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砍的树木,然后砍掉这些碍人的所有枝藤,接着砍倒树木,最后照他的希望毫无困难地砍下树木。
我们人也有与此两类树木相似的特性,有一些人的环境较好,没有背很多的负担,他们只要反复诵念「佛」、「法」、「僧」的方法,心就能够平和、冷静,而进入专注境界,因而具备发展智慧的基础,很容易进步──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定发展慧」。
但是,另有一些人的环境有较多困难,心受到较大的压力;他们的性情很喜欢思考。如果他们使用前述的初步方法训练自己,并不能让心进入专注的状态,因此必须小心地以智慧检查原因,才能切断造成他们分心的根本原因。
当智慧在对令心黏着的事物挑剔、审视时,智慧就胜过心了,心将从此进入宁静的状态,而达到专注。像这样的人必须借着智慧训练心,才能获得专注,这种发展方式称为「以慧发展定」。借着智慧的运用而令专注稳定发展后,此专注会成为更高层次智慧的发展基础,如此又与「以定发展慧」的方式吻合。
一个人若想要训练心,使其灵巧,而且知道哪些东西是污染心的背后主谋,就不可让心黏着于研究与学习佛法,因为染着将生起,但他也不可放弃研习佛法,因为这也有违佛陀的教导。换言之,一个人习禅培养专注时,不要让心紧紧抓住研究与学习的东西,否则会引起过去与未来的思惟,相反地,一个人必须让心安住于现在,也就是说,一个人唯一要注意、关心的必须是当下正在做的事。
当心中出现一些疑问或怀疑,而一时无法解决时,可以在做完禅定练习后,借着研究或学习来检查,但是,每次都使用研究、学习所得的知识去检查一个人的练习则是错误的,因为这只是书本的知识,而不是来自禅定修习的知识。
带来宁静的智慧,可以是来自对佛教典籍的适当研读,也可以是来自对身体各部位真实面貌的观察,观察到它们的无常与不圆满将引导心至宁静;另外,智慧也可来自对黏着、忧虑、恐惧等的研究与审察,此智慧与对身心五总的观察会引至更大的离系与真正的宁静、专注。因此,如果心可经由反复诵念而获得宁静,就应继续使用那种方法,但是,如果只能借着运用各种善巧方法克服困难,才能获得宁静,那么就应该有技巧地运用智慧,以协助求得宁静。这两种不同的训练方式(「以定发展慧」与「以慧发展定」),都可以开发深定与智慧──它们是来自心中被遮盖的光辉。(待续)
注一:戒是sila的翻译,它包括身体与语言的所有动作,依据这些动作引起一个人善感的程度,而评价为善的或恶的。
注二:外放行为是翻译自泰文的kanong,此字通常翻译为「精神高亢的」、「丰
富的」,不过,此字在本文的用意较特殊,它指的是身、口、意的自我展
现,包含对自我的幻想,以宣示自己与别人的存在。
注三:本文出现的heart都是翻译自泰文chai引起误导,泰文chai较具感情,而且,此字通常翻译为「心」,由于心与思考器官——大脑的关系较近,容易不是肉体或其部份,甚至不是其功能──虽然与其有关,且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影响。
注四:禅定是翻译自业处(kammatthana Dharma), kammatthana是由karma(业,行动)与thana(处所)组成,因此它指的是行动的处所,本文随后会谈到四十种禅定,说的就是禅定的对象与方法;业处也可广义地用来指运用佛法教学于实际生活,而如有关它的阅读、理论或学习。
注五:请参阅孙伦.沙雅导(Sunlun Sayadaw)。
注六:读者也许会问到,何种禅定方法较适合自己的个性。除非是值得信赖的老师特别指定,否则只有尝试错误才能找到答案。但是,可以这么说,让人可以找到兴趣的,引起人注意的,或抓住人心的方法就是适合的;另外,如果是正确的练习方法,通常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令人感到冷静、清晰与平静。
注七:「觉知者」其实是心的一种状态,例如,假使一个人说了谎,其身、口、意可能都与这个谎话一致,但在身体内部某处有个「觉知者」,一直都知道这是个谎话,然而,他必须记住,除了少数状况之外,所谓的「觉知者」仍然受到无明的影响,因此,虽然他知,但是对许多事情的知,可能是错误的。
注八:做这种练习时,嘴不必张开,因此,呼吸时出入的空气并没有经过上腭,许多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共同感觉,就是出入的空气像是前前后后地经过该处。
注九:于胸部中央或心窝(太阳神经丛)见到(或感觉到)呼吸的情形,与初期练习此种方法,对鼻孔的感觉类似,当我问到这个时,作者说胸部中央与心窝(太阳神经丛)其实是同一个地点,位于胸骨下端。但是他又说,如果感觉他们两者在不同地点,只要其中之一是呼吸时的注意点,就没有问题。请读者注意此点与AchaanDhammadara及UBakhin所教有关心之发展的类似。
注十:换句话说,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
注十一:身体之过患,是说身体可能在任何时间,因众多原因中任何一种而死亡;也可以指染着之过患,因染着可引人至痛苦或再生于恶劣或恐怖的环境。
智慧开发三摩地(下)
/阿姜 摩诃布瓦 著 黄仁封 译
培养专注
无论就名称或实质而言,专注或定的意思是宁静。定有三种,第一种是暂时性专注,心能够于短暂期间保持平静无波,然后就出定;第二种是近行定,与第一种定类似,但较持久;第三种是完全专注的深定,灵巧、坚定而毫无波动,持续的时间很长,有此种定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停在定中或出定。
近行定对深层禅定与智慧之开发,具有关键地位,值得多加讨论。在近行定中,心进入宁静状态时,并不是一直保持在那种状态,而是随着觉知与心接触的各种事物时部份退失。
于近行定时,有时候会看到自己的影相(12),就像死尸般腐烂、肿大;有时则是别人的尸体;有时候看到的是完整的骨架,有时是散乱的骨骸;或是看到一具尸首自眼前被抬过。当出现这种影相时,聪明的人会视为一种学习的影相,此影相会一步一步引导他至定力更坚固,智慧更透彻的境界。但是,他必须要能保持离系、理性的态度,才能自此种影相中获益,并面对它培养念念分明与智慧。
处理这个学习的影相是发展更深层专注与固定影相最适合的基础;学习影相是提升或成形的基础,当它细分成其组合成分时,就转变为固定影相。例如,看到一个人的身体可能是学习影相,当看到的是身体各个成分或器官时,就成为固定影相,修行者必须将学习影相转变成固定影相,然后将固定影相的印象吸收进入心中。如此将于心中点燃圣谛之光(13)。
当一个人熟悉了专注后,就可以让心放出,并跟随这个相及找出正在进行的是那些事情。此时去了解过去及未来事件就会很有价值。
若于近行定出现种种现象,必须让心完全开放,毫无畏惧,并于现象出现之初即看出无常、苦、无我这三大特性(14),如此,它们就不会带来麻烦。
有时候外在相会擦身而过——虽然不是常常可以搞清楚影相来自外在或出自本身;当一个人熟悉了来自本身的影相时,就可以知道何者是外来影相了。外在影相需与许多不同之人、动物、鬼神之出现有关,当这些现象出现时,他们可能延续很久,也可能停留一会儿,这要看各种内、外状况而定。待这些现象消失,心也恢复常态时,可能已经过了数个小时。
无论心以这种方式保持专注多久,当它恢复时,会发现专注力并未因此增强或持久,对智能的增长也没帮助,就像睡觉做梦,当睡醒后,心与身并未因此更强壮。
但是如果一个人放下此种专注后,却仍然保持那种状态,就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已经强化,而且更坚定、持久,就像一个人沈睡无梦,醒来时感觉身心更舒畅。
然而,出现这些现象的专注型态,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碰到,如果一个人不会出现这种状况,无论停留在专注状态多么久,他就是不会出现这些现象,这种人就是所谓的「以慧发展定」,他们即使在心进入宁静与专注的状态,无论有多久,都不会出现这些讯息,这是因为智能一直参与专注的过程,而智慧意谓一个人不间断地检查心的状态,即使心在专注状态也是如此,而这种方式会防止各种影相的出现。
无论发展何种专注,智慧都是重要的内容。当一个人自专注离开,也就是出定时,必须以智慧观察五蕴。因为慧与定是法的一体两面,不可分离,因此如果专注无法有效开展时,就必须用智慧协助。
虽然所有的专注型态都可以辅助智能的开发,但是能帮助到什么程度,与个人的专注程度有关,换句话说,粗糙的、中等程度的与深度的定,会分别造就粗糙的、中等程度的与深度的智能。聪明人会将专注转化使用于发展智能。
但是,一般而言,无论得到哪种定力,习禅的人很容易因而黏着,这是因为心进入专注,且停留在那里时,一种宁静、快乐的状态自然会出现。只要保持专注,这种状态不会有问题,而且可做本身专注能力及自己的希望,停留在那里休息,要停多久就停多久。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当出定时,一般人仍然渴望那种休息状态,即使他已有足够的宁静去应用智能,但仍然想停留在深定中,对智慧的开发没有兴趣,这就是黏着于专注,无法更上一层…
《以智慧开发三摩地(阿姜摩诃布瓦)》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