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甚至說真實如理發心時,便能證得無上菩提。即使未能證果成佛,只要菩提心堅固,則現前便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強大的精神能源,精神境界已超出凡小,與諸佛菩薩相往來,有了究竟的安身立命之本,明確的努力方向,會從菩提心中享受到凡庸小人所無法享受到的高尚幸福。只要菩提心堅固不退,往生淨土便有了最重要的資糧,見道證果也不會是遙遙無期之事。發菩提心,不僅要依《發菩提心經論》等所示,觀人身過患、輪回苦、業報因果、佛果功德、自性功德等,學習諸佛菩薩因地之發心,發起成就佛果,利益濟度衆生的宏大誓願,立志盡未來際永遠爲此宏偉目標而奮鬥,而且更須在生活中隨時注意觀察社會人生:
觀察各種人的心態、生活方式及其生存的價值;
觀察名利權位、聲色犬馬之無常難保、如夢如幻;
觀察人們生老病死、貧窮衰患及水火刀兵等痛苦;
觀察不少人因無正見正信,殺盜淫妄,擾亂社會,汙染人間,自造惡果;
觀察社會上爾虞我詐、貪贓腐敗等醜惡現象,曆史上無數的爭鬥殘殺,皆由人心不淨、智慧不明、煩惱熾盛所致;
觀察西方片面發達物質文明的弊端和諸家學說的弊病;
觀察佛法的真理,尤大乘菩薩道的實踐,堪以從根本上針治文明弊病,淨化人心,祥和社會,挽回劫難,莊嚴國土;
觀察諸佛菩薩及曆代高僧大德以菩提心爲懷,精勤修學,弘法利生,其人格實足欽敬,其功德澤被萬世;
觀察以假我爲中心而擴張占有欲,徒令人枉受苦惱,醜化形象,無實際義利,唯菩提心之宏願,能出生真實功德。
平時常作如此觀修,不斷發起大悲心、救世心、向上心,使菩提心不斷鞏固增長,漸漸達到念念不忘失的境地。若真能如《華嚴經·淨行品》所教誡,于洗漱澡浴、行住坐臥、擡手動足、待人接物,一切時中,念念觀修,以普度衆生爲懷,則隨菩提心之增長,不僅心理結構、人格形象會迅速發生良性轉化,而且易于深入正定、明心見性。
當今的佛教青年發菩提心,尤應觀正法衰微而發護法心及護法的行菩提心。《智印經》等謂此爲各種發心因緣中最能爲諸佛護持正法、疾得不退轉的發心因緣之一。應觀佛教在促成我中華隋唐盛世的繁榮昌盛中,起了極爲重要的作用,自宋明以來,漸受排擊,積弱不振,近幾十年更瀕臨衰絕之邊際。當今由宗教政策之落實,人文思潮及人體科學等的發展,再度出現振興的良機,社會人士對佛法之需求日益增長,然佛教界人才凋零的狀況,遠不能適應弘法的需要。國內佛教人才斷層長逾二十五年以上,老一代大德,近幾年紛紛西逝。六十歲左右的弘法人才,如傳印、淨慧、白光等法師,已屈指可數,都被各種重擔壓得喘不過氣,中年一代幾乎是空白。二叁十歲的佛教僧俗雖有了不少,但各方面多未成熟,尚不堪負荷弘法度人之重任。時代、社會、佛教,都急需佛教青年盡快成才。有志氣的佛教青年,應觀察佛教現狀,深發護法心,爭取作如來使者、護法良將,努力把自己鍛煉成才。當今之世,欲荷負弘法重任,不但須精通佛學,善于活用佛法,而且須通曉各種現代知識,熟知社會思潮與時勢人心,有弘法和服務社會所需的各種技能才幹,如演講、寫作、編輯、教育、管理、外交、理財等。縱然不能全面發展,也應根據自己的資質和條件,立志把自己培養爲某方面的弘法專才,爲弘法做出某方面的傑出貢獻。或現僧寶相,講經說法,撰文著述,或在文化界、經濟界等做出成就,護持佛教。只要有了這種行菩提心,至于怎樣去實現,我看不難發揮聰明才智,去創造條件,闖開門路。只要菩提心堅固,自然會有佛菩薩加持,龍天擁護。再加認真實踐,沒有不獲成功的道理。
二、獲得正確生活的智慧
佛法叁乘,皆以慧學爲精華,慧學的現實用途,是指導人正確生活,善度人生。所謂正見、般若、聞思修叁慧的修學,千經萬論的研讀,應以獲得正確生活的智慧,在生活中活用佛法,從而生活得更好爲第一目的。一個人在學佛之後,應該比一般人聰明得多,其世俗生活、精神生活應該比一般人過得好。但現在有些學佛的人,反而顯得比一般人愚蠢,予不信佛者以謗譏佛法的口實,便是因不知從佛法中獲得正確生活的智慧所致。
正確生活的智慧,包括正確的人生觀、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生活的藝術等。應通過研讀經論,觀察社會人生,思察在浩渺無際的輪回海中,人身極爲難得易失,佛法極爲難聞難信,今由前世善根,幸得人身,遭逢佛法,應極度珍惜此生,以嚴肅積極的態度,過好此生,獲得現世的、後世的、究竟的利益安樂,創造應有的人生價值。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利樂和應有的人生價值?就人天乘法而言,從事對自他和社會有益的勞動,正命生活,不造諸惡,力行衆善,過好物質的、倫理的、文化的、精神的生活,盡到做人的責任,是最起碼的正確人生。從大乘佛法看來,爲自己和無量衆生現世、後世、究竟的利樂作無私奉獻,活得對自性、對人類、對衆生俯仰無愧,活得灑脫自在,安樂祥和,認識到真正的自我,獲得究竟解脫成佛的保證,是爲應有的人生價值。創造出這種人生價值的人,方稱得上真正的人,稱得上大士,其人生價值的大小,與其對衆生的貢獻成正比。以假我爲軸心向外擴張占有欲,爲聲色名利、權位虛榮而操勞奔忙,即使占有了天下,也還是個俯仰有愧的小人、無家可歸的過客。他向社會和民衆索取得越多,其人生的負價值便愈大,他所撈到的東西也愈爲虛幻不實。
爲創造應有的人生價值,過好既多奉獻于人類、又能得超脫安樂的合理生活,須運用佛法的緣起論,冷靜觀察社會人生和自心,掌握過好合理生活的藝術。這種觀察大略可分爲體、用兩個方面。從體的一方面來說,應在生活中隨處觀察諸法緣起性空,無常無我,鍛煉自主其心的能力,不被聲色貨利所誘牽而喪失自心的安祥自在。隨時觀察自心,有如牧牛,覓求不動的主人公,觀心所起念,緣境而生,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即生即滅,無實體可得,能觀之心亦不可得。尤其當煩惱熾盛時,應加倍用功夫。觀心得力,妄念自然息滅,即于息滅處,得到輕安自在,時常保持這種輕安自在、活潑空靈、一塵不染的心境,便是正受。若功力深厚,真能觑破妄念,休歇馳騁,于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之際,自然會親見本地風光,認識真正自我。這是當今最爲契機的參禅觀心法門,只要肯修,便得悟解受用。就用的一方面說,應觀自性雖空而緣起,本具慈悲、智慧、精進等功用,能成辦事業,創造一切,用以服務民衆,造福社會,濟度衆生,弘揚正法。自性的力用不能全部發揮,自性的本體也就無以全體顯現。想要活得有價值,圓成佛道,必須盡力發揮自性功用,雙修福慧,實踐六度四攝,于學習、工作、弘法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以高度的熱忱,作出巨大的奉獻。雖然盡心辦事操勞,由勤觀緣起性空故,于外六塵、內自我,不生執著,從而不因挫折失敗而灰心喪氣,不因成功贊譽而驕傲自滿,不因謗譏嘲諷而動怒發火,不因困難障礙而憂郁退悔,八風不動,事過不留。《金剛經》“于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可奉爲智慧生活的訣要。心若稍有住著,被名相所粘,便生煩惱,系縛自心,難得安祥自在,只有一無所住,亦不住于“不住”,方契自性之體;只有從一無所住處不斷生心辦事,作無私奉獻,修六度四攝,方顯自性之用。體用雙圓,是爲正覺。
叁、掌握過好生活、服務衆生的方便
人立身于社會,維持生物性、社會性的生存,必須從少兒時期起,便努力學習,掌握爲大衆服務的知識技術、本領才幹,以從事正當的職業。這在《善生經》中,被列爲佛陀教誡佛教青年欲得現法樂須具的四種具足之一,謂之“方便具足”。不具足方便,自己尚無法生存,何以報父母恩、衆生恩、國土恩,自己的存在本身便是一個負價值,便是一種罪業,豈能談得上學佛修道?大乘六度,布施度爲首,沒有知識技能,創造不出財富,拿什麼去行布施?一個菩薩行者欲廣度衆生,須具多種方便,《華嚴經·十地品》說若不能通達世間的醫方、工巧、書算等一切技藝,便不能過菩薩第五地。即使出家披剃,就算是僅求自利,爲學通佛法,也須通達五明,起碼得讀懂古文、通曉文史知識。經雲:“佛法于五明中求”,門門科學,莫不與佛法相通相涉。若要深入法海,說法勸化,更須學識淵博,智慧過人。缺乏學識,不通世事,知識水平低于一般人,欲圖說法度化衆生,還不如老老實實接受衆生的度化。現在有的年輕人,一學佛便想專修禅定,上學的不好好學習,工作的不好好工作,甚至爲學佛而辭了工作,丟了飯碗,弄得象個乞丐。有些佛學院學僧,懶得學文史、外語等課程,還藉修持爲借口。殊不知修行是大福報,專修禅定,更須非同一般的福智資糧。福報、資糧,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只有靠自己努力學習,掌握方便,以方便去創造,不具方便,別想修學。在今天這個時代,不先掌握方便服務大衆以積集資糧,想靠別人的供養來修行,我看根機就已不大正,即便他能發心效仿米拉日巴尊者的苦行,恐怕也很難具備米拉日巴那樣遇成就上師、具真正見地、強健體魄和安全保障,及未婚妻等供養的福報資糧。
大乘漸道爲本
當今國內佛教,以禅、淨、密叁宗爲盛。青年們入佛門之後,往往在叁宗的門口徘徊,遊移不定。修淨土吧,象愚夫愚婦一樣念佛,總覺不夠味,總想找個能速得開悟、能得神通的更上法門;學參禅吧,太玄,真實見性的善知識難逢;學密吧,成就上師難得,即使求得,法亦難修。今天試試這個,明天試試那個,轉瞬月度年移,而一無所成。這大概是近今的不少學佛者都曾經曆的路徑。筆者也曾入叁宗之門作過試探,最終的結論是:除個別上根利…
《與青年朋友談佛教實踐的問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