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P5

  ..续本文上一页,“名“剎那论””,这样的观点称为“刹那论”。有这种看法的人就叫“刹那论者”。

  

  ““有此觉时”,释颂第二句”,“有此觉时”解释颂第二句“已起现觉时”,起现觉——“看到某个东西了”,有这个觉的时候。这时候,不但是能缘的心王心所早已灭掉,就是你所说的现量的境(所看到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外境)也没有了,哪还有什么现量?

  

  “色等现境亦皆已灭”,心王心所刹那生灭,那是前面的,跟正量部一样,已经说过,就不再说;这里是刹那论者,他们也承认,色法也是刹那生灭,那么论主就破他们,说不但是心心所已经灭掉,你所缘色等外境,就在你说话的这个时候,也已经灭掉。

  

  “色等现境亦皆已灭”这句话是解释第三句颂里的“及境已无”四字。

  

  “眼等六识,不俱时起,起此觉时,要在意识”,在说“我看到这个东西”时,已经是意识在分别了,“但非现觉能缘已无,所缘现境亦皆已灭”,不但是能缘的心已经没有,所缘的境也刹那生灭,也没有了。

  

  “即此现觉所有诠智,现在缘时,不及现境,此已灭故”,就在现觉——你说我亲眼看到这个东西,等等,说这话的时候,是第六意识,在前五识之后说的。“不及现境”,前五识不带名言,它们正现量的时候,不带名言,你不能说;“此已灭故”,等到你说之后,前五识的心已灭掉,境也已灭掉,哪还什么现量?你说的那个话是第六意识说的话,不是前五识现量的话,“故证不成”,所以,你以现量来证明你所看到的色等外境实在有,这个证明不能成立。

  

  “应立量言:起此觉时必非现量”,起“我看到这个东西了”这个觉的时候,这个觉(心)决定不是现量,“是散心位”,决定是散心位。就是前面说的,散心的计度分别。计度分别决定是散心的,入定的心没有计度分别。为什么说它不是现量?“境已无故”,你当时看到的境界,在你说话的时候,早就没有了,怎么还是现量?现量是现实的境现前看到,现在境都没有了,你怎么说是现量?“如散心位缘过去世百千劫事”,散心的时候是缘早已过去的事情,你现在缘的也是过去的事情,也不是现量。

  

  “大众部等,剎那既同,六识俱时,虽小不同,颇(疑破)亦同此”,大众部也跟有部一样,都是主张刹那生灭,但大众部认为六识可以同时生起,这一点跟有部不一样,但是破,也同时可以破。

  

  论:如何此时许有现量。

  述曰:此双结难,释第四句颂。正量部等,起此觉时,能见已无,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证外境有?萨婆多等,起此觉时,其境亦无,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证外境有?故说现觉证有外境,为证不成。

  既尔,大乘许六识并,起此觉时,能见所见二俱现有此现量觉,其义如何?五识俱意,若同五缘,是现量摄,不起此觉。若起此觉,必不同缘,假智诠故。五识前时,既由意引,令相续生,不假意识①,意识起亦余二量摄,或五同时,或剎那间,亦无过失②,然缘心内境,有此现觉生。

  校注:①“令相续生,不假意识”,江西校刊本作“令相续生,不假意识”,据大正藏(T43, p. 1000, b14-15)作“[4]今相续生,不假意识”[4]今=令【甲】。

  ②“亦无过失”,江西校刊本作“亦无过去”,据大正藏(T43, p. 1000 ,b16 )作“亦无过[5]失”[5]失=去【甲】。

  

  “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这是总归纳。能缘的心已经没有,所缘境也没有,你怎么说还有现量?现量都没有,怎么能证外境是实在的?这当然是荒谬的。

  

  “此双结难”,用这一句话,把两个难都结了。对正量部说,能缘的心已经灭掉;对萨婆多部说,不但能缘的心已灭掉,所缘的境也已经灭掉,在这个情况之下,怎么还有现量?“释第四句颂”,这句话是解释第四句颂“宁许有现量”。

  

  “正量部等,起此觉时,能见已无,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证外境有?”这是破正量部的难。你们正量部,“起此觉时”,说“我亲眼看到某个颜色”这个话的时候,“能见已无”,能见的心王心所早就没有了,怎么还说现量?“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证外境有”,怎么还能以现量来证明外境实有?所以论文以“如何此时许有现量”做一个总结,破正量部的难。

  

  接着破萨婆多部、大众部。“萨婆多等,起此觉时”,同样地,你们萨婆多部、大众部说“我亲眼看到某个东西”、起这个觉的时候,不但是心王心所早就没有了,“其境亦无”,那个外境也没有了,根本谈不上现量,“如何此时许有现量证外境有?”心也没有,境也没有,你说这话的时候,哪还有现量?怎么证明外境有?

  

  所以论文这句“如何此时许有现量”有双关,即双结正量部和对萨婆多部的难。

  

  “故说现觉证有外境,为证不成”,所以你们以这个现觉(我亲自看到什么、亲自听到什么)来证明外境实在有,这个证明是不能成立的。

  

  “既尔”,既然如此,那么你们大乘是怎么说的?“大乘许六识并,起此觉时,能见所见,二俱现有,此现量觉,其义如何?”

  

  二乘(正量、萨婆多部等)不许“六识并”。五识正在缘境的时候,意识还没有起,它们不能同时生起;等到后一刹那意识生起,知道我看到那个东西了,这时先前真正看到的前五识已经过去,已经灭掉。而大乘则允许六识可以同时生起,“许六识并”。“起此觉时,能见所见”,“能见”的是第六意识,“所见”的是前五识,生起这个觉的时候,如眼识正在看东西时,意识也可以生起,“二俱现有”,二者都在一个时间同时存在,那应当是现量,该是可以证明了,“此现量觉,其义如何”,他们就问:这个意思,你们怎么解释呢?

  

  下面是大乘的解释。

  

  “五识俱意,若同五缘,是现量摄,不起此觉。”意识可以跟五识同时起,但是“五识俱意”,跟五识同时起的意识,重点是在意识上;这个意识与五识“俱”,是跟五识一起的。“若同五缘”,这个意识假使跟前五识一起缘境的话, “是现量摄”,也是现量,不是分别意识;虽是现量,这时它并不说话,现量是不带名言的;“不起此觉”,这时,“我看到东西了”,这个话它不会说,因为这个话已经是名言。“看到”是概念,“东西”也是概念,“颜色(青的、黄的、蓝的等等)”也是概念,在真正的现量观察的时候,这些名言都没有。

  

  我们大乘是承认意识可以跟五识同时俱起,当五识缘境时,意识也在缘,据此你们就说,“起此觉时,能见所见二俱现有”,认为这时它(意识)有“亲眼看到、听到”等等概念,就说这个是现量觉,“此现量觉,其义如何”,这个话该是说得对、可以证明外境实有了。但是不对!这个跟五识同时俱起的意识,是现量境,它不说话、不带名言;这时候它“不起此觉”,不会说“我看到什么颜色了”等等那些话,到说那些话的时候,是后头不与五识俱的意识,那就不是现量了。

  

  “若起此觉,必不同缘”,假使起“我看到东西了”这个的觉的时候,决定不是同五识一起缘境的那个意识,因为那个与五识俱的意识是现量境,不带名言;你带了名言,说“我看到了”,决定是后起的意识,“假智诠故”,因为它是“假智诠”,假借名言来解释它的内涵,不是真实的智能。那就不是现量境,不是与五识同缘境的时候了,而是后起的意识。意思还是跟双结破你们的难一样。

  

  “五识前时,既由意引,今相续生,不假意识;意识起亦余二量摄,或五同时,或剎那间,亦无过失,然缘心内境,有此现觉生。”这一段文是辨大乘中前五识与第六意识之间的关系。

  

  “五识前时,既由意引”,五识要生的时候,先要由意识等无间缘把它引出来,然后“令相续生,不假意识”(这个“今”字,在大正藏是“令”,“令相续生”也好,“今相续生”也好,意思还是差不多)。五识开始、第一次生起要靠意识引出,但是随后、或者是使它继续生下去的,就不一定靠意识了,它自己就可以相似相续。这是说前五识生起的情况。

  

  “意识起亦余二量摄”,前五识是现量,而意识起,不但可以是现量,也可以是比量,或者是圣教量,或者有时候是非量(搞错了的);“或五同时,或刹那间”,或者是跟五识同时的现量境,或者是刹那之后的比量、非量、圣教量,都可以(这个“二量”,余二量摄,就是说,比量、圣教量也可以,比量、非量也可以,随你们怎么解释都可以;而照论里的意思,说非量好象不太理智,依圣教量比较好一些)。与五识同时缘的意识,决定是现量;而在刹那以后,那就是其它两个量也可以。这个,我们这样解释,“亦无过失”,也没有过失。

  

  这个“亦无过失”,我们的书上是“亦无过去”,考大正藏作“亦无过失”。“去”字是写错了。“或刹那间,亦无过去”,这个“过去”讲不通,“或者刹那间也没有过去”,这个怎么叫没有过去?“刹那”就已经过去了。它是不连着这句“或刹那间”的。

  

  “亦无过失”,就是说,我们大乘虽然“许六识并”,第六意识可以跟前五识同时生起,但是也没有过失,还是如我们先前说的,同样能解释。

  

  “然缘心内境,有此现觉生”,只是由缘心的内境(即相分)而产生这个现量。见分缘相分的时候,或者是意识缘内境这个色法(相分)的时候,有这个现觉生起,到后一刹那的意识说“我看到什么了”等等,这时已经不是现量,是虚妄计度分别的东西了。真正的现量,还是缘相分的时候,那时它不带名言,不作外色想。

  

  这是辨二乘因为意识跟五识不同时,而破斥了他们的主张,是可以的。看到“色境”的时候,是前五识,它们是现量,但是当意识说“我看到了”的时候,前五识已经过去,境也没有了,那根本就谈不上现量了。所以以“现量”来证明实有外境,不能成立,因为这时已经不是现量了。那么大乘里边,“许六识并”,意识可以跟前五识同时生起,那是不是说先前大乘的破斥又反被打破了?你可以是一边五识在缘现量境,一边意识就说“我看到那个境了”,都是同时的,那就可以说是现量了。但是大乘说的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也是现量,它不带名言,不会说“我看到那个境了”等等的话;而等到刹那以后的那个意识,才是带名言,会说“我看到那个境了”等等的话,那就不是现量了。所以,我们前面的解释,依大乘的说法来说,也没有过失,同样讲得通。

  

  这就把以现量境来证明外境实有破掉了。下面是另外一个问题,忆持执。

  

  外人又说,因为有外境,现在才能够想得起,说:“噢,我昨天看到什么东西。”既然你现在想得起昨天看到的东西,那个东西决定是客观有的;如果是没有的,你怎么记得起?这个,论主还要破,下一次课再讲。

  

  今天时间到了。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