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与青年朋友谈佛教实践的问题

  与青年朋友谈佛教实践的问题

   近几年来,常有佛教青年或登门、或来信向笔者请教佛法,要笔者谈谈自己学修的经验,从而得以了解到青年学佛中的一些问题及其苦恼、困惑。笔者自愧修学无成,无资格教人,在此仅作为一个早起步十来年的大朋友,就所见青年学佛中的问题,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以与青年朋友们作一次笔谈。

  佛教与青年

   在近代佛教革命的风潮中,佛教,曾被人从自我反省的角度,谑称为“老年的宗教”、“学死的宗教”。教徒年龄的老化,与整个佛教老气横秋的景象正相一致。直到前八、九年,不管到哪个寺院里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中,无论僧俗,老年人都占了绝大多数,尤其是老婆婆,往往是各地在家居士的主体,而且其文化程度一般都偏低,容易给人一种“愚夫愚妇”的印象。这种现象,自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及佛教弘扬等方面的复杂成因,对佛教的传续也未必是不好的事,但难免使未深知佛法的人们产生误解,以为佛教只讲求个死得好、来世好,是老年人的事,与中青年无关,无补于现实生活的建设。早岁排佛,晚年崇佛,是过去不少名流士子所走过的路径。听说有位青年时信佛出家、后来还俗当了学者的老先生曾说过:青年人不适宜学佛、研究佛教,此话当非无其根据。

  然而,从佛教的本来旨趣和流传历史来看,学佛,绝非仅仅是老年之事,而应是贯彻全部人生旅程、一统世间与出世间的大事。老年人固然应亟亟学佛,青年、中年人更应学佛,而且实践菩萨道、弘扬正法、见道证果,主要是中青年的事。尤其青年,朝气蓬勃,浪漫纯洁,正是追求真理、形成人生观的时期,最需要佛法正见的指导。青年精力旺盛,意气风发,思想敏锐,上进心强,正是学习、成长时期,对学习佛法、修学定慧,具多优越条件。释尊及佛门多数高僧大德,都是青年求道,释尊成正觉时,才刚过而立之年。历来证圣果、弘法利生的法门龙象,多出青壮年。《华严经》特别描述了一位精勤求道,于初发心时即成正觉的善财童子的事迹,树为佛教青年的楷模。佛经中专对青年而说者,多达数十种。

  笔者业深障重,发心学佛之时,已近而立之年,十几年来最为愧悔的一件事,便是未能及早学佛,以致在烦恼妄想中虚掷了宝贵的青春,枉受了诸多苦恼。如今到了该成熟结果的时候,却依然一事无成,力不从心,不能不常怀紧迫感,心想要是能早起步十年就好了,无奈逝者不返,青春难再啊!

  这几年来,佛教的面貌发生了今人欣慰的变化,教徒的年龄在迅速年轻化,文化水平也大大提高。不少年轻人,特别是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怀着追求真理的热忱,研求佛学,其中不少已皈依三宝,精勤修学,还有现僧宝之相的,现在随便到哪个寺院走走,都不难发现,佛教徒的阵容已大大改观:礼佛、听经、请购经书的人群中,衣着入时、现代气味十足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多;僧尼队伍中,近几年出家的青年僧尼,在各地寺院里都占到半数以上。笔者熟识的一些佛教青年,多数都有学士、硕士乃至博士学位,善根深厚,信心大,有理想抱负,很能下功夫修学,有的修行已上了路。笔者在窃羡之余,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中国佛教在不久的将来必然焕发青春、欣欣向荣的希望。正确引导这一代青年佛子如法修学,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国佛教前途与命运的大事,也是为国家树才育人的大事。

  佛法渊深浩瀚,法门万千,须得善学善入。善学之要,首先在当机择法。青年学佛,须根据青年的特点,及各自的根器和修学条件,制定正确的修学方案,选择合宜的修学法门。这对初入佛门,在世法和佛法两方面都不成熟,甚而往往在心理上有毛病的青年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法的修学,是需要一定的慧根的,若不善学,难得实益,易受损害。《华严经》中说,对于佛法,“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喻如“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在台湾文化界弘法数十年的南怀瑾教授曾说过:佛法唯绝顶聪明的上士和一听就信的下士好学,中等人最不好学,一些人不学佛还起码是个正常人,一学佛便弄得神经兮兮的,连个正常人也做不成了。我相信这绝对是经验之谈。

  据我这几年的见闻,一些佛教青年很顺当地摸对了修学的正确门径;也有一些弄出这样那样的毛病,在本来烦恼的身心上更加上学佛的烦恼,使本来就不大健康的心灵更加不健康,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还有送了命的,实在令人痛惜。责其咎,并不在佛法,而在于他们不善学法,缺了善知识的正确引导,或不听善知识的教诫。

  

   “了生死”为主旨,菩提心、智慧、方便为首要

  全部佛法,无疑是围绕“了生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古人对青少年,虽然有“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的警策,但死,对来日方长的青年人来说,毕竟非迫切之事,要青年人成天把“死”字贴在额颅上,念念为求死后的究竟归宿而精勤修行,显然不易生起坚固道心,即使能由此生起道心,也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热情,不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听说有个高中才毕业的姑娘,学了净土法门后,便不准备考学、工作,整天关门礼佛念佛,计划过一两年及早往生,弄得她的父母好不伤心。如此学佛,当然不是经论中所示净土法门的正道。人,既然已降生到这世上,在父母和社会的抚养教育下长到一二十岁、二三十岁,便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应好好走完应该走的道路。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前程似锦,国家和人类的美好未来,有待青年去创造,弘扬佛法的重担,全赖青年来担承。如果说,老年人学佛,不妨以“了死”为要,以解决死得好和死后的归宿问题为重心的话,青年学佛,则应以“了生死”为主旨。这里所说“了生死”,意谓参透人生的意义,提高精神境界,珍惜此生,过好应有的合理生活,创造最高的人生价值。实际上,只要能真实“了生死”,“了死”的问题也就自然解决;若不能“了生死”,连现前人的生活都过不好,即使孜孜念佛求生,责任未尽,资粮不备,恐怕也难遂往生“了生死”之愿。

  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浪地过一辈子不难,但要说到明明了了、合情合理地过好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亦即“了生死”,可非简单之事。这须对人存在的根本问题和人心世态有深彻的观察,对人生的意义有明睿的认识,有正确的人生观和过好合理生活的智慧、技巧。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问顾,大概是初上人生征程的青少年都会认真思考,而不容易得到正确答案的。在这人欲横流、价值观念混乱的现代,唯有佛法,堪以提供究竟的人生司南,在青年时代便能认准佛法这个究竟归依处,从而能避免许多上下求索的困惑苦恼,避开误区,少走不必要的弯路,是大善根福德因缘,应当庆幸,应当珍惜。但学通佛法,善于运用它来指导生活,来“了生死”,还须通过认真的思择、观修。

  根据经教所示和自他修学的经验,笔者认为,青年,尤其是在家青年,学佛的重心,不应在严格吃素,不应在课诵唱念,不应在持咒念佛,不应在坐禅入定,不应贪便宜求即身成佛、神通自在,不应亟亟求往生净土,而应把重心放在“了生”的大本上,通过学习、观修,真实发菩提心,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掌握过好生活的方便。这其实是立志、处世、立身三大问题。

   一、真实发菩提心

  理想、志向是人生舰艇的动力和方向盘,从根本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取向、人格形象和生命价值。树立远大理想,立定明确的志向,是青年做好人的第一着。

  现在不少青年,缺乏远大理想,卑者大概只以自己安逸快活为生活目标,对西方物质生活方式垂涎三尺,无能者向父母索取以供自己享用,有能耐者不择手段地捞钱、找门路出国,其所追求者不出满足佛学所说五欲的范围。这种低层次的人生理想,自古以来即遭东西方许多高人的鄙弃,如爱因斯坦便称追求财产、虚荣和奢侈的生活为可鄙的“猪栏的理想”。较高者声称以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为目的,为满足个人的爱好、展现个人的才智和独特性而努力,其实质亦不出巩固小我、假我的圈馈。从佛法看来,这都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使人得到真实的受用,辜负极为难得的宝贵人生。有高一等者,或以追求真善美,或以为全人类谋幸福为理想,这种人已是十分难得了,但要向他进一步追问:究竟什么是真善美?科学是绝对真实吗?既是真实,为什么还在不断发展翻新?恪守自己所处时域的伦理信条是至善吗?既是至善,为什么古今中外的伦理轨范颇有歧异?到底什么是人类真正的幸福?若物质财富极大富足,大家都尽情吃唱玩乐,是否便真正幸福?若真正幸福,为什么古今中外不少物质生活丰裕自在、艺术生活过得很好的人,尚有苦恼,如贵为太子的悉达多,还要深感痛苦,出家修道?这些问题,世间的科学、伦理、哲学、宗教,是无法给予圆满解答的,只有大乘佛法菩萨道根本加行中的发菩提心,堪以给佛教青年指明真正有价值的人生航向。

  发菩提心一事,经教中强调为修菩萨道之本、成佛之因,在大乘的整个修学过程中是最为根本、至为重要的环节。菩提心不发,纵有修行,只成人天小果,纵断烦恼,只成个自了汉,未播下佛种,何以结出佛果。菩提心一发,便已种下成佛种子,将来必然开花结果。菩提心的高尚理想,能点化凡夫成为菩萨,小人成为“大心众生”,开拓出宏大的心量,培育出热忱勇猛的大丈夫气概,喷涌出源源不竭的精进向上的力量,出生无量世间、出世间的利益、功德。生为人身,特别是这正法衰微、人心恶浊时代的人身,最有条件修学、最易修学而功德又最大者,莫过于发菩提心。《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说初发菩提心时,因当来必定成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

《与青年朋友谈佛教实践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人生观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