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四念住讲记▪P26

  ..续本文上一页》这段文为据,称之为「根」是不对的了;它虽然也有执受,但是属非根所摄。

  若以此扶根尘为境的话,「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因为它不是根,所以叫做「外」;但也有执受,所以又名之为「内」。

  

  〖戊二、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像这样缘这内、外、内外三种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就是住循三观。

  

  〖丁三、约轻安粗重对辨二 戊一、住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复有差别」:这是第三义。

  「若缘自内定地轻安俱行色为境」:自己名之为内。就是这个人得到色界定,在定里面轻安乐、心和身同时活动,名为俱行。若出定以后,轻安乐慢慢就消失了,消失了就不是俱行。以这样的轻安俱行色为所缘境的时候,「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粗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自内不定地粗重俱行色为境」:若是这个修行人,还没有得这么高深的禅定。若是定地,就有轻安乐,身体是轻妙的、不粗重;不定地,是没有得定,身体是粗重的,所以,缘不定地粗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这个意思和前面就不同了;自家也就有内、外的差别,以定为内、以不定为外。

  得定的时候修四念住,那个力量很大,很容易就能断惑证真、得无生法忍!未得定时修四念住观,力量不大,但是也会有作用。

  

  【若缘他轻安俱行、粗重俱行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若缘别的人。「轻安俱行、粗重俱行色为境」:就是另外一位有修行的禅师,因有入定、出定的不同,所以有轻安俱行、粗重俱行的差别;现在以这样的色为所缘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得定的为内,粗重、没得定的就名为外。

  

  〖戊二、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述内、外、内外三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作住循受观、住循心观、住循法观,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丁四、约能造所造对辨二 戊一、住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这是第四义。「复有差别」:又有不同。

  「若缘内能造大种色为境」:大种,就是坚湿暖动的地水火风;它具有组成一切色法的功能,所以叫做种,普遍一切处,所以名之为大。若缘自身能造的四大种为所缘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外能造大种色为境」:若缘外边山河大地,能造色的四大种为所缘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所摄造色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依能造大种色所生根境」:依这地水火风能造的大种色,所创造的物质,也就是五根和五尘。「所摄造色」:根就是内,境就是外。若是依能造大种色所生出来的根、境所摄的造色,「为」所缘「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戊二、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述内、外、内外三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丁五、约有识无识对辨二 戊一、住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这第五段,还是根据前面「云何为身」所说的。

  「复有差别」:又有不同。「谓若缘有识身内色为境」:指这个身体,还活活泼泼生存,它是有感觉的,叫有识身;以这样的色为所缘境的时候,「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有情数青瘀等位色为境」:这个人原来是有情数,但识一离开身体,就变成了死尸,有青瘀、脓烂、散坏这些各式各样的变化;依这样的境界为所缘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差别是:生存时名为内,死亡时名为外。

  

  【若缘无识身色于过去时有识性、有识身色于未来时无识性,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无识身色于过去时有识性」:若是观察这个死尸的色,他在过去的时候,是有识的功能、体性;但现在是无识的。

  「有识身色于未来时无识性」:观察现在这身体的色法是有识;但是未来死亡的时候,又是无识性了。

  「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虽然有识、无识,过去、未来是有差别;但是,有识身、无识身彼此的法性是相似的、是平等的;以这个作为所缘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我现在有识,但死掉以后就无识了;这样,等于是修无常观了。

  

  〖戊二、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这样若缘依前述内、外、内外三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丁六、约中表及变不变对辨二 戊一、住循身观〗

  【复有差别,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这是第六义。「复有差别」:又有不同。

  前边「云何为身」,解释三十五种身相时所说的中身、表身。

  「谓若缘自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若以自身中的发毛爪齿、心肝脾肺肾这些不净物等相为所缘境,「是名于内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中身发毛爪齿等相为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他人生命体的中身的发毛爪齿等相,为所缘境,是名于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若缘内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自己内的表身,初死的时候可能没有变异,可是不久就有变异了,所以有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的不同。

  「及缘外表身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他人的表身,也是有变异、不变异青瘀等相。

  「相似法性、平等法性为境」:彼此都是相似法性、平等法性的,以这样的色作为所缘境,「是名于内外身住循身观」。

  

  〖戊二、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三色所生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如是若缘依前述内、外、内外三色所生的受、心、法为境,随其所应,当知即是住循三观。

  

  〖丙三、总结〗

  【如是等类身受心法诸差别门,当知多种,今于此中,且显少分诸门差别。】

  这都是根据前面「云何为身」那一段,而分成循身观、循受观、循心观、循法观。

  「如是等类」:就是指前面内、外、内外三类的所缘境这六大段,「身受心法诸差别门」:门就是类的意思。身、受、心、法各式各样的差别。

  「当知多种」:在前面「云何为身」那一段,举出三十五种身,一共合成了十四对,所以当知有多种;若从这里类推,则有很多很多种不同的四念住的观法。

  「今于此中,且显少分诸门差别」:现在这里只提出七对,并没有全说,所以是少分的诸门差别。

  我们从佛菩萨开示的佛法上看,出家人是很忙的,但是表面上看不出来。看他在那儿静坐,坐完了出来跑一跑,好像没有什么事儿似的;实在来说,没有闲时间写信、通电话的。

  我们现在也是很忙,当然各人有各人的理由,但是忙了一生,一无所得!如果真实在四念住用功、这样的忙,一定会有成就!有成就了,是放大光明的境界!

  在其他的事情上忙,就是我、我所的这些境界;不是爱烦恼、就是见烦恼,就在上面,把我、我所弄大一点、多一点、美一点。若是修四念住,无我、无我所,心情快乐,没有烦恼,会有更广大的境界,是不同的!

  即使是没有修四念住,光是欢喜静坐,能得到欲界定都是很自在的,更不要说得未到地定、初禅了。欲界定就是九心住,到九心住最后的「等持」,心里不散乱也不惛沈,明静而住,能坐二十四个钟头乃至七天;虽然还没有轻安乐,有这种境界身体也会很舒服。这也很好嘛!好过那些是是非非、烦烦恼恼的境界。

  当然,世间上的凡夫难免会遇到事情来冲击,如果你有一个欲界定的安心法时,不管那听来的话、看到的事!一摄心入定,就是很清净、很自在。若是没有这个安心之道,就会被那一阵风吹得很苦恼,小小一句话就受不了。

  我们把这笔帐算一算,还是修行好。快乐!我认为是这样子。

  

  〖甲二、明建立二 乙一、显四种四 丙一、约对治颠倒义二 丁一、总标〗

  【又为对治四颠倒故,世尊建立四种念住。】

  现在这以下的文,是第二大段,说明佛建立四念住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四念住?

  第一科,先说出佛开示四念住的四个原因。现在说第一个理由,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又为对治四颠倒故,世尊建立四种念住」:「又」就是对第一大段辨体相说的。前面说明四念住的体相,但是,佛为什么说四念住呢?就是为了消除凡夫的四种错误,所以才建立的。

  

  〖丁二、别释四 戊一、身念住二 己一、标立〗

  【谓为对治于不净中计净颠倒,立身念住。】

  第一个,建立身念住的理由。

  「谓为对治于不净中计净颠倒,立身念住」:是为了消除凡夫于不净中计净的颠倒——在污秽、臭皮囊的境界里面,执着是清净的、美好的,这是一个颠倒迷惑;因此而造了种种的罪业,流转生死。由这样的理由,安立身念住这个法门。

  

  〖己二、释义〗

  【以佛世尊于循身念住中,宣说不净相应四憺怕路;若能于此多分思惟,便于不净断净颠倒。】

  前面是标出理由,这以下解释。

  「以佛世…

《四念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