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浅论僧团中的说戒仪制▪P3

  ..续本文上一页,恐变成了居家的世俗生活,出家只是搬家而已。若能每半月集僧诵完250戒,已是末世中的芬陀利花,不应过于苛刻要求。

  当体解佛陀制戒之深意,对当前的实行情况尽量给予鼓励与提携,少些批评与指责。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如法如律,只能在佛陀时代。有的寺院有的老和尚倚老卖老,不懂得戒律也不赞叹随喜众僧之作法,虽在界内却不参加说戒,依律而言,这样举办的说戒法是不能成就的。这种情况下只能勉强进行,不能因此荒废了说戒法,毕竟说戒法是一项长期必行的工作,能保持在如何的状态下进行就如何进行。虽然有一种属于界内大众不和合的难缘而出界外结小界诵戒的特许,但不可能每次都出界外结小界说戒,人少还可以,人多就很麻烦了。当然,致力于如法诵戒的比丘们如果不嫌麻烦愿意到界外结小界诵戒,值得随喜赞叹,相信那些固执的老和尚们也会慢慢转变观念而随从大众的。如法地行持戒律总会得到支持的,得道者多助,这需要时间与恒心。

  (三)对说戒内涵的把握

  以上从难缘、略法、增减说戒法、对首法及心念法的别人法等方面为今时说戒的合法性作了比附,这不是故意下放戒法之尊严,而是因应末世根机下劣众生所作的不得已的方便。今从正面的严格要求作一解说,以此对照衡量以便得出合适的结论。

  首先从羯磨法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任何羯磨法(包括对首、心念法)的衡量标准皆从人、法、事、处四大科下手。下面仅就说戒法分析。人,同界内的如法比丘是否都集中了,由于说戒法是常行僧法,其集僧范围大于结界等法,即应将界内界外的如法比丘全部集中,有所怀疑都要认真确认。法,说戒法不仅包含说戒,还有说戒前之羯磨,是否皆能如法而作。事,说戒一事皆赖法而成。处,说戒之处所是否已经结界成就。

  再从布萨的内涵加以解说。布萨是清净义,为了参加布萨事先应忏悔清净,布萨之后则清净,如同水清则月明,布萨与清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戒前先忏罪,因为“世尊制戒,犯者不得说戒、不得闻戒,不得向犯戒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若来不及事先忏悔,可以集僧后说戒前忏罪,若于说戒正进行时回忆起或怀疑曾犯戒,只能于座上心念发露并期待说戒结束后忏悔。而若对首、心念说戒也都先告清净才说戒。可见,忏悔清净才是说戒的本意,而不是形式上把戒文念诵一遍。印顺法师说:“到后代,布萨着重于诵说“波罗提木叉戒经”,这不是布萨的主要意义;布萨的真意义,是实现比丘们的清净。” [22]除了忏悔以期清净,还应正确理解布萨时念诵250戒的真正含义,若真清净了,对照戒条时,就能欢喜而安稳,若不清净,则生惭愧心、忏悔心,发心待下座后忏悔并能发愿后不再犯,所以对照戒条也有特殊的意义,比丘应当善于用心。对此,印顺法师又说:“所以布萨说波罗提木叉,成为教育僧众、净化僧众的好方法。对于个人的修行,僧伽的和合清净,有着重大的意义!如忘了“清净”的真义,而只是形式的熟诵一遍,那就难免僧团的变质。” [23]济群法师在《行事钞选读·说戒正仪篇》的解读中也是这样反复强调。

  综合以上正反两方面,可得出一个令今时说戒得以进行的中道作法。按照说戒仪轨进行能做到几分就几分,不要坚持以标准仪轨衡量,如此恐无法延续下去;重视布萨中忏悔清净的含义,因此说戒前应谨慎检查自己的行为,说戒时应认真对待过失并期改过,若无法忏悔,如忏僧残罪,应怀极大惭愧心、忏悔心,警惕以后对境的种种行为。

  (四)布萨说戒的案例

  《善见律》云:“云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说戒法不坏是。”如法说戒是正法住世的象征。据《四分律》卷三十五记载,一位阿罗汉圣者认为自己非常清净,正在犹豫要不要去参加布萨大会时,佛陀亲自为他释疑:说戒法是僧法,即使身心清净也应当参加,并嘱咐他一定要步行去,不能用神通去。说戒虽仅是布萨的一项内容,但通过说戒使僧众保持清净,也是僧团固定的集会时间,便于办理各种僧事。佛世直至现在,佛法能如此延续,授戒度僧当然居于首要任务,比丘受戒后若要住于律法中,这就要时时温习戒法,因此需要半月半月说戒,由于这样“半月半月”的没有间断,故能成就正法的久住。

  济群法师于《僧伽的自新大会——布萨》中列出了几个赞叹并如法行持说戒法的典范,如智首律师、悟恩法师、僧云法师等。据《续高僧传》所载,智首律师每到十五、三十日说戒时,先亲自准备法物,以各种香花庄严戒堂,所有参加说戒的人都合掌跪坐,态度相当严肃认真,有过失都直心发露并诚心忏悔。所以参加说戒的人都受益匪浅,大众都喜欢参加。面对戒法如同面对佛陀一样恭敬,正如佛陀说自己虽涅槃而“半月一来”,教导弟子每半月诵戒即如同与佛同在。

  隋东川僧云法师住在宝明寺,有一年在四月十五日临说戒时,他自以为人人皆懂得诵戒,无须每半月重复,可改为大众共同参禅悟道。以其领导者的身份要求大众共行。这样的决策一直持续了一个安居。七月十五日安居结束,本是很隆重的日子,僧云法师却失踪了,后来大众在寺侧三里许古冢间找到他,已经是遍体血流,如刀屠割,惨不忍睹,奄奄一息。追问其原因,据说是有一执三尺大刀的护法神因为僧云法师改变布萨而以刀割其身。从此以后,僧云法师虔诚忏悔,说戒布萨皆如法而行,十年如一日坚持实行。临终时,有异香相迎而神色不乱。这一案例说明,佛制的戒律无论是止持还是作持,都是不可以随便更改的,众生无法测知佛的智慧,以妄情自改佛制,如僧云法师的改戒为禅看似有益众生,实则违背了三学之中戒学为基的修行原则,因此遭到了护法神的处罚。此事例亦可作为当今许多欲以戒律不合时宜而行废弃之举的狂妄之徒的警告。

  广化律师自受具足戒后,个人每单日诵菩萨戒,双日诵具足戒。1962年住持灵隐佛学院,提倡半月半月诵戒。某日又到诵戒日子,一学僧因为破戒觉得无颜参加,自己在床上蒙被哭泣,之后主动要求退学还俗[24]。这正是戒法不可思议的威德作用。因此,我们个人在五年专精戒律之后,如果没有时间做到天天诵戒,至少应当半月诵戒,特别是应当参加大众僧的和合说戒,为个人解脱、正法久住贡献一份力量。

  结 语

  清净僧格的半月说戒制度体现出外在形式与清净内涵的结合。在如法的仪轨中次第进行说戒的过程,又在这样如法的次第中思维每一项作法的意义。对照戒条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有过即忏悔,忏悔即安乐,使僧格越趋于清净。修行要看真实功夫,虽然此次忏悔发愿以后再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同样的错误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因此需要每半月都反省忏悔,孔子所谓:每日三省吾身,就是逐步走向清净。当然,为了使这一作法都能发挥摄受所有弟子的作用,所以要求只要具备比丘资格的僧人都应参加,即便圣弟子也不例外。

  现代的行持虽然与戒律所说的还有一大段距离,但随着僧团对戒律的重视与提倡,相信这一作法将越来越趋于如法,每个僧人的品格将在这样完善的组织生活中得到净化、升华。

  【注 释】

  [1]罗因:《佛教布萨制度的研究》,收于《第六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2.07)。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6057。

  [2]《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册,第816页下。

  [3][4]《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册,第817页中。

  [5]《五分律》卷18,《大正藏》第22册,第121页中。

  [6]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110、111页。正闻出版社1994年第三版。

  [7]印顺:《教制教典与教学》第202页,《妙云集》第21册。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也说:“每月六次或四次的布萨,是摄化信众、使信众领受深一层的精神生活的制度。”

  [8]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第208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9]《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册,第817页上。

  [10]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116页。正闻出版社1994年第三版。

  [11]《四分僧戒本》,佛陀耶舍译,《大正藏》第22册,第1023页中。

  [12]《四分律》卷36,《大正藏》第22册,第823页上。

  [13]《钞记》卷10,第13页。《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简称《钞记》,卷数页码使用通行合刊本,下同。

  [14] 见晋:《律藏中的僧伽制度·说戒犍度中诵戒的起源、演变及规定》,收于《戒在法在,法在佛在——2004年香港出家毗尼营》第88-89页。香光书乡出版社2004年版。

  [15]《钞记》卷10,第14页。

  [16]印顺:《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118页、119页,就十二方面对各部戒本的仪轨进行比对研究:1、明佛所教,2、策励精进,3、问答合集,4、归敬赞叹,5、布萨作白,6、说序问清净,7、正说部分,8、结说劝学,9、七佛所说戒,10、尊敬戒经,11、结说圆满,12、回向。

  [17]湛如:《敦煌佛教律仪制度研究》第209—213页。中华书局2003年版。

  [18]原来规定用白二羯磨结说戒堂,后来遇到人多而说戒堂小的情况,佛说:“僧得自在,若结(说戒堂),若不结(说戒堂),得说戒。”《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册,第818页下。

  [19]平兴寺所编《说戒仪轨》第9页:本寺因学律者习诵故,上座直作是语:但此说戒,任当某甲,今为诸比丘习诵故,至某甲所云:僧差说戒(一说)。

  [20]《四分律》卷36,《大正藏》第22册,第823页上。

  [21]《钞记》卷10,第40页。

  [22]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218页。

  [23] 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219页。

  [24]广化:《四分律比丘戒本讲义》第48页。台湾南普陀寺2004年第三版。

  

  

《浅论僧团中的说戒仪制》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