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P3

  ..续本文上一页,圆成实、依他起却不是无,这个才真正是我们说的“法无我”。如果一概而论地把法全部扫掉,把“唯识”这个法也扫掉,那还依靠什么、怎么进入法无我呢?把自己都推翻了,还有什么法无我?

  

  (29A)能够这样回答的,是完整的;发挥一下,也不算错,但是不太完整。总是要把一道题答得越圆满越好,应该把这些内涵都加进去。

  

  下边是解释名相。

  

  一、三界唯识。“界”是什么?“三界”是什么?“唯识”又是什么?这个讲得最清楚的,也是女众。界,是种族义,“能持自相故名为界,或复界者是种族义”;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段食睡淫所引贪,叫欲界。色界,变碍为义;无色界,没有色法。唯识,唯,独但义;识,了别义;唯识无境,等等。这些讲得很多,而能把这些名相全部每个字都解释清楚的,不多。

  

  二、有相唯识、无相唯识。这个名相,答得对的人,恐怕是不多,依稀恍惚地抓一点点味道,那倒是很多;还有讲错的,把有相讲成无相,无相讲成有相,里边混淆的事情,就是界限不清。所以,这类问题,先要把界限划清楚,然后真正的内涵才能明确。这是在讲义(唯识学简介)上的,但书里也用到,有相关的地方,引用很多。所以这个知道之后,对我们学唯识有帮助。

  

  先说无相唯识。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难陀、安慧。

  

  难陀认为,见分为识的自体,因有分别作用,属于依他起性;相分是转变出来的,是不实在的虚像,属虚假的遍计所执性;只有在见分转变成净的性质、认识到这相分是不实在的以后,那时所显的才是圆成实。所以,只有见分,没有相分。既然相分是无体的,见分也无其行相;相分是虚假的,见分当然没有它的行相,因此就称“无相唯识”。

  

  到安慧的时候,他分别成三分,加一个自证分,认为自证分是识的自体,而见相二分都是不实在的,都是遍计执,只有自证一分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既然见分相分都是遍计执,相分的相当然没有了,见分的行相也就没有了。由于他这种说法,主张相分不实甚至连见分也是不实在的,亦无行相,所以还是“无相唯识”。

  

  这是两个代表。两者之间,说法是不一样的。难陀说见分是识的自体,见分是有的;因为相分没有,相分的相就不能引到见分上去。虚妄的东西,当然行相也是虚妄的,就没有相。安慧则直截了当,说见相二分都是虚妄的,无所谓相,行相也没有,相分也没有,而依他起的只有自证分。这两种说法都是无相唯识,但是不一样。

  

  再说有相唯识。主要是陈那以后的,其特点是:“相分引起见分,见分所得的行相与相分一模一样,因此这个相分(所缘)也就是内境。这样,第一、相分是有实体的实在的;第二、见分也有其行相。”就是说,相分的相是有的,有它实在的体,引起见分(这个所缘缘,有实体才能引起能缘,还要能缘识带彼相起),见分所得的行相跟相分是一样的,也是有实体。相分是依他起,实在有;见分也是依他起,也有它的行相。这个,就是“有相唯识”。

  

  能够把这些说得比较清楚的,有几个?华律师……,这几位,虽详略不一,但没有混淆;其它的人,都有点混淆,没有全部说透。当然,可能还有说得对的,我没记下来。

  

  三、正体智,如量智。这两个智,大家基本上都答对了。“正体智:即如理智,如佛菩萨真谛之理之实智也,或名根本智;后得智:如佛菩萨俗谛之事量之智也,亦名如量智。”正体智是根本智,如量智是后得智;一个是缘真谛(理),一个是缘俗谛(事)。

  

  四、五种性。这个回答的就有点问题。“有情根性总有五种,谓三定性,一不定性,一总无性”,声闻、缘觉、菩萨,这个没啥问题;还有不定性,再就是无性(一阐提)。这个不定性,有人说是“凡夫”,有人说是“人”,这好象经上没见过,而且有点毛病。凡夫不定性,如果声闻不定性的话,他证初果之后,还可以回小向大,可以升入菩萨乘,不一定是凡夫。《法华经》里边很多的声闻,将来都回小向大,佛给他们授记,哪里是凡夫?也是不定性。能回小向大的,都是不定性。定性就是不能回转,已经证声闻,就死在那里,不出来了。所以,把不定性说是凡夫,这是没有依据的;说是人,更没有依据。不定性一定是人吗?人里边,定性的也有啊,你说是“人”,那就混淆了;不定性是天就没有吗?天就不能是不定性的?说天人决定是定性的,乃至做个畜生也一定是定性的,这些话更没有依据。所以说,法相名词不要乱安。不定性就是不定,其性未定,可以转变,就叫不定性,并非就拘束在人天、凡夫身上。

  

  ﹝学习资料:五性﹞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证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证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五、三时教。标准的答案就在我们的书上。

  

  第一卷第二页后面:“如来说教,总有三时。”第一时教,在鹿野苑,“说阿笈摩,有四谛教,破我有执”,破补特伽罗我执。第二时教,在灵鹫山,“说大般若,空二取教,破法有执”,这个时候,“虽空有教,能离断常”,虽然把第一时教能取所取、人我法我(有教仅破“我”,而“法”还有)都空掉了,能离断、常二边,“然未尽理,会于中道”。最后,第三时,“于七处八会”,就是讲《华严经》的时候,在七个地方、开八次法会,“方说三界唯心,双离空有,契中道教”,既离空又离有,契合中道,“即是《华严》、《解深密》等。”这时候是“双离空有”,先是离有:“空心外二取”,把执心外有根境、二取(能取所取、我执法执)都空掉,“破初有执”,把第一时教执有的那个执(法执)破掉;再是离空:“有内识一心”,内识还是有的,所执的外境是空掉了,但内识并不空,“遣后空见”,因为后边(第二时教)讲空,把什么都空完,那是走到一个极端去了。“故今此论,正处中道”,这样既离有又离空,正处中道,所以“是第三时胜义教也”,最殊胜。

  

  当然这是唯识宗的说法。我们既然在学唯识,就要根据唯识的话来说,等到学中观的时候,再来辩好了,现在不是辩的时候。如果在说唯识的时候,你拿中观来辩,讲中观的时候,又拿唯识来校,结果一个也学不好。学什么就说什么。唯识学好之后,中观一破就破;如果唯识没有学好,你纠夹不清的,真正中观破的时候,你又搞不清楚。所以说,学法也要有次第,不要超越。在这个时候,学唯识,不要把中观掺进去,到那个时候,有你掺的时候。

  

  六、转依。这个里边,各人就是各显神通了。在书上是这么一个:转依,转舍、转得。本来是依这个的,现在转过来,把原来的舍掉,得到后头的。转舍,以前依的把它舍掉;转得,得到后头所要的东西。这里,正规的是“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把依他起上的遍计所执性舍掉,然后得到什么?得到依他起上的圆成实。这是最标准的答案。

  

  还有回答:“由转烦恼,得大涅槃,转所知障,证无上觉”,也是一个转舍、一个转得,转舍烦恼得大涅槃,转舍所知障得无上觉。这个也可以。

  还有自己发明的,“转识成智”,这个也可以,也是对的。

  还有的人答“转染依净”,那跟前面差不多,染的依他起,染污的就是遍计执,净的依他起就是圆成实,但是他的说法,是转染依净,这也是可以的。还有转有漏成无漏的,也可以说。还有转生死为涅槃的,也能说。

  

  这些都答在要点上,都可以说。但是最标准的,还是“转舍依他起上遍计所执,及转得依他起中圆成实性”,这是法相宗的根本解释,后边其它的都包在里头。这是总的,以三性来解释。

  

  七、相应。二乘(《俱舍》)有五义: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五义具足,名为相应。大乘唯识四义:“何名相应?《成唯识论》第三卷说,谓心心所行相虽异,而时、依同,所缘、事等,故名相应。即具四义,除同行相,乃名相应。”同一时、同一依(同依一个根)、同缘一境、同一事(同是一个体)。答对的人也不少,这个比较容易。

  

  八、似色等眼等。这个“色等眼等”没有问题,就是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问题在什么叫“似”。相似的“似”,那就是唯识的意思了。一切法唯有内识,这个内识可以变成好象是外色(色声香味触五处)、好象是内根(眼耳鼻舌身五根),变这些相、显出来。因为是变的相,相似、好象有外境,实际上不是外境,是相分,所以说“似色等眼等”。这是以唯识的观点来看,意思就是没有离识以外实在的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似色等眼等”,要求你们把唯识的意思标出来就行了;如果没有标出来,那就是讲到一边去了。

  

  还有一个没有考的:有色等处。什么叫有色等处?色是变碍为义,这大家知道。有变碍的那些处,那是什么?就是色处。眼耳鼻舌身根也好,色声香味触外境也好,都是变碍的;色法的事情都是有变碍的,要变化、有对碍。这就是有色等处。这个本来想考,恐怕大家看书的时候,不太注意,就考不出来,所以这…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二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