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开发三摩地(上)
/阿姜 摩诃布瓦 著 黄仁封 译
戒就是对身体与语言活动的外放行为(2)设限,负责这些活动与其结果的是心(3)。
对正确实践戒律的人而言,戒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以愉快与自在的心情,冷静地生活。如果一个人交的朋友能够守戒,此人大致也会是一个善人;如果心的质量不高或很粗俗,他们因为不想成为善人,也不想参与善人的活动,自然不了解戒的必要性,他们宁可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破坏别人的快乐,为世界制造麻烦、危险。
自然的戒律行为不必经由寺院僧侣的要求,也不必经由官方法律的约束,就可以建立起来,因为一个人如果尊重而且喜欢自己个性中对的、善的、优雅的部份,他就会以这些行为对待自己与他人,自然地避开与这些行为相反的活动,这表示他的性情中已经有成了。
不要以为只有人类才守戒,其实动物也有,只要注意家中饲养的动物,就可观察到这些动物的行为,多少已渗入一些法性。
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如果经常是以戒为基础,会有好的个性,而获得村里或社会的信赖,得到好名誉,他自己也会善待自己当生的每个日子,来世亦然。
因此,守戒在这个世界是永远都有必要的。
定
所有不同型式的禅定(4),都是为了控制心的「外放」,不受禅定所控制的心,于生活中容易寻伺不息。从婴儿到老年,无论是贫富、愚智、贵贱、聋盲、痹残……等等,皆是如此。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些人的心都是属于「外放」的阶段,他们的心不知什么是尊贵,也从不会满足,注定无法获得快乐,到死时即失去一切,就像一棵枝叶繁盛、花满果实的树,一旦主干受到破坏,就会死去而且失去其高贵及一切。
不以法为师,不以法为守卫的外放的心,永远找不到真正的快乐,就算找到了快乐,这种快乐像是扮演各种角色的演员,表现得多采多姿,虽然外表看起来很真实,究其实也只不过是表演,这就不会让人真正感到满足与快乐。
专注,意味着心的平静或稳定,反对心的外放,有问题时不必吃药治疗,如果有所谓「药」的话,禅定就是药。
由于心不停地寻寻觅觅,治疗它的方法就是以「法」训练,不让心自行其是,换句话说,吃药就是要将法带入心中,成为其守护者。
用来守护心的法就称为禅定。
佛陀教导四十种不同的禅定方法,以适合各种不同习性的人(5)。
我在此将仅讨论被广泛使用,而且有效的几种方法,包括:
「专注观察身体的三十二个部分:包括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等等。
2.专注观察佛、法、僧。
3.留意呼吸之出、入。
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是否适合一个人的习性(6),每个人的习性不同,强硬规定某人只能用某种方法,反而会成为一些人的障碍,因而使这些人不能从练习中获益。
当一个人发现某种禅定方法适合自己的习性,就该下定决心练习,并反复口诵,然后以心默念,不必用口念出声音,在此同时让注意力停在观察的对象上,如头发。如果默念无法使心专注,就让声音发出来,就像唱诵经文一样,借着声音凝聚注意力,使心渐渐平静。一定要继续不断地念诵,直到心平静下来,才可停止。不论使用何种念诵的方法,都应保持清醒专注,以前面提到的头发为例,在念诵「头发」时应该将注意力保持在头发上。
如果念诵的是「佛」、「法」、「僧」,应该把所理解的知识完全融入心中,就像其它的禅定法,我们要反复念诵「佛」(或「法」、「僧」),使自己与心的接触,连续不断,直到覆诵「佛」的念与心内的「觉知者」(7)合而为一。
留意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为心的注意焦点,重点就是要知觉、留意呼吸的入与出。留意呼吸时,首先要注意鼻孔或是上腭(8)在呼吸时的感受;因为这是呼吸与人最早的接触点,是很适合的观察点。我们可以用它做为集中注意力的标竿。如此练习到熟练时,呼吸的入与出变得愈来愈细,会渐渐了解呼吸时入、出之交替的自然状况,最后会发现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窝(9),以后,就只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处,不必将念头放在鼻孔或上腭,也不必将注意力随着呼吸一入一出。
于注意呼吸时,也可以一边呼吸,一边念佛号,以辅助「觉知者」,使「觉知者」很清晰地呼吸;然后心对呼吸就会愈来愈清楚。
一旦对呼吸熟练后,每当要注意呼吸时,就自然会将注意力停在胸部中心或心窝。
特别要注意一点,就是一定要建立专注,专注才能控制心,使我们可以感受到呼吸之入或出的每一剎那,无论它是长或短。要很清楚地知道,每一个呼吸渐渐地愈来愈细,一直到最细且最灵敏的呼吸出现,心完全收敛为一(10)。此刻,应该将对呼吸的注意力完全融入心中,不再在意刚开始的念诵,因为在留意呼吸之进出、长短的过程中间,念诵的目的只是使心变得更敏锐。
当一个人建立了最敏锐的呼吸,他将会是机警、冷静、宁静、快乐,而且真正了解心,不再受任何干扰的影响,即使最后呼吸消失了,由于所注意的只是心本身,可以完全放下任何负担,因此没有焦虑,换句话说,呼吸停止与焦虑没有必然关系。这就是专注的开发。
这是练习留意呼吸的结果,不仅如此,有一点必须了解,就是无论何时、何人练习专注,都应该努力去获得此种成果。
借着上面所讲的初步练习、反复诵念,以留意的方法控制心,一个人渐渐能够抑制心的外放,宁静与快乐将自然地生起、滋长。只有一件事仍在动,那就是只管清楚知道心本身,不受任何干扰或迷惑;因为不再有任何事物能激怒或阻碍心,令其远离平静状态。这是此种心的快乐特性,它不再做空想与创造思想。
练习禅定过程中,有一种可能现象,是该种禅定的一些特点会自然出现在练习者身上。例如,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或骨骼等,会清晰地现于心中,犹如眼睛看到一样,如果发生这种现象,应注意观察,直到它固定于心中。
当上述现象亲切地出现于心中,应该以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它,要去观察它不好的、令人恶心的一面,因为无论它是位于身体内部或外部,这是身体的真相。接着可以更深入地面对它们,观察它们腐坏、衰弱、烧毁的样子,或被秃鹰、乌鸦与狗咬食的样子,还要看到它们被分解成四种基本元素:地、水、火、风。
做这种练习,对减轻或消除与身体有关的各种幻想有很大帮助,那些幻想将产生性饥渴,它是心外放的结果。做这种练习之后,一个人的心会变得愈来愈平静、敏锐,智慧会渐渐地增长。
至于那些尚未真正见到身体部位的人,应该了解所有的初步练习,都是为了引导心到平静与快乐的状态,所以不应怀疑这些方法的功效,它们都可以引导心到平静的状态,然后以智慧看到身体之过患(11)。练习者对自己正在使用的禅定方法必须坚定信心,反复地练习初步的诵念法,不要气馁或想要放弃。
要知道,无论采用何种禅定方法,其目标都一样;所有这些「法」,都将引导心至和平与快乐,换句话说,也就是涅槃——所有禅定的最终目标。因此,应该只管做自己的禅定,不要去管别的方法,否则,会在一,种疑惑与不确定的状态,而无法决定何种方法才是正确的,这种状态对心是一个障碍,会阻碍一个人实践最初的决定。
相反地,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心,相信自己终究会在练习中念念分明,而不可做任何有关戒、定、慧修行顺序的特定安排,而让其中任何一项于练习时遗漏;因为贪、瞋、痴的染着,住于心中,没有任何人安排它们的生起顺序,当一个人以错误的方式思考时,就会在心中生起染着;一个人没有决定或安排何者先来,何者后来,无论是哪一种染着,它们就生起来了,而且都会以相同方式生起炽热或善感的心。染着始终是这种特性,这与他们生起的顺序无关,它们都能够令人生起炽热、善感的心。
因此,在治疗这些染着时,不要有先发展戒,后发展定,最后再发展慧的次序──即所谓依序修定的观念,将延迟了其中任何一项的修习,因为这种想法会使人始终生活于过去与未来,而永远不能获得宁静与快乐。
以慧发展定
练习禅定的真正目的是为心灵带来宁静,如果一个人无法用初步的方法缓和心境,就必须用强制的方式驯服它。换句话说,智慧是用来寻找与检查出哪些事物让心黏着,并依个人智慧高低与熟练度,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管制不驯的心,直到心屈服于智慧,而且看到黏着事物之真相,然后不再混乱、无休止,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这就像动物,其桀敖不驯必须经由不断的训练,才能降伏于人类的意志。
下面的比喻可能有助于说明这种模式。
在一个仅有少许树木,而且每株树木单独生长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要砍下任何一株,他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要砍哪一株,就砍哪一株,而且可做自己的希望,毫无困难地使用它。
然而,如果他要砍的树木,其树枝与别棵树木及蔓草缠绕在一起,就会发现想要在自己希望的位置砍倒一株树木,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伐木者必须运用智慧,小心检查有哪些东西缠着所…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阿姜摩诃布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