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阿姜摩诃布瓦)▪P2

  ..續本文上一頁要砍的樹木,然後砍掉這些礙人的所有枝藤,接著砍倒樹木,最後照他的希望毫無困難地砍下樹木。

  

   我們人也有與此兩類樹木相似的特性,有一些人的環境較好,沒有背很多的負擔,他們只要反複誦念「佛」、「法」、「僧」的方法,心就能夠平和、冷靜,而進入專注境界,因而具備發展智慧的基礎,很容易進步──這種發展方式稱爲「以定發展慧」。

  

   但是,另有一些人的環境有較多困難,心受到較大的壓力;他們的性情很喜歡思考。如果他們使用前述的初步方法訓練自己,並不能讓心進入專注的狀態,因此必須小心地以智慧檢查原因,才能切斷造成他們分心的根本原因。

  

   當智慧在對令心黏著的事物挑剔、審視時,智慧就勝過心了,心將從此進入甯靜的狀態,而達到專注。像這樣的人必須借著智慧訓練心,才能獲得專注,這種發展方式稱爲「以慧發展定」。借著智慧的運用而令專注穩定發展後,此專注會成爲更高層次智慧的發展基礎,如此又與「以定發展慧」的方式吻合。

  

   一個人若想要訓練心,使其靈巧,而且知道哪些東西是汙染心的背後主謀,就不可讓心黏著于研究與學習佛法,因爲染著將生起,但他也不可放棄研習佛法,因爲這也有違佛陀的教導。換言之,一個人習禅培養專注時,不要讓心緊緊抓住研究與學習的東西,否則會引起過去與未來的思惟,相反地,一個人必須讓心安住于現在,也就是說,一個人唯一要注意、關心的必須是當下正在做的事。

  

   當心中出現一些疑問或懷疑,而一時無法解決時,可以在做完禅定練習後,借著研究或學習來檢查,但是,每次都使用研究、學習所得的知識去檢查一個人的練習則是錯誤的,因爲這只是書本的知識,而不是來自禅定修習的知識。

  

   帶來甯靜的智慧,可以是來自對佛教典籍的適當研讀,也可以是來自對身體各部位真實面貌的觀察,觀察到它們的無常與不圓滿將引導心至甯靜;另外,智慧也可來自對黏著、憂慮、恐懼等的研究與審察,此智慧與對身心五總的觀察會引至更大的離系與真正的甯靜、專注。因此,如果心可經由反複誦念而獲得甯靜,就應繼續使用那種方法,但是,如果只能借著運用各種善巧方法克服困難,才能獲得甯靜,那麼就應該有技巧地運用智慧,以協助求得甯靜。這兩種不同的訓練方式(「以定發展慧」與「以慧發展定」),都可以開發深定與智慧──它們是來自心中被遮蓋的光輝。(待續)

  

  注一:戒是sila的翻譯,它包括身體與語言的所有動作,依據這些動作引起一個人善感的程度,而評價爲善的或惡的。

  

  注二:外放行爲是翻譯自泰文的kanong,此字通常翻譯爲「精神高亢的」、「豐

  

   富的」,不過,此字在本文的用意較特殊,它指的是身、口、意的自我展

  

   現,包含對自我的幻想,以宣示自己與別人的存在。

  

  注叁:本文出現的heart都是翻譯自泰文chai引起誤導,泰文chai較具感情,而且,此字通常翻譯爲「心」,由于心與思考器官——大腦的關系較近,容易不是肉體或其部份,甚至不是其功能──雖然與其有關,且兩者之間有很強的影響。

  

  注四:禅定是翻譯自業處(kammatthana Dharma), kammatthana是由karma(業,行動)與thana(處所)組成,因此它指的是行動的處所,本文隨後會談到四十種禅定,說的就是禅定的對象與方法;業處也可廣義地用來指運用佛法教學于實際生活,而如有關它的閱讀、理論或學習。

  

  注五:請參閱孫倫.沙雅導(Sunlun Sayadaw)。

  

  注六:讀者也許會問到,何種禅定方法較適合自己的個性。除非是值得信賴的老師特別指定,否則只有嘗試錯誤才能找到答案。但是,可以這麼說,讓人可以找到興趣的,引起人注意的,或抓住人心的方法就是適合的;另外,如果是正確的練習方法,通常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會令人感到冷靜、清晰與平靜。

  

  注七:「覺知者」其實是心的一種狀態,例如,假使一個人說了謊,其身、口、意可能都與這個謊話一致,但在身體內部某處有個「覺知者」,一直都知道這是個謊話,然而,他必須記住,除了少數狀況之外,所謂的「覺知者」仍然受到無明的影響,因此,雖然他知,但是對許多事情的知,可能是錯誤的。

  

  注八:做這種練習時,嘴不必張開,因此,呼吸時出入的空氣並沒有經過上腭,許多人都有一個強烈的共同感覺,就是出入的空氣像是前前後後地經過該處。

  

  注九:于胸部中央或心窩(太陽神經叢)見到(或感覺到)呼吸的情形,與初期練習此種方法,對鼻孔的感覺類似,當我問到這個時,作者說胸部中央與心窩(太陽神經叢)其實是同一個地點,位于胸骨下端。但是他又說,如果感覺他們兩者在不同地點,只要其中之一是呼吸時的注意點,就沒有問題。請讀者注意此點與AchaanDhammadara及UBakhin所教有關心之發展的類似。

  

  注十:換句話說,心就是呼吸,呼吸就是心。

  

  注十一:身體之過患,是說身體可能在任何時間,因衆多原因中任何一種而死亡;也可以指染著之過患,因染著可引人至痛苦或再生于惡劣或恐怖的環境。

  

  

  智慧開發叁摩地(下)

  

  /阿姜 摩诃布瓦 著  黃仁封 譯

  

  

  

  培養專注

  

   無論就名稱或實質而言,專注或定的意思是甯靜。定有叁種,第一種是暫時性專注,心能夠于短暫期間保持平靜無波,然後就出定;第二種是近行定,與第一種定類似,但較持久;第叁種是完全專注的深定,靈巧、堅定而毫無波動,持續的時間很長,有此種定力的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停在定中或出定。

  

   近行定對深層禅定與智慧之開發,具有關鍵地位,值得多加討論。在近行定中,心進入甯靜狀態時,並不是一直保持在那種狀態,而是隨著覺知與心接觸的各種事物時部份退失。

  

   于近行定時,有時候會看到自己的影相(12),就像死屍般腐爛、腫大;有時則是別人的屍體;有時候看到的是完整的骨架,有時是散亂的骨骸;或是看到一具屍首自眼前被擡過。當出現這種影相時,聰明的人會視爲一種學習的影相,此影相會一步一步引導他至定力更堅固,智慧更透徹的境界。但是,他必須要能保持離系、理性的態度,才能自此種影相中獲益,並面對它培養念念分明與智慧。

  

   處理這個學習的影相是發展更深層專注與固定影相最適合的基礎;學習影相是提升或成形的基礎,當它細分成其組合成分時,就轉變爲固定影相。例如,看到一個人的身體可能是學習影相,當看到的是身體各個成分或器官時,就成爲固定影相,修行者必須將學習影相轉變成固定影相,然後將固定影相的印象吸收進入心中。如此將于心中點燃聖谛之光(13)。

  

   當一個人熟悉了專注後,就可以讓心放出,並跟隨這個相及找出正在進行的是那些事情。此時去了解過去及未來事件就會很有價值。

  

   若于近行定出現種種現象,必須讓心完全開放,毫無畏懼,並于現象出現之初即看出無常、苦、無我這叁大特性(14),如此,它們就不會帶來麻煩。

  

   有時候外在相會擦身而過——雖然不是常常可以搞清楚影相來自外在或出自本身;當一個人熟悉了來自本身的影相時,就可以知道何者是外來影相了。外在影相需與許多不同之人、動物、鬼神之出現有關,當這些現象出現時,他們可能延續很久,也可能停留一會兒,這要看各種內、外狀況而定。待這些現象消失,心也恢複常態時,可能已經過了數個小時。

  

   無論心以這種方式保持專注多久,當它恢複時,會發現專注力並未因此增強或持久,對智能的增長也沒幫助,就像睡覺做夢,當睡醒後,心與身並未因此更強壯。

  

   但是如果一個人放下此種專注後,卻仍然保持那種狀態,就會發現自己的專注力已經強化,而且更堅定、持久,就像一個人沈睡無夢,醒來時感覺身心更舒暢。

  

   然而,出現這些現象的專注型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碰到,如果一個人不會出現這種狀況,無論停留在專注狀態多麼久,他就是不會出現這些現象,這種人就是所謂的「以慧發展定」,他們即使在心進入甯靜與專注的狀態,無論有多久,都不會出現這些訊息,這是因爲智能一直參與專注的過程,而智慧意謂一個人不間斷地檢查心的狀態,即使心在專注狀態也是如此,而這種方式會防止各種影相的出現。

  

   無論發展何種專注,智慧都是重要的內容。當一個人自專注離開,也就是出定時,必須以智慧觀察五蘊。因爲慧與定是法的一體兩面,不可分離,因此如果專注無法有效開展時,就必須用智慧協助。

  

   雖然所有的專注型態都可以輔助智能的開發,但是能幫助到什麼程度,與個人的專注程度有關,換句話說,粗糙的、中等程度的與深度的定,會分別造就粗糙的、中等程度的與深度的智能。聰明人會將專注轉化使用于發展智能。

  

   但是,一般而言,無論得到哪種定力,習禅的人很容易因而黏著,這是因爲心進入專注,且停留在那裏時,一種甯靜、快樂的狀態自然會出現。只要保持專注,這種狀態不會有問題,而且可做本身專注能力及自己的希望,停留在那裏休息,要停多久就停多久。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當出定時,一般人仍然渴望那種休息狀態,即使他已有足夠的甯靜去應用智能,但仍然想停留在深定中,對智慧的開發沒有興趣,這就是黏著于專注,無法更上一層…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阿姜摩诃布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