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佛如来功德平等”,甚至说真实如理发心时,便能证得无上菩提。即使未能证果成佛,只要菩提心坚固,则现前便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强大的精神能源,精神境界已超出凡小,与诸佛菩萨相往来,有了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确的努力方向,会从菩提心中享受到凡庸小人所无法享受到的高尚幸福。只要菩提心坚固不退,往生净土便有了最重要的资粮,见道证果也不会是遥遥无期之事。发菩提心,不仅要依《发菩提心经论》等所示,观人身过患、轮回苦、业报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学习诸佛菩萨因地之发心,发起成就佛果,利益济度众生的宏大誓愿,立志尽未来际永远为此宏伟目标而奋斗,而且更须在生活中随时注意观察社会人生:
观察各种人的心态、生活方式及其生存的价值;
观察名利权位、声色犬马之无常难保、如梦如幻;
观察人们生老病死、贫穷衰患及水火刀兵等痛苦;
观察不少人因无正见正信,杀盗淫妄,扰乱社会,污染人间,自造恶果;
观察社会上尔虞我诈、贪赃腐败等丑恶现象,历史上无数的争斗残杀,皆由人心不净、智慧不明、烦恼炽盛所致;
观察西方片面发达物质文明的弊端和诸家学说的弊病;
观察佛法的真理,尤大乘菩萨道的实践,堪以从根本上针治文明弊病,净化人心,祥和社会,挽回劫难,庄严国土;
观察诸佛菩萨及历代高僧大德以菩提心为怀,精勤修学,弘法利生,其人格实足钦敬,其功德泽被万世;
观察以假我为中心而扩张占有欲,徒令人枉受苦恼,丑化形象,无实际义利,唯菩提心之宏愿,能出生真实功德。
平时常作如此观修,不断发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断巩固增长,渐渐达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若真能如《华严经·净行品》所教诫,于洗漱澡浴、行住坐卧、抬手动足、待人接物,一切时中,念念观修,以普度众生为怀,则随菩提心之增长,不仅心理结构、人格形象会迅速发生良性转化,而且易于深入正定、明心见性。
当今的佛教青年发菩提心,尤应观正法衰微而发护法心及护法的行菩提心。《智印经》等谓此为各种发心因缘中最能为诸佛护持正法、疾得不退转的发心因缘之一。应观佛教在促成我中华隋唐盛世的繁荣昌盛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自宋明以来,渐受排击,积弱不振,近几十年更濒临衰绝之边际。当今由宗教政策之落实,人文思潮及人体科学等的发展,再度出现振兴的良机,社会人士对佛法之需求日益增长,然佛教界人才凋零的状况,远不能适应弘法的需要。国内佛教人才断层长逾二十五年以上,老一代大德,近几年纷纷西逝。六十岁左右的弘法人才,如传印、净慧、白光等法师,已屈指可数,都被各种重担压得喘不过气,中年一代几乎是空白。二三十岁的佛教僧俗虽有了不少,但各方面多未成熟,尚不堪负荷弘法度人之重任。时代、社会、佛教,都急需佛教青年尽快成才。有志气的佛教青年,应观察佛教现状,深发护法心,争取作如来使者、护法良将,努力把自己锻炼成才。当今之世,欲荷负弘法重任,不但须精通佛学,善于活用佛法,而且须通晓各种现代知识,熟知社会思潮与时势人心,有弘法和服务社会所需的各种技能才干,如演讲、写作、编辑、教育、管理、外交、理财等。纵然不能全面发展,也应根据自己的资质和条件,立志把自己培养为某方面的弘法专才,为弘法做出某方面的杰出贡献。或现僧宝相,讲经说法,撰文著述,或在文化界、经济界等做出成就,护持佛教。只要有了这种行菩提心,至于怎样去实现,我看不难发挥聪明才智,去创造条件,闯开门路。只要菩提心坚固,自然会有佛菩萨加持,龙天拥护。再加认真实践,没有不获成功的道理。
二、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
佛法三乘,皆以慧学为精华,慧学的现实用途,是指导人正确生活,善度人生。所谓正见、般若、闻思修三慧的修学,千经万论的研读,应以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在生活中活用佛法,从而生活得更好为第一目的。一个人在学佛之后,应该比一般人聪明得多,其世俗生活、精神生活应该比一般人过得好。但现在有些学佛的人,反而显得比一般人愚蠢,予不信佛者以谤讥佛法的口实,便是因不知从佛法中获得正确生活的智慧所致。
正确生活的智慧,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的艺术等。应通过研读经论,观察社会人生,思察在浩渺无际的轮回海中,人身极为难得易失,佛法极为难闻难信,今由前世善根,幸得人身,遭逢佛法,应极度珍惜此生,以严肃积极的态度,过好此生,获得现世的、后世的、究竟的利益安乐,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利乐和应有的人生价值?就人天乘法而言,从事对自他和社会有益的劳动,正命生活,不造诸恶,力行众善,过好物质的、伦理的、文化的、精神的生活,尽到做人的责任,是最起码的正确人生。从大乘佛法看来,为自己和无量众生现世、后世、究竟的利乐作无私奉献,活得对自性、对人类、对众生俯仰无愧,活得洒脱自在,安乐祥和,认识到真正的自我,获得究竟解脱成佛的保证,是为应有的人生价值。创造出这种人生价值的人,方称得上真正的人,称得上大士,其人生价值的大小,与其对众生的贡献成正比。以假我为轴心向外扩张占有欲,为声色名利、权位虚荣而操劳奔忙,即使占有了天下,也还是个俯仰有愧的小人、无家可归的过客。他向社会和民众索取得越多,其人生的负价值便愈大,他所捞到的东西也愈为虚幻不实。
为创造应有的人生价值,过好既多奉献于人类、又能得超脱安乐的合理生活,须运用佛法的缘起论,冷静观察社会人生和自心,掌握过好合理生活的艺术。这种观察大略可分为体、用两个方面。从体的一方面来说,应在生活中随处观察诸法缘起性空,无常无我,锻炼自主其心的能力,不被声色货利所诱牵而丧失自心的安祥自在。随时观察自心,有如牧牛,觅求不动的主人公,观心所起念,缘境而生,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即生即灭,无实体可得,能观之心亦不可得。尤其当烦恼炽盛时,应加倍用功夫。观心得力,妄念自然息灭,即于息灭处,得到轻安自在,时常保持这种轻安自在、活泼空灵、一尘不染的心境,便是正受。若功力深厚,真能觑破妄念,休歇驰骋,于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之际,自然会亲见本地风光,认识真正自我。这是当今最为契机的参禅观心法门,只要肯修,便得悟解受用。就用的一方面说,应观自性虽空而缘起,本具慈悲、智慧、精进等功用,能成办事业,创造一切,用以服务民众,造福社会,济度众生,弘扬正法。自性的力用不能全部发挥,自性的本体也就无以全体显现。想要活得有价值,圆成佛道,必须尽力发挥自性功用,双修福慧,实践六度四摄,于学习、工作、弘法事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以高度的热忱,作出巨大的奉献。虽然尽心办事操劳,由勤观缘起性空故,于外六尘、内自我,不生执着,从而不因挫折失败而灰心丧气,不因成功赞誉而骄傲自满,不因谤讥嘲讽而动怒发火,不因困难障碍而忧郁退悔,八风不动,事过不留。《金刚经》“于无所住而生其心”一语,可奉为智慧生活的诀要。心若稍有住着,被名相所粘,便生烦恼,系缚自心,难得安祥自在,只有一无所住,亦不住于“不住”,方契自性之体;只有从一无所住处不断生心办事,作无私奉献,修六度四摄,方显自性之用。体用双圆,是为正觉。
三、掌握过好生活、服务众生的方便
人立身于社会,维持生物性、社会性的生存,必须从少儿时期起,便努力学习,掌握为大众服务的知识技术、本领才干,以从事正当的职业。这在《善生经》中,被列为佛陀教诫佛教青年欲得现法乐须具的四种具足之一,谓之“方便具足”。不具足方便,自己尚无法生存,何以报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自己的存在本身便是一个负价值,便是一种罪业,岂能谈得上学佛修道?大乘六度,布施度为首,没有知识技能,创造不出财富,拿什么去行布施?一个菩萨行者欲广度众生,须具多种方便,《华严经·十地品》说若不能通达世间的医方、工巧、书算等一切技艺,便不能过菩萨第五地。即使出家披剃,就算是仅求自利,为学通佛法,也须通达五明,起码得读懂古文、通晓文史知识。经云:“佛法于五明中求”,门门科学,莫不与佛法相通相涉。若要深入法海,说法劝化,更须学识渊博,智慧过人。缺乏学识,不通世事,知识水平低于一般人,欲图说法度化众生,还不如老老实实接受众生的度化。现在有的年轻人,一学佛便想专修禅定,上学的不好好学习,工作的不好好工作,甚至为学佛而辞了工作,丢了饭碗,弄得象个乞丐。有些佛学院学僧,懒得学文史、外语等课程,还藉修持为借口。殊不知修行是大福报,专修禅定,更须非同一般的福智资粮。福报、资粮,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只有靠自己努力学习,掌握方便,以方便去创造,不具方便,别想修学。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先掌握方便服务大众以积集资粮,想靠别人的供养来修行,我看根机就已不大正,即便他能发心效仿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恐怕也很难具备米拉日巴那样遇成就上师、具真正见地、强健体魄和安全保障,及未婚妻等供养的福报资粮。
大乘渐道为本
当今国内佛教,以禅、净、密三宗为盛。青年们入佛门之后,往往在三宗的门口徘徊,游移不定。修净土吧,象愚夫愚妇一样念佛,总觉不够味,总想找个能速得开悟、能得神通的更上法门;学参禅吧,太玄,真实见性的善知识难逢;学密吧,成就上师难得,即使求得,法亦难修。今天试试这个,明天试试那个,转瞬月度年移,而一无所成。这大概是近今的不少学佛者都曾经历的路径。笔者也曾入三宗之门作过试探,最终的结论是:除个别上根利…
《与青年朋友谈佛教实践的问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