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麼說,所以這麼說,中間有沒有漏洞?不管那麼多!因明也不用。所以我們漢地,如果你學過因明的,去看看以前的有些邏輯,有時候疏漏的地方很多,漏洞是有的。支那堪布跟蓮花戒辯論爲什麼要輸掉?他學問很大,辯才也無礙,但是辯了叁年,畢竟輸掉了,就是因明裏邊出的問題;當然了,這個道理的對錯是決定性的,但是因明方式也很重要。
在開始印度佛教興盛的時候,佛教徒到處跟外道辯論,外道輸掉了,本來要殺頭的,那麼不殺他們的頭,就剃他的頭發,改信佛教,把他們的廟改爲佛教的廟。後來,佛教還是佛教,也沒有錯謬,只是佛教衰了,印度外道興了,就把佛教徒辯輸,把佛教的廟改做外道的廟去了。這就是用因明的方式不如以前了,佛教徒的學問,乃至修證,也不如以前的了,所以輸掉了。
所以說,弘法在人,《俱舍》裏邊經常強調的,“道藉人弘”,法靠人來弘揚,人有法就有,人在法在;人沒有,法也就沒有了。所以說培養人才是重大事情。法盡管是無比殊勝,沒有人來弘揚,也是沒有辦法的。這個地方,這個因明也可以顯示出這個道理來。
[文獻資料]《俱舍論頌疏》(唐圓晖述)卷二九:“論雲:前來分別種種法門,皆爲弘持世尊教法,何謂正法(一問)?當住幾時(二問)?頌曰: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爲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釋曰:上兩句答初問,下兩句答第二問。正法有二,一教、二證,教謂契經,調伏對法;證謂叁乘菩提分法。有能受持及正說者,教法住世;有能依教正修行者,佛正證法,便住世間。道藉人弘,法依人住,人在法在,人亡法亡。”
“又應量言:小水蟲等依無隔水,應不難見”,假使你說是一的話,小水蟲等依在中間沒隔開、不可分的一塊的水裏邊,“應不難見”,它們不是不好見到了,應當看得到。“執水一故”,因爲你執水是一個。“如無隔水”,無隔水是看得到的,小水蟲既是在無隔水裏邊,把這個水都占滿了,那麼跟無隔水一樣,該看得到了。
“此中如前所說比量,論文既隱,唯強思惟施設安立,于宗因喻,皆遮過失”前面立的量,論中的文是隱一點,你自己把宗因喻擺進去就行了,就沒有過失,“恐文繁廣,不能具明,善因明者,自當詳悉”,這個文說多了,那太繁了,就不要全部說完,懂因明的人自己會知道。“然或不須作其比量”,或者幹脆因明的量不要作,“准論但以道理征之”,你根據論、根據道理來問他也可以,“亦不違理”,也無違理之處。用因明更好,不用因明,理上去問他,也不會錯。
到此爲止,我們把《唯識二十論》裏邊“釋外所征、廣破外執,于二十頌中大文有七”,外邊的七個難中,講了第一個難,這是最廣的一個外難,“有十四頌,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卻征實境執”。到這裏是一個段落,要考試了。先是辯論,再是筆試,再是演講,還是老規矩。這一考就得考幾天,現在這段時間就是複習了。
大家書都帶來沒有?《二十唯識論》,世親菩薩的原著。這個是綱領,我們把它粗略地複習一下。因爲我們講的這部論,是窺基法師的注解(述記),把它開得很廣。有的時候,越注越細、越注越細,好象我們進入大城市一樣,一個小的地方裏邊,彎來彎去地走,走得迷了路,甚至大路在哪裏都不知道了。那個什麼劉姥姥遊大觀園一樣的,走在裏邊,方向迷失了,就走不出去;不要說大觀園,聽說以前哪裏的一個飛機場,有兩個人進去之後,出來就找不到路了,因爲到處都差不多,跑來跑去,這裏不對,那裏不對,他又是說話又聽不懂,要問也沒辦法問,只好自己兜圈子,走了半天,還是走不出來,那就是迷路了。我們學論,學得太細了,到底主要講什麼,可能會忘掉,那麼現在提提綱,大家看《唯識二十論》的原文,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沒有窺基法師注解的那個文。
唯識二十論
(卷一)
世親菩薩造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 诏譯
安立大乘叁界唯識,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此中說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甲一正辨本宗,破計釋難 分二
乙一初立論宗,大乘叁界唯識無境 分四
丙一初立論宗,諸法唯識………………………安立大乘叁界唯識。
丙二顯由經說,以經爲證………………………以契經說叁界唯心。
丙叁釋外伏難,簡擇唯言………………………心意識了,名之差別,
此中說心,意兼心所,
唯遮外境,不遣相應。
丙四顯唯識義,舉喻以成………………………內識生時,似外境現。
如有眩翳,見發蠅等。
此中都無少分實義。
乙二釋外所征,廣破異執 分七 ………………即于此義,有設難言。
甲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
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
這個我們有科判,大家可以把科判擺在旁邊看。總的這部論,大科只有兩個。
第一個是“(甲一)正辨本宗,破計釋難”,我們本宗——唯識宗的主張在哪裏、到底宗旨是什麼,中間有一些怎樣的問難,把它破掉;這個大科裏邊的“正辨本宗”就是從這裏開始,“安立大乘叁界唯識”,而“破計釋難”,有七個難,從“即于此義,有設難言”開始。
第二個大科“(甲二)結己所造,歎深推佛”,就是論文最後很簡單的那兩句話:“我已隨自能,略成唯識義,此中一切種,難思佛所行。”我自己造的,世親菩薩很謙虛,我盡自己力量造得很不夠,真正佛的甚深的東西,我還想不到,只有佛才知道。
這兩個大科,一個是說自己的本宗、解釋外難;一個是贊歎佛,甚深難思,只有佛才能知道一切。
第一大科“正辨本宗”就從這裏開始,開門見山,“安立大乘叁界唯識”,我們唯識宗是大乘的宗派,“叁界唯識”,我們大乘的宗就是這麼安立的。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只有識,沒有其它的外境;一切都是識變的,沒有離識以外的客觀的東西;除了識或者跟識有關的心所法(雖然不是心王,但跟識是聯系的、相應的、分不開的)之外,其它是沒有的,叁界唯識。
(24A)有人就說,“我有“識”,那麼他的“識”不是屬于“識”以外了嗎?”想要成立有識以外的東西。但是那還是識,叁界唯識不是說只有一個識,識是很多的。離開識之外,還有什麼?沒有了,只有識;你說有真如,真如是識的性,也沒有離開識,所以說“叁界唯識”,這是我們大乘唯識宗的宗旨。
“叁界唯識”是怎麼來的?這個有依據:“以契經說,叁界唯心。”因爲佛的經裏邊說叁界唯心,是根據佛說的,不是我們自己杜撰、編造出來的。
在這個裏邊又産生一些問題,佛說“叁界唯心”,而你卻說“叁界唯識”,這個裏邊,心跟識怎麼劃等號?他解釋說:“心意識了,名之差別。”心、意、識、了,這幾個名字上有差別,而體是一。這個以前都講過了。先解決唯心與唯識的問題,心、意、識這叁個東西,以及了別(了別是識的作用),名字有差別,體是一樣的,所以說唯識也好、說唯心也好,都是一樣的;我們說的唯識就是經上說的唯心,兩者沒有其它差別,是能夠成立的。
他還有問題:你說叁界唯心,這個心所法不是心,它在不在唯識裏頭?回答說:“此中說心,意兼心所。”我們說的“心”,心所法也包含在裏頭。雖然說的是“叁界唯心”,但是“叁界唯心及心所法”都在裏邊了,因爲這兩個(心、心所法)是相應、不可拆開的東西。我們說“唯識”的“唯”,“唯遮外境,不遣相應”,心所法是跟心相應的法,所以並沒有排除它,而要排除的是什麼?外境。離開識以外,你們認爲有客觀的實在的境,這是沒有的。我們遮就遮這個。“叁界唯識”就是遮離識以外還有實在的境,這是我們要排除的;心所法跟心相應,並不排除,所以說唯心已經包涵心所法。
那麼,你說的唯識的道理,到底是什麼?“內識生時,似外境現,如有眩翳,見發蠅等,此中都無少分實義。”如果還不明白這個唯識的意思,舉一個喻,就可以讓你很清楚地知道。
什麼叫唯識?“內識生時,似外境現”,這個內識不在外(“內”是對“外”而言,因爲要排斥外,所以說這個識是內識,不是外識),內識生的時候,有見相二分,這個相分現出來,我們就執著它是外邊,好象是在外邊一樣。實際上是在內識裏邊,但是我們的遍計所執,執它在外邊去了,那就錯了。“似外境現”,這個本來是內識的相分,像外境那樣顯現出來。
打個比喻,“如有眩翳,見髪蠅等”,假使眼睛有毛病,眼花,他就看到空中有頭發有蒼蠅,這個頭發蒼蠅並不在外,就在眼睛裏邊,是眼睛有毛病看出來的東西,並不是外邊空中有那些東西;我們現在識裏邊現的相分——山河大地,好象是外邊有那些東西,實際上是在識裏邊的,所以說“似外境現”。“似外”,不是真的“外”,好象是在外邊,實際是在內識裏邊,但是搞錯了,認爲是在外邊,這個叫“似外”。
到此爲止,就把唯識道理安立完了;大乘唯識宗的主張,就講到這裏爲止。這是第一大科“(甲一)正辨本宗,破計釋難”下二個分科的第一科“(乙一)初立論宗,大乘叁界唯識無境”,講好了,下邊第二科“(乙二)釋外所征,廣破異執”就是問難了,一共有七個問難,我們先看科判。
第一個難,“(丙一)破小乘外道四事難識境無”,破斥小乘、外道以四個事情來難唯識無境的道理,“卻征實境執”,然後反過來,返破他們,你們實執的外境是沒有的,破極微、多…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十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