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P3

  ..续本文上一页这么说,所以这么说,中间有没有漏洞?不管那么多!因明也不用。所以我们汉地,如果你学过因明的,去看看以前的有些逻辑,有时候疏漏的地方很多,漏洞是有的。支那堪布跟莲花戒辩论为什么要输掉?他学问很大,辩才也无碍,但是辩了三年,毕竟输掉了,就是因明里边出的问题;当然了,这个道理的对错是决定性的,但是因明方式也很重要。

  

  在开始印度佛教兴盛的时候,佛教徒到处跟外道辩论,外道输掉了,本来要杀头的,那么不杀他们的头,就剃他的头发,改信佛教,把他们的庙改为佛教的庙。后来,佛教还是佛教,也没有错谬,只是佛教衰了,印度外道兴了,就把佛教徒辩输,把佛教的庙改做外道的庙去了。这就是用因明的方式不如以前了,佛教徒的学问,乃至修证,也不如以前的了,所以输掉了。

  

  所以说,弘法在人,《俱舍》里边经常强调的,“道藉人弘”,法靠人来弘扬,人有法就有,人在法在;人没有,法也就没有了。所以说培养人才是重大事情。法尽管是无比殊胜,没有人来弘扬,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个地方,这个因明也可以显示出这个道理来。

  [文献资料]《俱舍论颂疏》(唐圆晖述)卷二九:“论云:前来分别种种法门,皆为弘持世尊教法,何谓正法(一问)?当住几时(二问)?颂曰:佛正法有二,谓教证为体;有持说行者,此便住世间。释曰:上两句答初问,下两句答第二问。正法有二,一教、二证,教谓契经,调伏对法;证谓三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说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证法,便住世间。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

  

  “又应量言:小水虫等依无隔水,应不难见”,假使你说是一的话,小水虫等依在中间没隔开、不可分的一块的水里边,“应不难见”,它们不是不好见到了,应当看得到。“执水一故”,因为你执水是一个。“如无隔水”,无隔水是看得到的,小水虫既是在无隔水里边,把这个水都占满了,那么跟无隔水一样,该看得到了。

  

  “此中如前所说比量,论文既隐,唯强思惟施设安立,于宗因喻,皆遮过失”前面立的量,论中的文是隐一点,你自己把宗因喻摆进去就行了,就没有过失,“恐文繁广,不能具明,善因明者,自当详悉”,这个文说多了,那太繁了,就不要全部说完,懂因明的人自己会知道。“然或不须作其比量”,或者干脆因明的量不要作,“准论但以道理征之”,你根据论、根据道理来问他也可以,“亦不违理”,也无违理之处。用因明更好,不用因明,理上去问他,也不会错。

  

  到此为止,我们把《唯识二十论》里边“释外所征、广破外执,于二十颂中大文有七”,外边的七个难中,讲了第一个难,这是最广的一个外难,“有十四颂,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却征实境执”。到这里是一个段落,要考试了。先是辩论,再是笔试,再是演讲,还是老规矩。这一考就得考几天,现在这段时间就是复习了。

  

  大家书都带来没有?《二十唯识论》,世亲菩萨的原著。这个是纲领,我们把它粗略地复习一下。因为我们讲的这部论,是窥基法师的注解(述记),把它开得很广。有的时候,越注越细、越注越细,好象我们进入大城市一样,一个小的地方里边,弯来弯去地走,走得迷了路,甚至大路在哪里都不知道了。那个什么刘姥姥游大观园一样的,走在里边,方向迷失了,就走不出去;不要说大观园,听说以前哪里的一个飞机场,有两个人进去之后,出来就找不到路了,因为到处都差不多,跑来跑去,这里不对,那里不对,他又是说话又听不懂,要问也没办法问,只好自己兜圈子,走了半天,还是走不出来,那就是迷路了。我们学论,学得太细了,到底主要讲什么,可能会忘掉,那么现在提提纲,大家看《唯识二十论》的原文,世亲菩萨造、玄奘法师译,没有窥基法师注解的那个文。

  

  

  唯识二十论

  (卷一)

  世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甲一正辨本宗,破计释难 分二

  乙一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 分四

  丙一初立论宗,诸法唯识………………………安立大乘三界唯识。

  丙二显由经说,以经为证………………………以契经说三界唯心。

  丙三释外伏难,简择唯言………………………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此中说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应。

  丙四显唯识义,举喻以成………………………内识生时,似外境现。

  如有眩翳,见发蝇等。

  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乙二释外所征,广破异执 分七 ………………即于此义,有设难言。

  甲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

  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

  

  这个我们有科判,大家可以把科判摆在旁边看。总的这部论,大科只有两个。

  

  第一个是“(甲一)正辨本宗,破计释难”,我们本宗——唯识宗的主张在哪里、到底宗旨是什么,中间有一些怎样的问难,把它破掉;这个大科里边的“正辨本宗”就是从这里开始,“安立大乘三界唯识”,而“破计释难”,有七个难,从“即于此义,有设难言”开始。

  

  第二个大科“(甲二)结己所造,叹深推佛”,就是论文最后很简单的那两句话:“我已随自能,略成唯识义,此中一切种,难思佛所行。”我自己造的,世亲菩萨很谦虚,我尽自己力量造得很不够,真正佛的甚深的东西,我还想不到,只有佛才知道。

  

  这两个大科,一个是说自己的本宗、解释外难;一个是赞叹佛,甚深难思,只有佛才能知道一切。

  

  第一大科“正辨本宗”就从这里开始,开门见山,“安立大乘三界唯识”,我们唯识宗是大乘的宗派,“三界唯识”,我们大乘的宗就是这么安立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只有识,没有其它的外境;一切都是识变的,没有离识以外的客观的东西;除了识或者跟识有关的心所法(虽然不是心王,但跟识是联系的、相应的、分不开的)之外,其它是没有的,三界唯识。

  

  (24A)有人就说,“我有“识”,那么他的“识”不是属于“识”以外了吗?”想要成立有识以外的东西。但是那还是识,三界唯识不是说只有一个识,识是很多的。离开识之外,还有什么?没有了,只有识;你说有真如,真如是识的性,也没有离开识,所以说“三界唯识”,这是我们大乘唯识宗的宗旨。

  

  “三界唯识”是怎么来的?这个有依据:“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因为佛的经里边说三界唯心,是根据佛说的,不是我们自己杜撰、编造出来的。

  

  在这个里边又产生一些问题,佛说“三界唯心”,而你却说“三界唯识”,这个里边,心跟识怎么划等号?他解释说:“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心、意、识、了,这几个名字上有差别,而体是一。这个以前都讲过了。先解决唯心与唯识的问题,心、意、识这三个东西,以及了别(了别是识的作用),名字有差别,体是一样的,所以说唯识也好、说唯心也好,都是一样的;我们说的唯识就是经上说的唯心,两者没有其它差别,是能够成立的。

  

  他还有问题:你说三界唯心,这个心所法不是心,它在不在唯识里头?回答说:“此中说心,意兼心所。”我们说的“心”,心所法也包含在里头。虽然说的是“三界唯心”,但是“三界唯心及心所法”都在里边了,因为这两个(心、心所法)是相应、不可拆开的东西。我们说“唯识”的“唯”,“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心所法是跟心相应的法,所以并没有排除它,而要排除的是什么?外境。离开识以外,你们认为有客观的实在的境,这是没有的。我们遮就遮这个。“三界唯识”就是遮离识以外还有实在的境,这是我们要排除的;心所法跟心相应,并不排除,所以说唯心已经包涵心所法。

  

  那么,你说的唯识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如果还不明白这个唯识的意思,举一个喻,就可以让你很清楚地知道。

  

  什么叫唯识?“内识生时,似外境现”,这个内识不在外(“内”是对“外”而言,因为要排斥外,所以说这个识是内识,不是外识),内识生的时候,有见相二分,这个相分现出来,我们就执着它是外边,好象是在外边一样。实际上是在内识里边,但是我们的遍计所执,执它在外边去了,那就错了。“似外境现”,这个本来是内识的相分,像外境那样显现出来。

  

  打个比喻,“如有眩翳,见髪蝇等”,假使眼睛有毛病,眼花,他就看到空中有头发有苍蝇,这个头发苍蝇并不在外,就在眼睛里边,是眼睛有毛病看出来的东西,并不是外边空中有那些东西;我们现在识里边现的相分——山河大地,好象是外边有那些东西,实际上是在识里边的,所以说“似外境现”。“似外”,不是真的“外”,好象是在外边,实际是在内识里边,但是搞错了,认为是在外边,这个叫“似外”。

  

  到此为止,就把唯识道理安立完了;大乘唯识宗的主张,就讲到这里为止。这是第一大科“(甲一)正辨本宗,破计释难”下二个分科的第一科“(乙一)初立论宗,大乘三界唯识无境”,讲好了,下边第二科“(乙二)释外所征,广破异执”就是问难了,一共有七个问难,我们先看科判。

  

  第一个难,“(丙一)破小乘外道四事难识境无”,破斥小乘、外道以四个事情来难唯识无境的道理,“却征实境执”,然后反过来,返破他们,你们实执的外境是没有的,破极微、多…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十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