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把這個執著除掉了,就證到了。但是這個執著要除掉,也不是說一句話“啊,我除掉”你就除掉了,沒有那麼簡單!要想盡辦法,各種對治法、各種修持的方法,才能把它除掉,除掉之後就證二乘果,就是阿羅漢,若是利根的話,就證辟支佛。“是密意說十二處之勝利也”,這就是佛爲什麼要密意說這個十二分教,它的好處就在這裏。
這個十二分教,說了半天,先是對方引佛說有十二分教爲依據(有教爲因)來證明他們的觀點,認爲識外有客觀的環境、實在的外境是有的。論主就說了叁層意思:一有別意意趣、二有密意意趣、叁有勝利意趣,來說明佛說有色等處這個教,並不是爲證明你們所認爲的有實在的客觀外境而說,而是對機說法——以裏邊包涵有唯識的意思而說,有密意爲教二乘的人由此證入補特伽羅無我的勝利而說。佛說十二處教,有這叁個意趣。這就徹底駁斥了他們以教來證明有客觀實在外境的錯誤觀點。那麼這個說了一半,還有“法無我”,怎麼進入呢?
論:複依此余,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
述曰:此釋下二句頌,總立宗也,次當廣釋。文有其叁:一釋頌,二申難,叁正答。此初也。說一切法唯有識者,是有情無我密意教余,故受化者能入一切法無我。我主宰義,知法無主宰,名法無我也。
“複依此余,說唯識教,受化者能入所執法無我”,這就把自己的宗立出來了,“此釋下二句頌”,這句話是解釋頌裏的後二句(所執法無我,複依余教入),“總立宗也”。單是說十二分教還不能悟入法無我的道理,還要依其它的教,其它什麼教呢?就是唯識了。“次當廣釋”,下邊要廣釋。
廣釋文就分有叁科:“一釋頌,二申難,叁正答”。“此初也”,這裏就是第一個,“釋頌”,解釋這句頌的意思。
“說一切法唯有識者,是有情無我密意教余,故受化者能入一切法無我”。這個“余”是什麼意思?前面把二乘——受補特伽羅無我的教那一類機說好了,那麼“複依此余”,余外的另一類機,就是大乘的機了。所以說,這個“余”就是二乘機以外的、能夠接受唯識教的人,跟他說“一切法唯有識”的教,他就可以悟入一切法無我的道理。這就是菩薩乘了,“是有情無我密意教余”,是有情無我密意這個教之外的所受化的人。“故受化者”,真正能受這個唯識教教化的那些大乘(唯識宗)根機的人,他“能入一切法無我”,悟入法空。
什麼叫“我”?“主宰義”,這個前面我們寫過了,“知法無主宰”,一切法都沒有自在,不是常的、不是有主宰的,“名法無我也”,就叫法無我。
論: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
述曰:由說唯識教,若能了知一切法唯識現似色等諸法生起,無實色等,了知此中都無色等體用相法,除法執也。
“謂若了知唯識現似色等法起,此中都無色等相法”,這就把唯識道理說出來了。假使你知道叁界都是唯識,就在這個識裏邊現出好象是色等等(等色聲香味觸)那樣的法生起來——“似色等法”,不是真的色,像那個色,實際上是識所變(識的相分),“此中都無色等相法”,真正的實在的色聲香味觸等等這些法是沒有的,都是識變的,好象是這樣子的法,而實際不是實在的法。
“由說唯識教,若能了知一切法唯識現似色等諸法生起,無實色等”,我們所看到的一些外境都是識所變的相似的境,並不是真正實在有那些色聲香味觸。“了知此中都無色等體用相法,除法執也”,我們所執的法就是這個山河大地,認爲都是實在的東西,如果我們知道這些東西都是沒有實在的體,也沒有實在的用,那麼這個法執就除掉了。
論: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
述曰:菩薩根機名爲應受法無我教。由知諸法唯有識故,菩薩根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除計法執,得成佛果,是諸法空唯有識教之勝利也。然佛世尊有叁時教,此唯識教,第叁時說,令得佛果,故非密意;有情無我教是第一時教,令得二乘果,故名密意說。
“應受諸法無我教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可以接受法無我教的這一類根機的人,聽到唯識教之後,就可以悟入一切法是沒有我的。那就是說,在悟入補特伽羅無我之後,要進一層悟入法無我的話,非要接受唯識教不可,否則你就停留在這個補特伽羅無我、不能再前進了。
“菩薩根機名爲應受法無我教”,能夠接受法無我教的人當然是菩薩的根機了。“由知諸法唯有識故”,因爲你知道“唯識”了:一切法都是識變的,離開識之外並沒有實在的某些法。“菩薩根者便能悟入諸法無我”,這樣,有菩薩根機的人,就可以由這個教——機教相扣,是這個根機的人,聽了這個教之後,就能夠悟入一切法無我。“除計法執,得成佛果”,前面是除計我的執,而得二乘果:阿羅漢、辟支佛;這裏是除計法的執,執著法有自性,把這個執除掉之後,就能夠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果。“是諸法空唯有識教之勝利也”,這就是講一切法空、唯識無境這個教的殊勝的利益——可以證到佛果,那當然是極大的、最殊勝的利益了。
(18B)“然佛世尊有叁時教”,這個我們前面講過的,佛說教的時候,依唯識宗判,分叁個時期。“此唯識教,第叁時說”,唯識教是最後說的,第叁時教,是最高的,是使受化的衆生成佛的法,“令得佛果,故非密意;有情無我教是第一時教,令得二乘果,故名密意”,第一時教是權宜之說,是有密意的;這個第叁時說唯識教,則是佛的本懷,是使我們成佛的,不是密意說,沒有密意了,直截了當跟我們直說。前面的二乘教是密意說的,因爲是這樣一種機,就先說有情無我教,不給他們說透,使他們先得到二乘果,慢慢再進入大乘,所以說有密意在裏邊。“密意”就是還有沒說透的東西,“非密意”就是已經給你說透了,再也沒有包含其它的了。
論: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
述曰:外人既聞諸法皆空說唯識教。自下設難,此牒大乘義,下方申正難。若能了知一切諸法、一切皆無,得入于法無我理者。
論: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
述曰:此正難也。既言一切諸法皆無,即無有識;唯識既無,今此論中,何所安立得入佛果?其安立者,即牒論主初立宗言。問義同前釋。下論師答。
“若知諸法一切種無,入法無我”,假使知道一切法都是沒有的,可以悟入法無我。這是問難了。你說知道一切法都沒有了,就能證入法無我,那麼外人要問了。
“外人既聞諸法皆空說唯識教”,外道聽到論主前面說,你能夠知道唯識,知道一切法都是沒有我、沒有主宰的,就可以成佛果,“除計法執,得成佛果”,那麼他就要抓辮子了。“自下設難”,他設一個難:你說一切法都是沒有我的,那麼你那個“唯識”到底有沒有我呢?“此牒大乘義”,這是根據大乘的說法,他先給重複一句。就是說你是這麼的一個主張,那麼照你這個主張就有毛病了。“下方申正難”,什麼毛病下邊就說。
“外人既聞諸法皆空說唯識教”,前面你說了,一切法都是空的、是沒有我的,這是唯識的教;下邊他要問難了:“若能了知一切諸法、一切皆無,得入于法無我理者”,照你這麼說,能夠知道一切法都是沒有的,這樣子可以進入法無我的道理,那麼我來問了:“是則唯識亦畢竟無,何所安立”?唯識也是一切法裏邊的一種啊,你說一切法都是沒有的,那麼唯識也該是沒有的了,這樣子你這個唯識宗怎麼安立呢?你把自己都否定掉了,你怎麼教人家悟入法無我?“此正難也”。
“既言一切法皆無,即無有識”,既然你說一切法皆無,你唯識的這個識也是法啊,那你這個唯識也沒有了。“唯識既無,今此論中,何所安立得入佛果”,你說入唯識教悟一切法無可以證佛果,現在你把自己唯識也否定掉了,你怎麼證佛果呢?法都沒有了,你怎麼證果?這是外道來鑽空子了。
“其“安立”者,即牒論主初立宗言”,這裏“何所安立”的“安立”,就是論主開頭說的立宗的話:安立大乘叁界唯識。這個你怎麼安立呢?你這個宗就安立不起了。因爲識也是法,也是沒有的,你無處安立;既不能安立,如何證佛果?就是這麼一個問題,“問義同前釋”。
論: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
述曰:非是令知一切種類唯識亦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意存二性故。若非知一切種無,令知何等?
“非知諸法一切種無,乃得名爲入法無我”,這個是你們搞錯了,我們說的一切法無,並不是說知道一切法、什麼都沒有了,叫入法無我。“非是令知一切種類唯識亦無,乃得名爲法無我,意存二性故”,這是論主回答他們的話。不是說使你知道一切種類(所有的法都包完了,連唯識也在內)都沒有了,叫法無我;我們說的法無我,“意存二性故”。二性是什麼?依他起性、圓成實性。偏計所執的法,一切都是無的,而依他起、圓成實是有的。所以,你說諸法一切種無,不能安立唯識,這個話你是搞錯了。
“若非知一切種無,令知何等”,既然不是說一切法什麼都沒有,那麼什麼是有?什麼沒有?你要使人家知道什麼呢?你這個法無我到底是指什麼東西沒有我?到底哪些法沒有得叫法無我呢?下面回答。
論:然達愚夫徧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
述曰:二乘異生、諸愚夫等,起計所執,自性諸法、差別諸法以爲實有,即是諸法體及用也。令知此所執性體用都無,名入法無我;非知真俗凡聖等境亦都無故,名入法無我。
“然達愚夫……”,什麼叫“愚夫”?包括二乘跟凡夫,二乘、凡夫不能通達大乘法無我教的,都叫愚夫。這是…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