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著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大正藏》第25卷181页上)
又现实生活中,财、色、名、食、睡五事,能诱人迷醉,难以自拔,使人堕落,不能出离,故亦称五欲。无论人间天上,五欲过患皆如经论所说。念佛,本来是为了要超脱三界生死轮回,现在此人却留恋生死,将念佛来求福报,因果相召,非不能满愿,只是其人的识见如是之浅短,实为令人可悲可怜也已!这就如同拿一颗无价的摩尼宝珠去贸易一粒巧克力糖吃。
论文举第五种行为是念佛为“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法道,普利众生”。净土法门,念佛的目的,是在于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今此人念佛的目的,是在于仍然滞留娑婆世界,要想来生出家为僧。目的不一样,所以,此人虽亦念佛,而不能谓之“有净土”。
综上所举念佛人,或无信愿,或虽有信愿而不真切,或为求人间天上的福报,或为求来生为僧等种种情形,根本原因在于没有领会到佛度众生的首要问题便是要了脱生死的问题。昔日,本师释迦牟尼佛,于中印度摩揭陀国菩提伽耶大道场初成正觉,便往迦尸国波奈斯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位弟子说法,度之成为出家比丘,天下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而其所说之法,所谓“三转*轮”[1],便是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一代时教,(依天台宗)判为藏通别圆。无论界内的藏通二教、界外的别圆二教,无论大乘小乘,内容虽多,而总皆依此四谛*轮为基础。[2]
苦集灭道四谛,亦称四圣谛,乃是往圣先佛经历修证实践,证明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故称圣谛。苦集二谛为世间流转生死的因果关系。集,即烦恼,为因;苦,即生死,为果。灭道二谛为出世间返本还原的因果关系。道,即道品,为因;灭,即涅槃,为果。佛教众生,要知苦断集,要慕灭修道。知苦,即首先要明了认识到凡夫众生流转三界、轮回六道、饱受生死煎熬的痛苦,这是佛法中修行一切法门的前提,不仅是净土法门而已。所以,古德开示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梦东禅师遗集》第22页,香港1990年版)
由此可知,发菩提心,首先便是要了脱生死。除非已证无生法忍乘愿再来的大菩萨,若自己不能出离生死苦海,侈谈什么发菩提心,度脱众生,其主观愿望虽好,奈何实际上是办不到的。诸大乘经论,皆如是说,自己尚且溺在生死海之中,焉能度他!按通途教道,至声闻四果(阿罗汉),方得脱离三界生死,对一般凡夫来说,此甚难故,释尊以彻底悲心,垂宣弥陀净土之特别法门。若人于此倘不在意,则仍旧迷昧,错过长往,求出难期矣!因此,如前古德又开示云: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世间一切重苦,无过生死。生死不了,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出一胞胎,入一胞胎;舍一皮袋,取一皮袋,苦已不堪!况轮回未出,难免堕落;猪胞胎、狗胞胎,何所不钻;驴皮袋、马皮袋,何所不取!此个人身,最为难得,最易打失;一念之差,便入恶趣。三途易入而难出,地狱时长而苦重。七佛已来,犹为蚁子[3]。八万劫后,未脱鸽身[4]。畜道时长已极,鬼狱时长尤倍。久经长劫,何了何休;万苦交煎,无归无救。每一言之,衣毛卓竖;时一念及,五内如焚。是故即今痛念生死,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也。
然我有生死,我求出离;而一切众生皆在生死,皆应出离。彼等与我,本同一体;皆是多生父母,未来诸佛。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于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菩提道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以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偏空小乘,皆因无此菩提道心)。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然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
所谓深信者:释迦如来梵音声相,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大慈悲心,决无虚愿。且以念佛求生之因,必感见佛往生之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响必应声,影必随形。因不虚弃,果无浪得。此可不待问佛而能自信者也。况吾人现前一念心性,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随缘,终日不变;横遍竖穷,当体无外;弥陀净土,总在其中。以我具佛之心,念我心具之佛;岂我心具之佛,而不应我具佛之心耶?!《往生传》载,临终瑞相,班班列列,岂欺我哉?!
如此信已,愿乐自切。以彼土之乐,回观娑婆之苦,厌离自深;如离厕坑,如出牢狱。以娑婆之苦,遥观彼土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如奔宝所。总之,如渴思饮,如饥思食,如痛苦之思良医,如婴儿之思慈母,如避冤家之持刀相迫,如堕水火而急求救援。果能如此恳切,则一切境缘,莫能引转矣。
然后,以此信愿之心,执持名号。持一声,是一九莲种子;念一句,是一往生正因。直须心心相续,念念无差;唯专唯勤,无杂无间,愈久愈坚,转持转切。久之久之,自成片段,入一心不乱矣。
诚然如此,若不往生者,释迦如来便为诳语;弥陀世尊便为虚愿;有是理乎哉?!(《梦东禅师遗集》第三、四页,香港1990年版)
观此,对于行人,何谓“有净土”、如何“有净土”这样带有根本性质的关键问题,定能洞然于胸而了无疑滞矣。唯愿同仁依此而行,本此而修,定可保证万无一失矣!愿共勉之!
(待 续)
【注 释】
[1]三转*轮:法,谓轨持法则,即客观事物规律的真相。轮,取喻为义。印度古时国王以金等为轮,征服四方。此取“动转不住、舍此趣彼、能伏怨敌”,是为轮义。三转者,谓示转、劝转和证转。
如佛初将四圣谛法,对五比丘一一指示说:“此是苦,是可以知道的;此是集,是可以断除的;此是灭,是可以证得的;此是道,是可以修行的。”是为初转*轮的示转。
第二番,佛对五比丘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为二转*轮的劝转。
第三番,佛以身示范作则地对五比丘说:“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是为三转*轮的证转。
如是对四圣谛,各以示劝证之三转,是为教之十二行。在三转过程中,能令行人生起眼(观见)、智(决定)、明(照了)、觉(警悟)四种作用(功能),是为行之十二行。如是上、中、下三种根基的人,于三转中,各得悟道证果。于此可见,佛陀不愧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身教重于言教。如《礼记·大学》云:“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请参见《佛说三转*轮经》(《大正藏》第27卷911页)
[2]在藏教曰生灭四谛;在通教曰无生四谛;在别教曰无量四谛;在圆教曰无作四谛。(请参见《天台四教仪》及《教观纲宗》等)
[3] 《净心诫观发真钞》中本云:《灵感传》云,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祇园精舍。须达捉绳一头,舍利弗捉绳一头,共丈量之。舍利弗惨然不乐,须达问故。答曰:以天眼观见过去毗婆尸佛时,亦于此建精舍,而此蚁子在此中生,乃至七佛以来,皆于此建精舍,而此蚁子,亦在此中。至今九十一劫,受此蚁身,不得解脱。(《卍续藏经》第59卷545页上)
[4] 《大智度论》卷十七:郁陀罗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飞到国王宫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国法捉足而礼。夫人手触,即失神通。从王求车,乘驾而出。还其本处,入林树间,更求五通。一心专至,垂当得时,有鸟在树上急鸣以乱其意。舍树至水边求定,复闻鱼斗动水之声。此人求禅不得,即生瞋恚:“我当尽杀鱼鸟。”
此人久后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无想处,于彼寿(八万劫)尽,下生作飞狸(鸽),杀诸鱼鸟,作无量罪,堕三恶道。(《大正藏》第25卷189页上)
《《净土决疑论》讲记 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