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阿姜摩诃布瓦)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上)

  

  /阿姜 摩诃布瓦 著 黃仁封 譯

  

   戒就是對身體與語言活動的外放行爲(2)設限,負責這些活動與其結果的是心(3)。

  

   對正確實踐戒律的人而言,戒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要以愉快與自在的心情,冷靜地生活。如果一個人交的朋友能夠守戒,此人大致也會是一個善人;如果心的質量不高或很粗俗,他們因爲不想成爲善人,也不想參與善人的活動,自然不了解戒的必要性,他們甯可抓住每一個可能的機會,破壞別人的快樂,爲世界製造麻煩、危險。

  

   自然的戒律行爲不必經由寺院僧侶的要求,也不必經由官方法律的約束,就可以建立起來,因爲一個人如果尊重而且喜歡自己個性中對的、善的、優雅的部份,他就會以這些行爲對待自己與他人,自然地避開與這些行爲相反的活動,這表示他的性情中已經有成了。

  

   不要以爲只有人類才守戒,其實動物也有,只要注意家中飼養的動物,就可觀察到這些動物的行爲,多少已滲入一些法性。

  

   一個人的行爲表現,如果經常是以戒爲基礎,會有好的個性,而獲得村裏或社會的信賴,得到好名譽,他自己也會善待自己當生的每個日子,來世亦然。

  

   因此,守戒在這個世界是永遠都有必要的。

  

  

  

  定

  

  

  

   所有不同型式的禅定(4),都是爲了控製心的「外放」,不受禅定所控製的心,于生活中容易尋伺不息。從嬰兒到老年,無論是貧富、愚智、貴賤、聾盲、痹殘……等等,皆是如此。

  

   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些人的心都是屬于「外放」的階段,他們的心不知什麼是尊貴,也從不會滿足,注定無法獲得快樂,到死時即失去一切,就像一棵枝葉繁盛、花滿果實的樹,一旦主幹受到破壞,就會死去而且失去其高貴及一切。

  

   不以法爲師,不以法爲守衛的外放的心,永遠找不到真正的快樂,就算找到了快樂,這種快樂像是扮演各種角色的演員,表現得多采多姿,雖然外表看起來很真實,究其實也只不過是表演,這就不會讓人真正感到滿足與快樂。

  

   專注,意味著心的平靜或穩定,反對心的外放,有問題時不必吃藥治療,如果有所謂「藥」的話,禅定就是藥。

  

   由于心不停地尋尋覓覓,治療它的方法就是以「法」訓練,不讓心自行其是,換句話說,吃藥就是要將法帶入心中,成爲其守護者。

  

   用來守護心的法就稱爲禅定。

  

   佛陀教導四十種不同的禅定方法,以適合各種不同習性的人(5)。

  

   我在此將僅討論被廣泛使用,而且有效的幾種方法,包括:

  

   「專注觀察身體的叁十二個部分:包括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等等。

  

   2.專注觀察佛、法、僧。

  

   3.留意呼吸之出、入。

  

   不論采用哪種方法,都要考慮是否適合一個人的習性(6),每個人的習性不同,強硬規定某人只能用某種方法,反而會成爲一些人的障礙,因而使這些人不能從練習中獲益。

  

   當一個人發現某種禅定方法適合自己的習性,就該下定決心練習,並反複口誦,然後以心默念,不必用口念出聲音,在此同時讓注意力停在觀察的對象上,如頭發。如果默念無法使心專注,就讓聲音發出來,就像唱誦經文一樣,借著聲音凝聚注意力,使心漸漸平靜。一定要繼續不斷地念誦,直到心平靜下來,才可停止。不論使用何種念誦的方法,都應保持清醒專注,以前面提到的頭發爲例,在念誦「頭發」時應該將注意力保持在頭發上。

  

   如果念誦的是「佛」、「法」、「僧」,應該把所理解的知識完全融入心中,就像其它的禅定法,我們要反複念誦「佛」(或「法」、「僧」),使自己與心的接觸,連續不斷,直到覆誦「佛」的念與心內的「覺知者」(7)合而爲一。

  

   留意呼吸的方法,是以呼吸爲心的注意焦點,重點就是要知覺、留意呼吸的入與出。留意呼吸時,首先要注意鼻孔或是上腭(8)在呼吸時的感受;因爲這是呼吸與人最早的接觸點,是很適合的觀察點。我們可以用它做爲集中注意力的標竿。如此練習到熟練時,呼吸的入與出變得愈來愈細,會漸漸了解呼吸時入、出之交替的自然狀況,最後會發現呼吸似乎是位于胸部中心或心窩(9),以後,就只要將注意力集中于此處,不必將念頭放在鼻孔或上腭,也不必將注意力隨著呼吸一入一出。

  

   于注意呼吸時,也可以一邊呼吸,一邊念佛號,以輔助「覺知者」,使「覺知者」很清晰地呼吸;然後心對呼吸就會愈來愈清楚。

  

   一旦對呼吸熟練後,每當要注意呼吸時,就自然會將注意力停在胸部中心或心窩。

  

   特別要注意一點,就是一定要建立專注,專注才能控製心,使我們可以感受到呼吸之入或出的每一剎那,無論它是長或短。要很清楚地知道,每一個呼吸漸漸地愈來愈細,一直到最細且最靈敏的呼吸出現,心完全收斂爲一(10)。此刻,應該將對呼吸的注意力完全融入心中,不再在意剛開始的念誦,因爲在留意呼吸之進出、長短的過程中間,念誦的目的只是使心變得更敏銳。

  

   當一個人建立了最敏銳的呼吸,他將會是機警、冷靜、甯靜、快樂,而且真正了解心,不再受任何幹擾的影響,即使最後呼吸消失了,由于所注意的只是心本身,可以完全放下任何負擔,因此沒有焦慮,換句話說,呼吸停止與焦慮沒有必然關系。這就是專注的開發。

  

   這是練習留意呼吸的結果,不僅如此,有一點必須了解,就是無論何時、何人練習專注,都應該努力去獲得此種成果。

  

   借著上面所講的初步練習、反複誦念,以留意的方法控製心,一個人漸漸能夠抑製心的外放,甯靜與快樂將自然地生起、滋長。只有一件事仍在動,那就是只管清楚知道心本身,不受任何幹擾或迷惑;因爲不再有任何事物能激怒或阻礙心,令其遠離平靜狀態。這是此種心的快樂特性,它不再做空想與創造思想。

  

   練習禅定過程中,有一種可能現象,是該種禅定的一些特點會自然出現在練習者身上。例如,頭發、體毛、指甲、牙齒、皮膚、肌肉或骨骼等,會清晰地現于心中,猶如眼睛看到一樣,如果發生這種現象,應注意觀察,直到它固定于心中。

  

   當上述現象親切地出現于心中,應該以正確的方法去認識它,要去觀察它不好的、令人惡心的一面,因爲無論它是位于身體內部或外部,這是身體的真相。接著可以更深入地面對它們,觀察它們腐壞、衰弱、燒毀的樣子,或被禿鷹、烏鴉與狗咬食的樣子,還要看到它們被分解成四種基本元素:地、水、火、風。

  

   做這種練習,對減輕或消除與身體有關的各種幻想有很大幫助,那些幻想將産生性饑渴,它是心外放的結果。做這種練習之後,一個人的心會變得愈來愈平靜、敏銳,智慧會漸漸地增長。

  

   至于那些尚未真正見到身體部位的人,應該了解所有的初步練習,都是爲了引導心到平靜與快樂的狀態,所以不應懷疑這些方法的功效,它們都可以引導心到平靜的狀態,然後以智慧看到身體之過患(11)。練習者對自己正在使用的禅定方法必須堅定信心,反複地練習初步的誦念法,不要氣餒或想要放棄。

  

   要知道,無論采用何種禅定方法,其目標都一樣;所有這些「法」,都將引導心至和平與快樂,換句話說,也就是涅槃——所有禅定的最終目標。因此,應該只管做自己的禅定,不要去管別的方法,否則,會在一,種疑惑與不確定的狀態,而無法決定何種方法才是正確的,這種狀態對心是一個障礙,會阻礙一個人實踐最初的決定。

  

   相反地,一個人應該堅定信心,相信自己終究會在練習中念念分明,而不可做任何有關戒、定、慧修行順序的特定安排,而讓其中任何一項于練習時遺漏;因爲貪、瞋、癡的染著,住于心中,沒有任何人安排它們的生起順序,當一個人以錯誤的方式思考時,就會在心中生起染著;一個人沒有決定或安排何者先來,何者後來,無論是哪一種染著,它們就生起來了,而且都會以相同方式生起熾熱或善感的心。染著始終是這種特性,這與他們生起的順序無關,它們都能夠令人生起熾熱、善感的心。

  

   因此,在治療這些染著時,不要有先發展戒,後發展定,最後再發展慧的次序──即所謂依序修定的觀念,將延遲了其中任何一項的修習,因爲這種想法會使人始終生活于過去與未來,而永遠不能獲得甯靜與快樂。

  

  

  

  以慧發展定

  

  

  

   練習禅定的真正目的是爲心靈帶來甯靜,如果一個人無法用初步的方法緩和心境,就必須用強製的方式馴服它。換句話說,智慧是用來尋找與檢查出哪些事物讓心黏著,並依個人智慧高低與熟練度,找到一個有效的方法來管製不馴的心,直到心屈服于智慧,而且看到黏著事物之真相,然後不再混亂、無休止,進入一個甯靜的狀態,這就像動物,其桀敖不馴必須經由不斷的訓練,才能降伏于人類的意志。

  

   下面的比喻可能有助于說明這種模式。

  

  在一個僅有少許樹木,而且每株樹木單獨生長的地方,如果一個人要砍下任何一株,他可以照自己的意思,要砍哪一株,就砍哪一株,而且可做自己的希望,毫無困難地使用它。

  

   然而,如果他要砍的樹木,其樹枝與別棵樹木及蔓草纏繞在一起,就會發現想要在自己希望的位置砍倒一株樹木,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伐木者必須運用智慧,小心檢查有哪些東西纏著所…

《以智慧開發叁摩地(阿姜摩诃布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