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五講▪P2

  ..續本文上一頁智能,有智能時則無煩惱。今經雲:如澄濁水,貯于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爲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爲永斷根本無明。又雲: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叁惑。又雲:叁緣斷故,叁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此則名爲不斷而斷、斷而不斷。不斷而斷,故十界叁谛並非;斷而不斷,故十界叁谛並即;斷與不斷,兩義俱時,故十界叁谛俱非破立。」(X13, p. 15)。

  

  我們這裏贈送處有一本《四宗要義》(可能有的人也看過了),它就很明確地給我們講:你要真正地進入空性,先要知“有”,一切有部的“有”,“叁世一切有”,把“有”搞清楚。然後進一層,經部的“空”,經部的“空”把“叁世一切有”裏邊的過去、未來空掉了,而現在是有;無爲法,在《成實論》裏邊也把它空掉了。這個“有”法裏邊,把有部的“有”消除了很多,但是外境還是有。到唯識宗的時候,把一切外境都空了,只留下一個“識”。最後,中觀把這個識也除掉。

  

  我們提倡印這部《入中論》的時候(那時我在寶光寺),前面寫了個簡介,中觀說有八個難題,其中有一個阿賴耶識也是空。上海一些老居士就寫信來了,非常之驚恐地說:“唉呀!你把阿賴耶識都掃掉了,這個怎麼行啊?”阿賴耶識是要掃掉,將來要掃掉的,但是現在你還要它,現在沒有它,你沒有得抓的了。我們說禅宗經常有這個話:百尺竿頭,更上一步。更上一步,如果你不在百尺竿頭上,你怎麼更上呢?你爬到頂上了,再上一步就進入空觀了。所以這個還是要爬,阿賴耶識還是需要。沒有阿賴耶識,空觀進去就不踏實;經過這個,然後進去,那就踏踏實實地。

  

  

  看過《四宗要義》的人大概能夠了解一些。這部書,我們現在看不一定看得懂,因爲它裏邊跟唯識辯論的、跟二乘辯論的、跟外道辯論的,都有,那麼你學過唯識,才知道它辯什麼,如果沒有學過唯識,那就不知道、不知所雲了:這邊的道理也不懂,那邊的道理也搞不清楚,那你不曉得它說什麼。

  

  這裏他說正見如此,“許有唯識,無計所執”,沒有徧計所執,而唯識是有的,這樣子叫正見,“入法無我,不撥于有,名處中道”,該沒有的徧計執是沒有了,該有的依他、圓成沒有撥它說沒有,這樣子叫處于中道,“契真正理”,這個是符合佛的真理的。

  

  “此意即違清辨等也”,這個說了半天,什麼意思呢?就是跟清辨論師辯論了。清辨論師是中觀的一派。他就是說清辨論師一派的說法,一切法都是自性空,這個好象是過分了一點。唯識宗總要留一點的,如果一切都空掉、什麼都沒有了,那撥無因果了,什麼都空完了。這個當然了,中觀宗有它的安立,它有它的道理,現在我們不要去太著急。清辨論師的意思,當然中觀論裏邊,清辨論師也不是最高的,最高的是月稱論師,他們是應成派的,這個以後慢慢再研究。現在我們就把唯識先搞懂,以後唯識的不足在哪裏?指出來了,你才知道;如果唯識都不知道,它如何不足你也不知道。

  

  好,第二卷就到這裏爲止。

  

  唯識二十論述記卷叁

  (翻經沙門基撰)

  

  第叁卷,有人看了一下,感到難度又高起來了。這個什麼呢?前面是說外難,若識外沒有實境(唯識無境),有四個事情就不能成立,他們舉了四個難,那麼論主就把他們這四個難都破掉了,說也能成立,但是只是可能成立,並不是必定成立。就是把外難破掉了,而自己唯識道理,只是可能的,並不是必然的。這裏要安立唯識道理決定如此,那就要更進一層的辯了。他從哪裏下手?從極微下手,辯這個客觀的外境,分析到最小就是極微,極微到底存不存在?極微不存在,那就是外境是沒有的了。下面就開始講第叁卷。

  

  

  丁叁 後五頌返破外人外境非實有 分叁

  戊一 初一頌合破外小 ………

  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極微,

  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

  

  

  論:複雲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等處。

  述曰:第一段中,自下第四,返破他宗,外境非實有,證知唯有識。于中有叁:初小乘等,因前起問;次舉頌下,論主正破;後已辨極微非一實下,結歸唯識。此即初也,先牒大乘前所說意,後方申難。論主前說:依生無我者,佛說色等十;今牒之:雲何知如是密意說有色等處。

  

  “第一段中,此下第四,返破他宗”,前面是外邊的人(外道等)向唯識宗進攻,他們進攻的武器——四個難已經被打破了,現在是唯識宗反攻了,要把外道的這個實在有的外境徹底破掉,“外境非實有,證知唯有識”,把“外境實在有”這個道理破掉,那麼就證明一切只有識,並沒有客觀的那些外境。這是進一層的破外宗了,要破小乘、外道的宗。

  

  “于中有叁”,分叁科。“初小乘等,因前起問”,開始是他們外邊的人根據前面的道理再來問難;“次舉頌下,論主正破”,下邊舉一個頌,論主正破他們的道理;“後“已辨極微非一實”下,結歸唯識”,最後從極微來辯(非一實,既不能是一、也不是實在的),既然客觀外境是沒有的,那麼決定是唯識了,一切法就是唯識。有這麼幾個大科。

  

  現在是第一科,外邊的外人提問(小乘等因前起問):“複雲何知佛依如是密意趣說有色等處”?你說佛說色等十處的密意是講唯識,你怎麼知道佛是這樣說的?你怎麼知道佛的密意是要講唯識呢?

  

  “先牒大乘前所說意,後方申難”,大乘唯識教前面說的這個道理,是說的這麼一層密意的意思,他再給你說一道,然後追問,你怎麼知道的?“論主前說:依生無我者,佛說色等十;今牒之:雲何知如是密意說有色等處。”

  前面論主說了幾個道理,依了補特伽羅無我,這樣子根機的人,佛跟他說色等十處的教,使他悟入這個補特伽羅無我的道理,那麼佛的密意,就是說的是唯識了,這個你怎麼知道的?他就問(今牒之):“雲何知如是密意說有色等處”?你怎麼知道佛的密意如此呢?我們學法,就是不能亂安了,佛的密意,前面《攝大乘論》不是講了四種嗎?這四種密意,平等、別時、別義等等,我們知道之後,不要亂安,“喔,這個我這麼說是別義,這個又是別時,隨便表面上是這麼說,實際意思那麼……”,你是依自己的意思安上去,而說是佛的密意,這個又是搞錯了,不能亂安的。所以這裏他們小乘外道就是問:你怎麼知道佛是這麼說的呢?是不是你亂安的?

  

  

  論:非別實有色等外法、爲色等識各別境耶?

  述曰:自下外人正爲征問。非離于識別有實體色等外法、爲色等識各別境耶?其眼等識緣色等故,變似色等,名色等識。非說色等,名色等識。

  

  “非別實有色等外法、爲色等識各別境耶”?“各別境”就是眼識緣色、耳識緣聲乃至意識了法,各別各別的境。照你這麼說,是不是說這些外邊的色等外法——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些東西,是不是沒有的?識的各別境,就是那些外邊的色等外法(色聲香味觸)這些東西是不是實在沒有的?

  

  “非離于識別有實體色等外法、爲色等識各別境耶”,照你們說,是不是外邊實在的色聲香味觸這些法是沒有的?這些法,眼識、耳識、鼻識等等所各別緣的境,是不是沒有的?

  

  “其眼等識緣色等故,變似色等,名色等識”,什麼叫“色等識”?“其眼等識”,眼耳鼻舌身意,先說眼識,眼識緣色的時候,“變似色”,相分就是跟色一樣的,見分也有它的行相,這個叫色識,那麼耳識就是聲識了,鼻識是香識了,因爲它變似色、變似聲、變似香……。“非說色等,名色等識”,並不是說,“色等”叫“色等識”。就是色識、聲識、香識、耳識……,辯這一些名相、什麼叫色等識。色等識是見分,是能緣的;外面的色等法,是它所緣的境。

  

  

  論:頌曰:以彼境非一,亦非多極微,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

  述曰:自下第二,論主正破,合有五頌。于中有叁:初之一頌,合破小乘外道二種;次有叁頌,正破小乘;後有一頌,正破外道,設破小乘。此即初也。就初頌中,第一句破外道,下叁句破小乘。破小乘中,第一句破古薩婆多毗婆沙師,下二句破經部及新薩婆多順正理師。又非和合等,立宗;極微不成故,立因。驗此兼破極微和集。此唯識論,世親年邁、正理論後方始作也,至下當知。

  

  那麼論主要破了,“自下第二,論主正破,合有五頌”,一共有五個頌來破它。“于中有叁”,分叁科:第一個頌,“合破小乘外道二種”;中間叁個頌,“正破小乘”;“後有一頌,正破外道,設破小乘”,正面是破外道,“設破小乘”就是說,旁邊可能小乘還有這些設想的難來問,就也兼把它破掉,也可以破它;叫“設破”,意思是假設他有這些設想的話,也可以把它破掉。一共是五個頌。

  

  “此即初也”,這就是第一個頌,合破小乘外道,兩個合起來破。“以彼境非一”,這第一句是破外道的;下邊叁句破小乘,其中,“亦非多極微”,這一句是破有部(古薩婆多毗婆沙師)的,“又非和合等,極微不成故”,這兩句是破經部及新有部(新薩婆多順正理師)的,所以合起來就是破外道、二乘了。因爲這些道理,極微不成故,所以不能成立了。

  

  這個有部是以《大毗婆沙》爲依據的,其中薩婆多部是古的(舊的)一部,叫薩婆多毗婆沙師,他們以《大毗婆沙》爲他們的依據。後來世親菩薩作了《俱舍論》,破了《大毗婆沙》裏很多的道理,那麼衆賢論師爲了救這個有部,就寫了一部書,批判世親菩薩的《俱舍論》,叫《順正理論》,它原名是《俱舍雹論》,意思是要把《俱舍論》、像冰雹一樣把它粉碎的。世親菩薩看了之後,看看它實際上是破不了《俱舍論》,但是它講了很多,有的地方倒是幫助《俱舍論》的…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五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