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你把这个执着除掉了,就证到了。但是这个执着要除掉,也不是说一句话“啊,我除掉”你就除掉了,没有那么简单!要想尽办法,各种对治法、各种修持的方法,才能把它除掉,除掉之后就证二乘果,就是阿罗汉,若是利根的话,就证辟支佛。“是密意说十二处之胜利也”,这就是佛为什么要密意说这个十二分教,它的好处就在这里。
这个十二分教,说了半天,先是对方引佛说有十二分教为依据(有教为因)来证明他们的观点,认为识外有客观的环境、实在的外境是有的。论主就说了三层意思:一有别意意趣、二有密意意趣、三有胜利意趣,来说明佛说有色等处这个教,并不是为证明你们所认为的有实在的客观外境而说,而是对机说法——以里边包涵有唯识的意思而说,有密意为教二乘的人由此证入补特伽罗无我的胜利而说。佛说十二处教,有这三个意趣。这就彻底驳斥了他们以教来证明有客观实在外境的错误观点。那么这个说了一半,还有“法无我”,怎么进入呢?
论: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
述曰:此释下二句颂,总立宗也,次当广释。文有其三:一释颂,二申难,三正答。此初也。说一切法唯有识者,是有情无我密意教余,故受化者能入一切法无我。我主宰义,知法无主宰,名法无我也。
“复依此余,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这就把自己的宗立出来了,“此释下二句颂”,这句话是解释颂里的后二句(所执法无我,复依余教入),“总立宗也”。单是说十二分教还不能悟入法无我的道理,还要依其它的教,其它什么教呢?就是唯识了。“次当广释”,下边要广释。
广释文就分有三科:“一释颂,二申难,三正答”。“此初也”,这里就是第一个,“释颂”,解释这句颂的意思。
“说一切法唯有识者,是有情无我密意教余,故受化者能入一切法无我”。这个“余”是什么意思?前面把二乘——受补特伽罗无我的教那一类机说好了,那么“复依此余”,余外的另一类机,就是大乘的机了。所以说,这个“余”就是二乘机以外的、能够接受唯识教的人,跟他说“一切法唯有识”的教,他就可以悟入一切法无我的道理。这就是菩萨乘了,“是有情无我密意教余”,是有情无我密意这个教之外的所受化的人。“故受化者”,真正能受这个唯识教教化的那些大乘(唯识宗)根机的人,他“能入一切法无我”,悟入法空。
什么叫“我”?“主宰义”,这个前面我们写过了,“知法无主宰”,一切法都没有自在,不是常的、不是有主宰的,“名法无我也”,就叫法无我。
论: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
述曰:由说唯识教,若能了知一切法唯识现似色等诸法生起,无实色等,了知此中都无色等体用相法,除法执也。
“谓若了知唯识现似色等法起,此中都无色等相法”,这就把唯识道理说出来了。假使你知道三界都是唯识,就在这个识里边现出好象是色等等(等色声香味触)那样的法生起来——“似色等法”,不是真的色,像那个色,实际上是识所变(识的相分),“此中都无色等相法”,真正的实在的色声香味触等等这些法是没有的,都是识变的,好象是这样子的法,而实际不是实在的法。
“由说唯识教,若能了知一切法唯识现似色等诸法生起,无实色等”,我们所看到的一些外境都是识所变的相似的境,并不是真正实在有那些色声香味触。“了知此中都无色等体用相法,除法执也”,我们所执的法就是这个山河大地,认为都是实在的东西,如果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没有实在的体,也没有实在的用,那么这个法执就除掉了。
论: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
述曰:菩萨根机名为应受法无我教。由知诸法唯有识故,菩萨根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除计法执,得成佛果,是诸法空唯有识教之胜利也。然佛世尊有三时教,此唯识教,第三时说,令得佛果,故非密意;有情无我教是第一时教,令得二乘果,故名密意说。
“应受诸法无我教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可以接受法无我教的这一类根机的人,听到唯识教之后,就可以悟入一切法是没有我的。那就是说,在悟入补特伽罗无我之后,要进一层悟入法无我的话,非要接受唯识教不可,否则你就停留在这个补特伽罗无我、不能再前进了。
“菩萨根机名为应受法无我教”,能够接受法无我教的人当然是菩萨的根机了。“由知诸法唯有识故”,因为你知道“唯识”了:一切法都是识变的,离开识之外并没有实在的某些法。“菩萨根者便能悟入诸法无我”,这样,有菩萨根机的人,就可以由这个教——机教相扣,是这个根机的人,听了这个教之后,就能够悟入一切法无我。“除计法执,得成佛果”,前面是除计我的执,而得二乘果:阿罗汉、辟支佛;这里是除计法的执,执着法有自性,把这个执除掉之后,就能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果。“是诸法空唯有识教之胜利也”,这就是讲一切法空、唯识无境这个教的殊胜的利益——可以证到佛果,那当然是极大的、最殊胜的利益了。
(18B)“然佛世尊有三时教”,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的,佛说教的时候,依唯识宗判,分三个时期。“此唯识教,第三时说”,唯识教是最后说的,第三时教,是最高的,是使受化的众生成佛的法,“令得佛果,故非密意;有情无我教是第一时教,令得二乘果,故名密意”,第一时教是权宜之说,是有密意的;这个第三时说唯识教,则是佛的本怀,是使我们成佛的,不是密意说,没有密意了,直截了当跟我们直说。前面的二乘教是密意说的,因为是这样一种机,就先说有情无我教,不给他们说透,使他们先得到二乘果,慢慢再进入大乘,所以说有密意在里边。“密意”就是还有没说透的东西,“非密意”就是已经给你说透了,再也没有包含其它的了。
论: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
述曰:外人既闻诸法皆空说唯识教。自下设难,此牒大乘义,下方申正难。若能了知一切诸法、一切皆无,得入于法无我理者。
论: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
述曰:此正难也。既言一切诸法皆无,即无有识;唯识既无,今此论中,何所安立得入佛果?其安立者,即牒论主初立宗言。问义同前释。下论师答。
“若知诸法一切种无,入法无我”,假使知道一切法都是没有的,可以悟入法无我。这是问难了。你说知道一切法都没有了,就能证入法无我,那么外人要问了。
“外人既闻诸法皆空说唯识教”,外道听到论主前面说,你能够知道唯识,知道一切法都是没有我、没有主宰的,就可以成佛果,“除计法执,得成佛果”,那么他就要抓辫子了。“自下设难”,他设一个难:你说一切法都是没有我的,那么你那个“唯识”到底有没有我呢?“此牒大乘义”,这是根据大乘的说法,他先给重复一句。就是说你是这么的一个主张,那么照你这个主张就有毛病了。“下方申正难”,什么毛病下边就说。
“外人既闻诸法皆空说唯识教”,前面你说了,一切法都是空的、是没有我的,这是唯识的教;下边他要问难了:“若能了知一切诸法、一切皆无,得入于法无我理者”,照你这么说,能够知道一切法都是没有的,这样子可以进入法无我的道理,那么我来问了:“是则唯识亦毕竟无,何所安立”?唯识也是一切法里边的一种啊,你说一切法都是没有的,那么唯识也该是没有的了,这样子你这个唯识宗怎么安立呢?你把自己都否定掉了,你怎么教人家悟入法无我?“此正难也”。
“既言一切法皆无,即无有识”,既然你说一切法皆无,你唯识的这个识也是法啊,那你这个唯识也没有了。“唯识既无,今此论中,何所安立得入佛果”,你说入唯识教悟一切法无可以证佛果,现在你把自己唯识也否定掉了,你怎么证佛果呢?法都没有了,你怎么证果?这是外道来钻空子了。
“其“安立”者,即牒论主初立宗言”,这里“何所安立”的“安立”,就是论主开头说的立宗的话: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这个你怎么安立呢?你这个宗就安立不起了。因为识也是法,也是没有的,你无处安立;既不能安立,如何证佛果?就是这么一个问题,“问义同前释”。
论: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
述曰:非是令知一切种类唯识亦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意存二性故。若非知一切种无,令知何等?
“非知诸法一切种无,乃得名为入法无我”,这个是你们搞错了,我们说的一切法无,并不是说知道一切法、什么都没有了,叫入法无我。“非是令知一切种类唯识亦无,乃得名为法无我,意存二性故”,这是论主回答他们的话。不是说使你知道一切种类(所有的法都包完了,连唯识也在内)都没有了,叫法无我;我们说的法无我,“意存二性故”。二性是什么?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偏计所执的法,一切都是无的,而依他起、圆成实是有的。所以,你说诸法一切种无,不能安立唯识,这个话你是搞错了。
“若非知一切种无,令知何等”,既然不是说一切法什么都没有,那么什么是有?什么没有?你要使人家知道什么呢?你这个法无我到底是指什么东西没有我?到底哪些法没有得叫法无我呢?下面回答。
论:然达愚夫徧计所执自性差别诸法无我,如是乃名入法无我。
述曰:二乘异生、诸愚夫等,起计所执,自性诸法、差别诸法以为实有,即是诸法体及用也。令知此所执性体用都无,名入法无我;非知真俗凡圣等境亦都无故,名入法无我。
“然达愚夫……”,什么叫“愚夫”?包括二乘跟凡夫,二乘、凡夫不能通达大乘法无我教的,都叫愚夫。这是…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四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