论了。清辨论师是中观的一派。他就是说清辨论师一派的说法,一切法都是自性空,这个好象是过分了一点。唯识宗总要留一点的,如果一切都空掉、什么都没有了,那拨无因果了,什么都空完了。这个当然了,中观宗有它的安立,它有它的道理,现在我们不要去太着急。清辨论师的意思,当然中观论里边,清辨论师也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月称论师,他们是应成派的,这个以后慢慢再研究。现在我们就把唯识先搞懂,以后唯识的不足在哪里?指出来了,你才知道;如果唯识都不知道,它如何不足你也不知道。

  

  好,第二卷就到这里为止。

  

  唯识二十论述记卷三

  (翻经沙门基撰)

  

  第三卷,有人看了一下,感到难度又高起来了。这个什么呢?前面是说外难,若识外没有实境(唯识无境),有四个事情就不能成立,他们举了四个难,那么论主就把他们这四个难都破掉了,说也能成立,但是只是可能成立,并不是必定成立。就是把外难破掉了,而自己唯识道理,只是可能的,并不是必然的。这里要安立唯识道理决定如此,那就要更进一层的辩了。他从哪里下手?从极微下手,辩这个客观的外境,分析到最小就是极微,极微到底存不存在?极微不存在,那就是外境是没有的了。下面就开始讲第三卷。

  

  

  丁三 后五颂返破外人外境非实有 分三

  戊一 初一颂合破外小 ………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

  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论: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

  述曰:第一段中,自下第四,返破他宗,外境非实有,证知唯有识。于中有三:初小乘等,因前起问;次举颂下,论主正破;后已辨极微非一实下,结归唯识。此即初也,先牒大乘前所说意,后方申难。论主前说:依生无我者,佛说色等十;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

  

  “第一段中,此下第四,返破他宗”,前面是外边的人(外道等)向唯识宗进攻,他们进攻的武器——四个难已经被打破了,现在是唯识宗反攻了,要把外道的这个实在有的外境彻底破掉,“外境非实有,证知唯有识”,把“外境实在有”这个道理破掉,那么就证明一切只有识,并没有客观的那些外境。这是进一层的破外宗了,要破小乘、外道的宗。

  

  “于中有三”,分三科。“初小乘等,因前起问”,开始是他们外边的人根据前面的道理再来问难;“次举颂下,论主正破”,下边举一个颂,论主正破他们的道理;“后“已辨极微非一实”下,结归唯识”,最后从极微来辩(非一实,既不能是一、也不是实在的),既然客观外境是没有的,那么决定是唯识了,一切法就是唯识。有这么几个大科。

  

  现在是第一科,外边的外人提问(小乘等因前起问):“复云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说有色等处”?你说佛说色等十处的密意是讲唯识,你怎么知道佛是这样说的?你怎么知道佛的密意是要讲唯识呢?

  

  “先牒大乘前所说意,后方申难”,大乘唯识教前面说的这个道理,是说的这么一层密意的意思,他再给你说一道,然后追问,你怎么知道的?“论主前说:依生无我者,佛说色等十;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

  前面论主说了几个道理,依了补特伽罗无我,这样子根机的人,佛跟他说色等十处的教,使他悟入这个补特伽罗无我的道理,那么佛的密意,就是说的是唯识了,这个你怎么知道的?他就问(今牒之):“云何知如是密意说有色等处”?你怎么知道佛的密意如此呢?我们学法,就是不能乱安了,佛的密意,前面《摄大乘论》不是讲了四种吗?这四种密意,平等、别时、别义等等,我们知道之后,不要乱安,“喔,这个我这么说是别义,这个又是别时,随便表面上是这么说,实际意思那么……”,你是依自己的意思安上去,而说是佛的密意,这个又是搞错了,不能乱安的。所以这里他们小乘外道就是问:你怎么知道佛是这么说的呢?是不是你乱安的?

  

  

  论:非别实有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

  述曰:自下外人正为征问。非离于识别有实体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其眼等识缘色等故,变似色等,名色等识。非说色等,名色等识。

  

  “非别实有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各别境”就是眼识缘色、耳识缘声乃至意识了法,各别各别的境。照你这么说,是不是说这些外边的色等外法——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东西,是不是没有的?识的各别境,就是那些外边的色等外法(色声香味触)这些东西是不是实在没有的?

  

  “非离于识别有实体色等外法、为色等识各别境耶”,照你们说,是不是外边实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些法是没有的?这些法,眼识、耳识、鼻识等等所各别缘的境,是不是没有的?

  

  “其眼等识缘色等故,变似色等,名色等识”,什么叫“色等识”?“其眼等识”,眼耳鼻舌身意,先说眼识,眼识缘色的时候,“变似色”,相分就是跟色一样的,见分也有它的行相,这个叫色识,那么耳识就是声识了,鼻识是香识了,因为它变似色、变似声、变似香……。“非说色等,名色等识”,并不是说,“色等”叫“色等识”。就是色识、声识、香识、耳识……,辩这一些名相、什么叫色等识。色等识是见分,是能缘的;外面的色等法,是它所缘的境。

  

  

  论:颂曰: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极微,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

  述曰:自下第二,论主正破,合有五颂。于中有三:初之一颂,合破小乘外道二种;次有三颂,正破小乘;后有一颂,正破外道,设破小乘。此即初也。就初颂中,第一句破外道,下三句破小乘。破小乘中,第一句破古萨婆多毗婆沙师,下二句破经部及新萨婆多顺正理师。又非和合等,立宗;极微不成故,立因。验此兼破极微和集。此唯识论,世亲年迈、正理论后方始作也,至下当知。

  

  那么论主要破了,“自下第二,论主正破,合有五颂”,一共有五个颂来破它。“于中有三”,分三科:第一个颂,“合破小乘外道二种”;中间三个颂,“正破小乘”;“后有一颂,正破外道,设破小乘”,正面是破外道,“设破小乘”就是说,旁边可能小乘还有这些设想的难来问,就也兼把它破掉,也可以破它;叫“设破”,意思是假设他有这些设想的话,也可以把它破掉。一共是五个颂。

  

  “此即初也”,这就是第一个颂,合破小乘外道,两个合起来破。“以彼境非一”,这第一句是破外道的;下边三句破小乘,其中,“亦非多极微”,这一句是破有部(古萨婆多毗婆沙师)的,“又非和合等,极微不成故”,这两句是破经部及新有部(新萨婆多顺正理师)的,所以合起来就是破外道、二乘了。因为这些道理,极微不成故,所以不能成立了。

  

  这个有部是以《大毗婆沙》为依据的,其中萨婆多部是古的(旧的)一部,叫萨婆多毗婆沙师,他们以《大毗婆沙》为他们的依据。后来世亲菩萨作了《俱舍论》,破了《大毗婆沙》里很多的道理,那么众贤论师为了救这个有部,就写了一部书,批判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叫《顺正理论》,它原名是《俱舍雹论》,意思是要把《俱舍论》、像冰雹一样把它粉碎的。世亲菩萨看了之后,看看它实际上是破不了《俱舍论》,但是它讲了很多,有的地方倒是帮助《俱舍论》的…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五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