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二講▪P4

  ..續本文上一頁個題就沒有出。而似色等眼等,這個容易看得出來,“似”,一看就是唯識,並不是真正的色等眼等;相似的色等眼等,那就是識變的。

  

  九、化生有情。化生有情即中有(中陰),有五異名。這個答對的不少。有的人還補充:“化生有情不是實在有的,它是佛說法的時候,對有斷見的人說:“還有化生有情,並不是死掉之後就沒有了。”並不是說實在有個化生有情。”這樣說也是對的。但是我看到有一份卷子,他說有實在的化生有情,這就不可解了。他可能也是寫筆誤寫錯的,沒有別的什麼意思。

  

  問題就在它的異名。這個我們抄過《俱舍》裏的一個頌:意成及求生,食香中有起。“意成”,意識所成。意識所成的,那就是化生有情,不是血肉所成的。欲界的有情,一般都是胎生、濕生、卵生,尤其是卵生跟胎生,都是靠精血而成的。化生有情是不靠這些的,它靠意識就可以成就一個有情,所以叫意成。因爲它是不能久住的,急于要投生,所以叫“求生”。又叫“食香”,它身體很微細,它不要吃東西的,只要聞到香味就飽了,有點香就夠了。它處于生死二有之中,所以叫“中有”。它還有個名字叫“起”。

  

  能夠把這五個名字說完整的,不多。有的人還把補特伽羅八個相:“生者等八種事,八種者謂:我、有情、意生、摩納縛迦、養育者、數取趣、命者、生者。此說世間“我”種種相,合有八種也。”弄了七個八個,或者叁個五個,把它們混起來答。有兩個是中陰名字,有兩個是有情的名詞,混起來了。那就是說,還能記得一些,但是界限不明。那還是法相不嚴格。中有就是中有,有五個異名;有情就是有情,那是八個相。界限要分明,不要混淆。

  

  十、和合、和集。和合是經部的說法,和集是新有部的說法。回答的人,怎麼和集、和合,都能夠答一些,但是真正說到點子上的人,還是不太多。

  

  和合,經部的意思說,極微很小,眼識看不到,不是五識能緣的境,這個極微是實在有的,它就合起來——不是兩個兩個合,有人就搞錯。兩個兩個合是外道勝論師的說法,經部是“阿拿色”,七個七個合。中間一個,加四周、上下,七個極微合爲一阿拿色,然後一一阿拿色又合,合成大的粗色,這個粗色,五識能緣了,但是假合,沒有體。這樣講就跟所緣緣成矛盾了,沒有體的法是不能做所緣緣的。經部的說法就有這個毛病。那麼新有部就改良,說極微是實在有的,該是可以緣的,但極微太小又不能緣,該怎麼辦呢?極微互相地資助,它們各有各的能力化一個粗的色的相貌(和集相),這個相跟外邊的粗相一樣,五識可以緣到它。它合在一處叫和,但是沒有合攏來,叫集,跟和合不一樣。和合是合在一起成另外一個東西。和集不是合成另一個東西,還是原來的極微,但是這個極微,它的相改變掉了,采取外邊的那個粗相,每一個極微都有那個相,五識可以緣它,實際緣的還是那個極微,而極微本來就是實在有體的。這樣說好象是把“所緣緣”的要求達到了,但還是有矛盾。極微既然是圓點子,怎麼又變成山河大地的相?它極小,怎麼又變大了?都有毛病。但是他們的解釋就是這樣,和合跟和集,有不同的說法。

  

  在記憶方面,還是女衆,不少。我們以前在上課的時候,總是感覺到女衆的能力弱,就怕她們跟不上,要退,也是退了幾個吧!但是現在看,這次考試考下來,還是不錯的。有的地方尤其記憶方面,還是記得很多,基本上能跟得上,沒有問題;有的成績還相當好。澳大利亞的那位居士,以前學過的,當然可以,學得很好。總之以前認爲是怕趕不上的,結果還跑在很前頭,這是努力的結果,值得表揚的。

  

  總的來說,參加考試的一共是二十八人,成績分叁個檔次:優、良、差。優等的,相當于九十或者八十五分以上;良就是八十左右,總還在分數線以上,但不是六十,還是相當高的;差就是分數線以下了。我們把大概的檔次分好,有哪幾位也說一下,當然就不具體地分了,一二叁名,這個就不說,你們自己要心裏有數:我答的時候,雖然在這個檔次上,但到底是在前頭?後頭?因爲我們對答題的要求,一是准確,一是詳細,在准確的前提下,再要詳細一點。如果不准確,你再怎麼詳細也沒有用;如果准確倒是准確了,只例舉幾個名相,沒有解釋,那也不太夠。那麼這個,自己去衡量。

  

  我們看,優等的,有幾人?有吉祥師……。第二良等的(這還是很好的,一般都八十分以上),有……。還有差等的,***,他對沙彌律很用功,而這一方面記到的不多,但是第一道題答得還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本來是免考的,他自己參加考試,也寫一大張,總算還是好的;還有楊居士,她也答了一張紙。有這個勇氣參加考試,也很好,雖然分數差一點,但是不在乎,慢慢學還會跟上去。這是二十七個人。還有一個人,因爲考試的時候,心裏東西很多,大量發揮之後,時間不夠,問答題也沒有答完,時間到,收卷。題沒有答完,那分數也不好批。所以在叁等之外,還有這麼一位。那麼他到底幾等,要考完了,才可以知道,現在不好分。大概這次考試成績如此。

  

  總的來說,唯識的概念,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點建立起來了。唯識知見,當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樹立起來的。所謂唯識知見,即自己的世界觀已經成了唯識的世界觀,碰到什麼問題都能以唯識的觀點去解釋。這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才能養成。從我們現在學的《唯識二十論》的那些論點來看,基本上,大家都能掌握一些。再說,過去曾經很擔心,有些人,他的文化或者佛學水平不夠,不能攀上這個高的階梯,那麼經過這一次的考試,卻是放心了,基本上都能夠達到要求。這已經很好,總算我們沒有白費精神。這第一次的測驗,成績是可以的,等到講完之後,還要仔細地再測驗一次,那時候測驗的範圍就要寬一點了,要求會提高一些,難度稍微升高一點。也不是太難,比第一次稍微難一點。因爲第一次就怕大家考不下來,有很多考題——辯論的題都沒有考,都是在正面的唯識方面的題,多考一點,其它的很少出。

  

  好!考試的事情,就講到這裏,還有一點時間,我們就把上一次課文裏的一段沒有講完的接下去。

  

  (二)丙二釋外人難現量證境有,返破憶持執 之

  丁一初一頌釋現量證………………………現覺如夢等,已起現覺時,

  見及境已無,甯許有現量。(續)

  

  上一次講到現量的問題。先是外人提出,說一切量裏邊,現量最殊勝,現量是最真實的,凡是現量的境界,決定實在有。他先把這個前提肯定下來。然後又說,既然能夠知道自己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那決定是有現量;既然有現量,那些親眼所看到的、親耳所聽到的,色也好、聲也好,決定是實在有。現量是不虛的;空洞的、沒有境相的對象,現量是不能證到的。他以現量的角度,來證明外色等境實在有。

  

  論主反駁說,這個不能成立。現覺,你說“我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並非一定要有外在實境,夢裏也能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而夢是沒有實境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既然夢裏也可以看到什麼、聽到什麼,那麼你怎麼好說現在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就一定有客觀實在的外境?用如夢的比喻來推翻他們的觀點,以現量證境有不能成立。

  

  再進一層反駁,等到你說你看到這個東西的時候,能量的、能觀的那個心,刹那生滅,已經沒有了,怎麼還是現量?你說那個話的時候,根本就不是現量了。這是對哪個說的?正量部。因爲正量部認爲心是刹那生滅的,而外境可以維持一段時間。比如這個桌子,做好之後,至少有幾十年,可以保持它的樣子不動,雖然舊一點,總之還是桌子;等到時間久了,散掉成木片片,那就不能叫桌子,“桌子”這個概念就滅掉。期間它有一段時間可以維持。所以就駁他的能見的那個心王心所,它已經滅掉了,不能叫現量,以現量證境有不能成立。

  

  (29B)接著是破薩婆多部。薩婆多部,又叫刹那論者。他們認爲,一切法,不管是色法也好、心心所法也好,都是刹那生滅,前後相似相續,前一刹不是後一刹,前一刹那的東西跟後一刹的東西是不同的東西,但是,這兩個東西很像,基本上看不出是另外的東西。學過生物學的都會知道,人的細胞不斷地在變化,新陳代謝,今天的你跟十年前的你,細胞恐怕都換完了,但是看樣子差不多,小孩子長大樣子要變,如果已經長成成人,二十幾歲、叁十幾歲,基本上還是差不多。它是相似相續。色法也如此。河裏的水,不斷地新的進來、舊的出去,它不斷地在變化,但是河還是這條河,我們看看好象沒有動,實際上它早就變掉了。今天看的,不是明天看的,也不是昨天看到的;上午看的跟下午看的又不一樣,前一刹那看的跟後一刹那看的又不一樣。所以稱他們爲刹那論者。

  

  看第叁卷叁十四頁,下邊是論主破。

  

  論:剎那論者有此覺時。

  述曰:下破薩婆多等。此等執境及心心所,皆念念滅,名剎那論;有此覺時,釋頌第二句,牒彼所計。

  論:色等現境亦皆已滅。

  述曰:此正申難。釋第叁句頌及境已無。眼等六識,不俱時起,起此覺時,要在意識,但非現覺能緣已無,所緣現境亦皆已滅;即此現覺所有诠智,現在緣時,不及現境,此已滅故,故證不成。應立量言:起此覺時必非現量,是散心位,境已無故,如散心位緣過去世百千劫事。大衆部等,剎那既同,六識俱時,雖小不同,頗亦同此。

  

  “刹那論者有此覺時,色等現境亦皆已滅”,這是正破薩婆多部及大衆部,“破薩婆多等”,“等”就是指大衆部。

  

  “此等執境及心心所,皆念念滅”,“此等”即指薩婆多部及大衆部,他們認爲,不但心王、心所是念念生滅,色等外境也是念念生滅…

《唯識二十論述記講記 第廿二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