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九讲▪P6

  ..续本文上一页深),没有底的,又广又深,就是说它的深与广,唯识道理是非常之渊博的。下面解释这句话,很多法相。

  

  理者道理,趣者趣况,所趣处也。无边者,无际也。决择者,以觉慧决了简择也,决简染疑,择简邪见;邪见决而不择,疑择而不决,今显智能所征量法,异邪见疑所行境界,故言决择。品类者,同此等流也;差别者,体有异也。宽广故难度,无底故甚深。此中意说,唯识理趣,若决择品类,有无边差别,弘广难度,无底甚深,叹有无边深广理趣。

  校注:「所征量法」,大正藏(T43, p. 1009, a14) 作「所证量法」,江西刻本(卷四.第三十三页前面第八行)作「所征量法」。

  

  “理者道理,趣者趣况”,唯识的理趣,理是道理,趣是趣况,趣况就是趣向,即“所趣处也”。唯识的道理及它所趣处的,都是无边,“无边者,无际也”,无边就是没有边际,宽广没有边际。

  

  决择是什么?“以觉慧决了简择也”,以智能去决定它、选择它,“决简染疑,择简邪见”,决是简别那些染污的、有怀疑的,择是简别那些邪见。这是解释名相,都有道理的,都有一定的法相的界限;我们经常说决择、了解等等,决什么?择什么?决是简别染污跟疑,择是去除邪见。

  

  “邪见决而不择”,邪见也有决的功能,也可以去疑,但是它“不择”,那就是坏的东西,它不能够去除。有些坏人,他做坏事的时候也是决断心很大,但是他没有择的功能,就是邪正分不清楚;“疑择而不决”,这个疑,怀疑,它择的功能是有,对邪的他也知道是邪的,但是不能决断,采取一个决断的、果敢的决定,他是没有的。决而不择或择而不决,都不行;既要决、又要择,这才行。

  

  “今显智能所征量法,异邪见疑所行境界,故言决择”,现在我们要讲智能所征的量法,就是智能对它所量的那些法,与邪见、疑的所行境界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决择。邪见是决而不择,疑是择而不决,智能则跟它们相反,既择又决。就是说,智能既不同于邪见,又不同于疑,有决择的正见。

  

  这个是智能决择的意思,讲好了,然后是“品类差别”。什么叫品类?“同此等流也”,同类的,同此等流,一类的东西叫品类。“差别者,体有异也”,虽然是一类的,但是各式各样的不同。以人类来说,人类里边就有差别,有聪明的、有笨的,有高的、有矮的,有病的、有强壮的,还有黑种的、白种的、黄种的,有长得好的、有长得丑的,等等,这是人的业报所感,也是他的妄情所执。黑人,看了都可怕,晚上看到黑人,两个眼睛白白的,脸漆黑有光的,看到都害怕,但是黑人里边却感到很漂亮,脸上有光彩、黑白分明,很好看。这也是说人的标准之不同。这品类差别,就是说在同样的等流里边还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再说“难度甚深”,“宽广故难度”,因为这个就跟大海一样,非常宽、非常广,难度,就不好渡了,“无底故甚深”,这个没有底的,深得不得了,甚深,没有底的。这些都是解释名相。

  

  “此中意说,唯识理趣,若决择品类,有无边差别,弘广难度,无底甚深,叹有无边深广理趣。”他这个意思是说什么呢?唯识的道理,它的意趣,假使你有智能来决择它的品类,那里边就有无边的差别,这个广度极大,很难度过,因为太多了,你没有办法把它全部掌握。《瑜珈师地论》一百卷,大家都感到很难把它掌握。我们现在学的法,最初的是六十四法,好象是《成实论》,《俱舍》里讲到七十五法,到《百法》的时候,增到一百个法,《瑜珈师地论》要讲六百几十个法,那这是多得多了,单是法相就多了那么多倍,那么里边的道理,当然更多了,所以说在一本十支里边,《瑜珈师地论》是根本,是最广的一本。这个唯识道理,假使你决择它品类,从它的广度来说,那是极广,很难度;在深度来说,没有底的,甚深甚深,“叹有无边深广理趣”,他就赞叹,一般说望洋浩叹,他赞叹这个唯识里边,有无边的、又深又广的理趣,总之就是唯识道理太深了。这是世亲菩萨谦虚,说自己也不能全部了解。

  

  论:非佛谁能具广决择?

  述曰:此推于佛。如是所说唯识理趣,无边深广,非佛以外,谁能于此具广决择?显己决择非具广也。

  

  “非佛谁能具广决择”,除了佛之外,哪一个人能够全部地把它讲得清楚呢?广泛地决择这个道理,除佛以外,是没有人能做得到的。他就是谦虚了。这本《唯识二十论》是世亲菩萨着的,它无底甚深,这个很深的道理,应当说他的功勋是非常大了,但是他自己很谦虚,他说,唯识道理非常深,像我这样子的人怎么能够讲得清楚呢?真正能够讲得清楚、圆满地具广决择的,只有佛;我又不是佛,当然我讲不清楚了。

  

  “此推于佛”,这是第二小科,就是后推佛。

  

  “如是所说唯识理趣,无边深广”,我们前面说了,唯识的理趣,广至无边,难度深得无底,这样子又深又广的理趣,“非佛以外,谁能于此具广决择”,除佛以外,哪一个人能够于此圆满地把它讲清楚呢?“显己决择非具广也”,我现在虽然讲了很多唯识道理,但是深度也不够,广度也不够,那还是很肤浅的。这是世亲菩萨自己谦虚的话。

  

  

  今天我们想就讲到这里,因为下边还要“广别显结推深”,这个今天是讲不完的,那就摆在明天再讲。这里边还有一个“四寻思”,又是很长的一个笔记要写下来,不知你们抄了没有?抄了一个,还有两个,我这里密密麻麻写了一大堆,你们只写一个《瑜珈师地论》里的,我看看《瑜珈师地论》里头还不太够,又把《摄大乘论》的也补上去,后来看看《杂集论》讲得更清楚,又把《杂集论》的也写上去,那么大家把这些都抄一下,然后明天再讲后头的。

  

  还有几分钟,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了什么?大家再看一看。

  

  我们昨天讲的就是这个他心智,以有漏、无漏来分,有漏的有两种说法,无漏的有三种说法,这无漏的三种说法里边,窥基大师有评论:从它们的缺点来看,都有缺点,说有见无相的,有什么什么的缺点;说有见相二分的,也有一定的缺陷,也就是说,这些说法,两方面都不能很圆满,但是总的来说,从优点方面说,护法菩萨的说法是最殊胜。他讲了很多。

  

  他在这个里边发挥了很多东西,把遍计所执、依他起等等,它们互相的关系,凡夫圣者能够互缘的关系,尤其更重要的就是我刚才说的遍计执跟那个见分、相分的区别。一说“能遍计、所遍计”,我们一听,往往就反应出“噢,那是遍计所执,虚妄的!”这样的理解,错了!能遍计、所遍计是依他起,遍计所执才是虚妄的。能遍计就是见分,所遍计就是相分,这两个东西都是依他起,但是能遍计、所遍计两个要交涉,中间出现一个妄情、变一个相——就是那蛇了,本来绳子跟眼睛两个东西看起来,眼睛也是依他起,绳也是依他起,但是眼睛有毛病,就把那个绳看成蛇,这个蛇出现了,才是遍计所执,这个遍计所执的蛇是没有体的,是凡夫的妄情,他病的眼睛所看出来的,实际上没有蛇的。

  

  那么没有的东西圣者怎么去缘呢?圣者对凡夫的心就不能理解了?也能理解。就是圣者变一个相分,去缘凡夫的这个无的境,这个相分跟凡夫所缘的无的遍计所执一模一样,然后就知道凡夫的心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度他了。所以在这个地方说,护法菩萨的见解是比较殊胜。如果没有相分的话,你怎么了解?无漏的心,它要缘无的话,没有所缘缘,怎么无?怎么缘?凡夫的遍计所执的境,凡夫尽在那里面兜圈子,你要度他,决定要从这个圈圈里把他拔出来,若他的圈圈你都没有办法知道,你怎么把他拔出来?

  

  因为假使没有相分的话,只是见分,见分要缘一个没有体的东西,那是缘不到的,所缘缘决定要有体的;虽然能做所缘,但不能做缘的话,那还是不能缘。所以,如果是有见无相的话,无体的法就不能缘了。而有相分的话,就变个相来缘,就是这个东西虽然当体是无的、不能缘的,但是我缘的是镜子,镜子是有的,那么镜子里的相我就看到了,它跟那个无是一样的。这样,凡夫的妄执也能知道,知道凡夫的妄执才能够因机施教,否则的话你无的放矢,来一个凡夫,他是什么根基也不知道,你啪啪啪大说一通,他莫明其妙,甚至于退席、跑掉了,那就白白浪费精神。

  

  所以像这一些地方,以唯识道理来解释那些各方面、各个侧面,基本上就是在后头的这一段讲得很多。也就是说,总的唯识道理,扼要的,都在这里基本上讲了一下,重点都讲了。所以如果能把这个掌握好,那么对《成唯识论》的要点,基本有了一个框框,因为窥基大师是精通《成唯识论》的。《成唯识论》是玄奘法师亲自为他个人讲的,所以他非常精通,他作这个批注(述记)的时候把很多东西引了过来,最后又重点地把那些纲要的东西都集中在这里讲,实际上是很深。所以,真正的讲《唯识二十论》,是讲不到那么高的深度,但是窥基大师从整个的唯识家的这个身份来作批注,就把它注得又深又广。

  

  所以很多人有这个感觉:《唯识二十论》看看原文还好懂,把批注看看的话,越搞越不懂。这就是说,窥基大师的批注是把它的深度、广度已经透发出来了。我们看的文字,深度广度都隐在里边,根本就没有看出来。你好象懂了,实际上,拿个问题把你一问,你一问三不知,根本没有懂。他这里给你深度、广度透出一点来了,你要是把这个弄懂了,那你《二十唯识》是真的懂;如果你这个还不懂的话,那么《二十唯识》只是个初步的认识,你说懂了,那还差得远。

  

  当然,唯识是一个体系,你要把它整个的掌握,一部论是不够的。他这里就引了很多《成唯识论》、《瑜珈师地论》等等,要各方面兜拢来,才能够完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那么我们学唯识,也不是学一部论就算数,要多学几部,几个侧面都接触过了,然后你心里才能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唯识体系,这时候你就可以说,唯识见你已经掌握住了。在此以前,只能是有一点认识,不敢说有真正的唯识见。说到唯识见,我们再讲一个小的公案。

  

  以前我们在五台山,海公上师做了一个《增一阿含》的笔记,有一位很有名的大法师,他就要抄,那么借一本,那是我经手,就借一本原底给他。他看了之后,很高兴,就提了一些问题,我把那些问题拿给海公上师看,海公上师说:“唯识见,还是唯识见。”他是很厉害,海公上师注的是中观见,结果他提的问题,是以唯识见来看问题,所以就产生一些问题,海公上师一看他的信,就说是唯识见。那也是说这位法师唯识学得很好,他出言吐语,都把唯识见带出来了,就是中观见还没有像海公上师那样完整地建立起来。也是不错了,唯识学已经学得圆满,所以一开口就是唯识见,海公上师一看就能认出来。如果你不是学得好的话,你是杂烩,唯识的道理插一点,中观的道理也插一点,乃至有部的道理也加一点,各式各样的,炒杂锦般地炒一碗出来,人家看看,啥都不是,那你这个体系是拿不出来的。

  

  真正要讲一个宗派,一定要有一个体系;若没有一个体系的教理,不能成一个宗派,也就是说,这个没有体系的教理是不能引导你证果证道的。所以说学教不能杂,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你的教理学的是纯的,依这个宗派去修,能证果证道。你学哪个宗派的教理,你就依它的方法去修,它的修跟教,整个是一套的;你依它的方式去学它的教理,依它的方式去修,结果能证果证道。就是说你依这个宗派的教理、这个宗派的方式修,证果证道,都行!但是如果你要自作聪明,把这个教派的教理跟那个教派的修法凑拢来修,不行!

  

  所以说我们学法,开始的时候要专。不能说哪里有个大法师来了,就去亲近,不管他是红教白教花教乃至什么青海无上师,都不管,那你怎么搞呢?那怎么行呢?一定要专、精。世间上的学问也要专精,何况是佛法,要出世间的、要超出生死的。无始以来生死里打转转,已经成了一个老的习惯,是难得牢不可破的,你现在要打破它,你想自己创造一个方法,怎么行呢?所以在这些地方,不要自作聪明。自己标新立异,想在佛教里边别树一帜,这些都是魔的妄想,不要去做;以这个来标榜自己,是一个愚痴。我们要老老实实地根据佛所说的清静法流的哪个宗派都行,专心诚意地、谨慎地依它去修持,都会得到成就。如果你要自己出聪明,自己想一个办法修,那么出问题之后,那是自己负责了。所以说我们学教理不要杂。哪怕唯识宗里边,我们也看到了,安慧的唯识见解跟护法就不一样,修法肯定也不一样。如果不一样的东西,你把它交替起来乱用,最后你的结果是一无所得,甚至于着魔,这个都可能的。

  

  所以说我们要师承,这个传承的重要也是在这里。处处都说的藏地的重传承,都是从这个地方,有实际的经验、实际的理论说法的,不是“哼,唯我独尊,我这个好,一定要听我的……”,不是这个意思。要使大家学者能够很快地稳速登彼岸的话,一定要有传承!这个是我们的结论。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唯识二十论述记讲记 第廿九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