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愚癡了,就是有所知障了。“徧計所執自性差別諸法無我”,徧計所執的法裏邊有自性,假使我們說某一個法的自性,例如桌子,這個桌子的差別:它是常還是無常、是一個還是多個、是勝還是劣,等等差別。要通達愚夫一切徧計所執的法的自性差別等等這些法都是沒有的,這個就叫法無我,“如是乃名入法無我”。並不是說依他、圓成也沒有了,叫法無我。所以你說也把唯識都推翻了,其實並沒有推翻!唯識是依他起,它是存在的。並不是說一切都沒有,也把唯識推掉了,你這個話是搞錯了。
“二乘異生、諸愚夫等,起計所執”,那些愚夫,起徧計執,妄執“自性諸法、差別諸法,以爲實有”。法的自性,就是它的自體;法的差別,就是它的特征、函義:諸法是常的、無常的,是一的、是多的,是男的、女的,等等都是差別。這些徧計所執的法,它的自性也好、差別也好,愚夫認爲是實在有的,“即是諸法體及用也”,他以爲就是諸法的體與用。
“令知此所執性體用都無,名入法無我”,使他們知道所執的這些體、用都是沒有的,這個叫入法無我。凡夫、二乘認爲,徧計所執的法的自性(它的體)、差別(它的用)都是有的,那麼現在要告訴他們,使他們知道這些是沒有的,這個叫入法無我。“非知真俗凡聖等境亦都無故,名入法無我”,不是說真俗二谛、凡聖等境這些差別都沒有了,叫入法無我。所以是你搞錯了。我們說的法無我,並不是什麼都空完了,依他起、圓成實還是有的。
論: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
述曰:諸佛正體、後得二智所知諸法,謂依他性、圓成實性,二性非無。此之二性,性離言說戲論所執,非謂知此二性亦無入法無我。即于叁性,但知初無,余二性有,名爲唯識入諸法空。亦菩薩境,但言佛者,從勝人說。
既爾,若執唯識是有,應得入于諸法無我。
[名相注釋]法無我 《唯識叁十頌》 :“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
中觀宗主張一切法無自性,此雲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此二宗之不同處。
正體智:即如理智,如佛菩薩真谛之理之實智也,或名根本智。
後得智:如佛菩薩俗谛之事量之智也,亦名如量智。
“非諸佛境離言法性亦都無故,名法無我”,不是說,佛的境界裏邊,不可言說的那個法性也沒有了,叫法無我。還有一些東西並沒有空掉。什麼叫佛境的離言法性?下邊要說。
“諸佛正體、後得二智所知諸法”,佛的正體智、後得智,這兩個智所知道的一切法,是什麼呢?“謂依他性、圓成實性,二性非無”,就是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二個性,不是沒有。
我們看注解。“正體智,即如理智”,正體智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如理智,就是觀照真理(真如道理)的智,“如佛菩薩真谛之理之實智也”,跟佛菩薩的真谛的道理的實智一樣的。“如”就是“一樣”,如佛菩薩真谛道理一樣的智能,就叫如理智。“或名根本智”,或者叫正體智,或者叫根本智。我們念“阿RA叭雜那的……”,就是要得這個智能,一切法空的智能、正智緣真如的智能。什麼叫如量智?“如佛菩薩俗谛之事量之智也”,佛菩薩觀察世俗谛緣起,怎麼觀察?如如,跟它一樣地,這個智能就叫如量智,也叫後得智——證到空性之後,再來觀察這些世間的緣起幻化的事情,叫後得智。
這個用禅宗的一個比喻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禅宗裏說,他沒有參學之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山、這個水,是我徧計所執的山水,執著實在有的山水,這個就是執著了。等到他參學之後,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那就是得到正體智(一切法空的道理)了,看到山,只看到它的空性,山就不見了。正智緣真如的時候,一切相都沒有了,就是一個空性;緣那個空性、實在性,那就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就證到這個無分別智(根本智)。從無分別智(根本智)出來之後,他又觀察世間的緣起幻化的事情,知道它本性空,而顯如幻的相,這個叫後得智,這個時候就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如果我們不明白這樣子解釋的話,那禅宗參了半天,參了幾十年,跟原來一模一樣,本來山是山、水是水,參了半天,山還是山、水還是水,你參它幹什麼?你白白參了。但是他這麼參之後就不一樣了,以前看的山水是徧計執著,有實性的、不自在的,後來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是後得智看的,緣起幻化,這個就不一樣了。
《金剛經》裏也很多啊!“所謂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凡夫說的般若波羅蜜(徧計執的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法空的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後得智裏邊再看緣起幻化的般若波羅蜜,還是有。它裏邊一層一層的意思,跟這裏的意思一樣的。
這是說“諸佛正體後得二智所知諸法”,他們所觀察的法是什麼?正體智觀察的法就是圓成實性,後得智觀察的法就是依他起性。這個裏邊我們要強調一下:依他起,在沒有證到圓成實之前,是不知道的;一定要證了空性之後,才知道緣起如幻的依他起。所以說知道依他起要在證空性之後。我們現在還沒有證空性,我們知道的依他起,還在徧計執裏邊。等于說做夢裏邊的人,知道:“噢,這個夢,是一個夢,我們要醒過來!”你醒了半天,你還在夢裏邊,沒有真的醒;僅僅知道自己在這個夢裏邊,還在做夢,並沒有醒過來。要真正證到這個法空道理了,那才醒過來了,那是真的醒。夢裏邊——我們現在學了一點法相,不要自以爲了不得了,自以爲我什麼都知道了;你知道的還是徧計執裏的依他起,並不是真的依他起。證了佛的智能,才能真正知道圓成實;而依他起,要得到正體智、後得智之後,才能知道。那麼沒有得到正體智、沒有得到後得智的,你怎麼知道依他起呢?僅僅是佛說的裏邊,理解一下就完了,並沒有真正知道。
“二性非無”,依他起、圓成實不是沒有;說沒有的,“一切法無我”,是無那個徧計執裏邊諸法的自性、差別。不要以爲什麼都空完了。
這個“二性”,爲什麼不是沒有呢?“此之二性,性離言說戲論所執”,這是超言說的,“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你怎麼好說它是有、還是沒有?超過言說的、離言的、離開戲論的,就是八不中道了,離開戲論的就是中道。“非謂知此二性亦無入法無我”,並不是說這兩個東西沒有了,才進入法無我。這個“入法無我”,說了半天,徧計所執的一切法的自性差別,知道它是空的、沒有自性的,這叫知道法無我了;並不是把依他起、圓成實也都掃完了,才叫入法無我。這是唯識宗特別強調的。
[經典導讀]《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一〈觀如來品〉:「心行處滅,言語道斷;同真際、等法性。」(T08, p. 836, b3-4)《佛性論》(天親菩薩造 陳天竺叁藏真谛譯)卷叁〈總攝品〉:「法界清淨相者,一切妄想于中滅盡故,此法界過思量、過言說所顯現故,故以法界清淨爲相。此即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不可诠詺,方是得無所得真如理故。」(T31, p. 801, b19-23)《大智度論》卷五四〈天主品〉:「須菩提所說般若波羅蜜,畢竟空義,無有定相,不可取,不可傳譯得悟;不得言『有』,不得言『無』,不得言『有無』,不得言『非有非無』,『非非有非非無』亦無,一切心行處滅、言語道斷故。」(T25, p. 448, b4-8)
“即于叁性,但知初無,余二性有,名爲唯識入諸法空”,在這叁個性裏邊,要知道只是第一個徧計所執性是無的,一定要看到其它兩個不是沒有(余二性有),這才叫“唯識入諸法空”。我們說的入唯識入諸法空,是這樣子的內涵。並不是你理解的,一切法什麼都空完了。把唯識也空完了,你還怎麼安立唯識?怎麼進入證佛果?那就是自己否定自己了。並不是這樣,是你搞錯了。
“亦菩薩境”,這個本來是佛的境界(性離言說戲論所執、心行處滅言語道斷),但是這個境界,證了空性的大菩薩也能知道一點,所以說這個境界也是菩薩的境界,“但言佛者,從勝人說”,而我們這裏論裏邊只說佛的境界,是從殊勝的佛來說的,並不是說菩薩一點也不知道。菩薩還是知道一些,只是沒有佛知道的那麼殊勝。
這個裏邊,我們要回顧一下,就是“叁自性”。佛說的叁自性,這個叁自性另外又叫“叁無性”,叁個都是無,那麼叁無性是不是真的無,這個問題就要辯一下了。這是《唯識叁十頌》裏的頌,我們已經抄了筆記。
[經典導讀]《成唯識論》卷九:「若有叁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叁性,立彼叁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初即相無性,次無自然性,後由遠離前,所執我法性。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論曰:即依此前所說叁性,立彼後說叁種無性,謂即相、生、勝義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非性全無。說密意言,顯非了義。謂後二性,雖體非無,而有愚夫于彼增益,妄執實有我法自性,此即名爲遍計所執;爲除此執,故佛世尊,于有及無,總說無性。雲何依此而立彼叁?謂依此初遍計所執立相無性,由此體相,畢竟非有,如空華故。依次依他立生無性,此如幻事,托衆緣生,無如妄執自然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依後圓成實立勝義無性,謂即勝義,由遠離前遍計所執我法性故,假說無性,非性全無。如太虛空雖遍衆色,而是衆色無性所顯,雖依他起,非勝義故,亦得說爲勝義無性,而濫第二,故此不說。此性即是諸法勝義,是一切法勝義谛故。」( T31, p. 47,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四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