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题就没有出。而似色等眼等,这个容易看得出来,“似”,一看就是唯识,并不是真正的色等眼等;相似的色等眼等,那就是识变的。
九、化生有情。化生有情即中有(中阴),有五异名。这个答对的不少。有的人还补充:“化生有情不是实在有的,它是佛说法的时候,对有断见的人说:“还有化生有情,并不是死掉之后就没有了。”并不是说实在有个化生有情。”这样说也是对的。但是我看到有一份卷子,他说有实在的化生有情,这就不可解了。他可能也是写笔误写错的,没有别的什么意思。
问题就在它的异名。这个我们抄过《俱舍》里的一个颂: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意成”,意识所成。意识所成的,那就是化生有情,不是血肉所成的。欲界的有情,一般都是胎生、湿生、卵生,尤其是卵生跟胎生,都是靠精血而成的。化生有情是不靠这些的,它靠意识就可以成就一个有情,所以叫意成。因为它是不能久住的,急于要投生,所以叫“求生”。又叫“食香”,它身体很微细,它不要吃东西的,只要闻到香味就饱了,有点香就够了。它处于生死二有之中,所以叫“中有”。它还有个名字叫“起”。
能够把这五个名字说完整的,不多。有的人还把补特伽罗八个相:“生者等八种事,八种者谓:我、有情、意生、摩纳缚迦、养育者、数取趣、命者、生者。此说世间“我”种种相,合有八种也。”弄了七个八个,或者三个五个,把它们混起来答。有两个是中阴名字,有两个是有情的名词,混起来了。那就是说,还能记得一些,但是界限不明。那还是法相不严格。中有就是中有,有五个异名;有情就是有情,那是八个相。界限要分明,不要混淆。
十、和合、和集。和合是经部的说法,和集是新有部的说法。回答的人,怎么和集、和合,都能够答一些,但是真正说到点子上的人,还是不太多。
和合,经部的意思说,极微很小,眼识看不到,不是五识能缘的境,这个极微是实在有的,它就合起来——不是两个两个合,有人就搞错。两个两个合是外道胜论师的说法,经部是“阿拿色”,七个七个合。中间一个,加四周、上下,七个极微合为一阿拿色,然后一一阿拿色又合,合成大的粗色,这个粗色,五识能缘了,但是假合,没有体。这样讲就跟所缘缘成矛盾了,没有体的法是不能做所缘缘的。经部的说法就有这个毛病。那么新有部就改良,说极微是实在有的,该是可以缘的,但极微太小又不能缘,该怎么办呢?极微互相地资助,它们各有各的能力化一个粗的色的相貌(和集相),这个相跟外边的粗相一样,五识可以缘到它。它合在一处叫和,但是没有合拢来,叫集,跟和合不一样。和合是合在一起成另外一个东西。和集不是合成另一个东西,还是原来的极微,但是这个极微,它的相改变掉了,采取外边的那个粗相,每一个极微都有那个相,五识可以缘它,实际缘的还是那个极微,而极微本来就是实在有体的。这样说好象是把“所缘缘”的要求达到了,但还是有矛盾。极微既然是圆点子,怎么又变成山河大地的相?它极小,怎么又变大了?都有毛病。但是他们的解释就是这样,和合跟和集,有不同的说法。
在记忆方面,还是女众,不少。我们以前在上课的时候,总是感觉到女众的能力弱,就怕她们跟不上,要退,也是退了几个吧!但是现在看,这次考试考下来,还是不错的。有的地方尤其记忆方面,还是记得很多,基本上能跟得上,没有问题;有的成绩还相当好。澳大利亚的那位居士,以前学过的,当然可以,学得很好。总之以前认为是怕赶不上的,结果还跑在很前头,这是努力的结果,值得表扬的。
总的来说,参加考试的一共是二十八人,成绩分三个档次:优、良、差。优等的,相当于九十或者八十五分以上;良就是八十左右,总还在分数线以上,但不是六十,还是相当高的;差就是分数线以下了。我们把大概的档次分好,有哪几位也说一下,当然就不具体地分了,一二三名,这个就不说,你们自己要心里有数:我答的时候,虽然在这个档次上,但到底是在前头?后头?因为我们对答题的要求,一是准确,一是详细,在准确的前提下,再要详细一点。如果不准确,你再怎么详细也没有用;如果准确倒是准确了,只例举几个名相,没有解释,那也不太够。那么这个,自己去衡量。
我们看,优等的,有几人?有吉祥师……。第二良等的(这还是很好的,一般都八十分以上),有……。还有差等的,***,他对沙弥律很用功,而这一方面记到的不多,但是第一道题答得还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本来是免考的,他自己参加考试,也写一大张,总算还是好的;还有杨居士,她也答了一张纸。有这个勇气参加考试,也很好,虽然分数差一点,但是不在乎,慢慢学还会跟上去。这是二十七个人。还有一个人,因为考试的时候,心里东西很多,大量发挥之后,时间不够,问答题也没有答完,时间到,收卷。题没有答完,那分数也不好批。所以在三等之外,还有这么一位。那么他到底几等,要考完了,才可以知道,现在不好分。大概这次考试成绩如此。
总的来说,唯识的概念,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一点建立起来了。唯识知见,当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树立起来的。所谓唯识知见,即自己的世界观已经成了唯识的世界观,碰到什么问题都能以唯识的观点去解释。这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才能养成。从我们现在学的《唯识二十论》的那些论点来看,基本上,大家都能掌握一些。再说,过去曾经很担心,有些人,他的文化或者佛学水平不够,不能攀上这个高的阶梯,那么经过这一次的考试,却是放心了,基本上都能够达到要求。这已经很好,总算我们没有白费精神。这第一次的测验,成绩是可以的,等到讲完之后,还要仔细地再测验一次,那时候测验的范围就要宽一点了,要求会提高一些,难度稍微升高一点。也不是太难,比第一次稍微难一点。因为第一次就怕大家考不下来,有很多考题——辩论的题都没有考,都是在正面的唯识方面的题,多考一点,其它的很少出。
好!考试的事情,就讲到这里,还有一点时间,我们就把上一次课文里的一段没有讲完的接下去。
(二)丙二释外人难现量证境有,返破忆持执 之
丁一初一颂释现量证………………………现觉如梦等,已起现觉时,
见及境已无,宁许有现量。(续)
上一次讲到现量的问题。先是外人提出,说一切量里边,现量最殊胜,现量是最真实的,凡是现量的境界,决定实在有。他先把这个前提肯定下来。然后又说,既然能够知道自己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那决定是有现量;既然有现量,那些亲眼所看到的、亲耳所听到的,色也好、声也好,决定是实在有。现量是不虚的;空洞的、没有境相的对象,现量是不能证到的。他以现量的角度,来证明外色等境实在有。
论主反驳说,这个不能成立。现觉,你说“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并非一定要有外在实境,梦里也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而梦是没有实境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既然梦里也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那么你怎么好说现在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就一定有客观实在的外境?用如梦的比喻来推翻他们的观点,以现量证境有不能成立。
再进一层反驳,等到你说你看到这个东西的时候,能量的、能观的那个心,刹那生灭,已经没有了,怎么还是现量?你说那个话的时候,根本就不是现量了。这是对哪个说的?正量部。因为正量部认为心是刹那生灭的,而外境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比如这个桌子,做好之后,至少有几十年,可以保持它的样子不动,虽然旧一点,总之还是桌子;等到时间久了,散掉成木片片,那就不能叫桌子,“桌子”这个概念就灭掉。期间它有一段时间可以维持。所以就驳他的能见的那个心王心所,它已经灭掉了,不能叫现量,以现量证境有不能成立。
(29B)接着是破萨婆多部。萨婆多部,又叫刹那论者。他们认为,一切法,不管是色法也好、心心所法也好,都是刹那生灭,前后相似相续,前一刹不是后一刹,前一刹那的东西跟后一刹的东西是不同的东西,但是,这两个东西很像,基本上看不出是另外的东西。学过生物学的都会知道,人的细胞不断地在变化,新陈代谢,今天的你跟十年前的你,细胞恐怕都换完了,但是看样子差不多,小孩子长大样子要变,如果已经长成成人,二十几岁、三十几岁,基本上还是差不多。它是相似相续。色法也如此。河里的水,不断地新的进来、旧的出去,它不断地在变化,但是河还是这条河,我们看看好象没有动,实际上它早就变掉了。今天看的,不是明天看的,也不是昨天看到的;上午看的跟下午看的又不一样,前一刹那看的跟后一刹那看的又不一样。所以称他们为刹那论者。
看第三卷三十四页,下边是论主破。
论:剎那论者有此觉时。
述曰:下破萨婆多等。此等执境及心心所,皆念念灭,名剎那论;有此觉时,释颂第二句,牒彼所计。
论:色等现境亦皆已灭。
述曰:此正申难。释第三句颂及境已无。眼等六识,不俱时起,起此觉时,要在意识,但非现觉能缘已无,所缘现境亦皆已灭;即此现觉所有诠智,现在缘时,不及现境,此已灭故,故证不成。应立量言:起此觉时必非现量,是散心位,境已无故,如散心位缘过去世百千劫事。大众部等,剎那既同,六识俱时,虽小不同,颇亦同此。
“刹那论者有此觉时,色等现境亦皆已灭”,这是正破萨婆多部及大众部,“破萨婆多等”,“等”就是指大众部。
“此等执境及心心所,皆念念灭”,“此等”即指萨婆多部及大众部,他们认为,不但心王、心所是念念生灭,色等外境也是念念生灭…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