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恐變成了居家的世俗生活,出家只是搬家而已。若能每半月集僧誦完250戒,已是末世中的芬陀利花,不應過于苛刻要求。
當體解佛陀製戒之深意,對當前的實行情況盡量給予鼓勵與提攜,少些批評與指責。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如法如律,只能在佛陀時代。有的寺院有的老和尚倚老賣老,不懂得戒律也不贊歎隨喜衆僧之作法,雖在界內卻不參加說戒,依律而言,這樣舉辦的說戒法是不能成就的。這種情況下只能勉強進行,不能因此荒廢了說戒法,畢竟說戒法是一項長期必行的工作,能保持在如何的狀態下進行就如何進行。雖然有一種屬于界內大衆不和合的難緣而出界外結小界誦戒的特許,但不可能每次都出界外結小界說戒,人少還可以,人多就很麻煩了。當然,致力于如法誦戒的比丘們如果不嫌麻煩願意到界外結小界誦戒,值得隨喜贊歎,相信那些固執的老和尚們也會慢慢轉變觀念而隨從大衆的。如法地行持戒律總會得到支持的,得道者多助,這需要時間與恒心。
(叁)對說戒內涵的把握
以上從難緣、略法、增減說戒法、對首法及心念法的別人法等方面爲今時說戒的合法性作了比附,這不是故意下放戒法之尊嚴,而是因應末世根機下劣衆生所作的不得已的方便。今從正面的嚴格要求作一解說,以此對照衡量以便得出合適的結論。
首先從羯磨法必須具備的條件分析。任何羯磨法(包括對首、心念法)的衡量標准皆從人、法、事、處四大科下手。下面僅就說戒法分析。人,同界內的如法比丘是否都集中了,由于說戒法是常行僧法,其集僧範圍大于結界等法,即應將界內界外的如法比丘全部集中,有所懷疑都要認真確認。法,說戒法不僅包含說戒,還有說戒前之羯磨,是否皆能如法而作。事,說戒一事皆賴法而成。處,說戒之處所是否已經結界成就。
再從布薩的內涵加以解說。布薩是清淨義,爲了參加布薩事先應忏悔清淨,布薩之後則清淨,如同水清則月明,布薩與清淨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戒前先忏罪,因爲“世尊製戒,犯者不得說戒、不得聞戒,不得向犯戒者忏悔,犯者不得受他忏悔”。若來不及事先忏悔,可以集僧後說戒前忏罪,若于說戒正進行時回憶起或懷疑曾犯戒,只能于座上心念發露並期待說戒結束後忏悔。而若對首、心念說戒也都先告清淨才說戒。可見,忏悔清淨才是說戒的本意,而不是形式上把戒文念誦一遍。印順法師說:“到後代,布薩著重于誦說“波羅提木叉戒經”,這不是布薩的主要意義;布薩的真意義,是實現比丘們的清淨。” [22]除了忏悔以期清淨,還應正確理解布薩時念誦250戒的真正含義,若真清淨了,對照戒條時,就能歡喜而安穩,若不清淨,則生慚愧心、忏悔心,發心待下座後忏悔並能發願後不再犯,所以對照戒條也有特殊的意義,比丘應當善于用心。對此,印順法師又說:“所以布薩說波羅提木叉,成爲教育僧衆、淨化僧衆的好方法。對于個人的修行,僧伽的和合清淨,有著重大的意義!如忘了“清淨”的真義,而只是形式的熟誦一遍,那就難免僧團的變質。” [23]濟群法師在《行事鈔選讀·說戒正儀篇》的解讀中也是這樣反複強調。
綜合以上正反兩方面,可得出一個令今時說戒得以進行的中道作法。按照說戒儀軌進行能做到幾分就幾分,不要堅持以標准儀軌衡量,如此恐無法延續下去;重視布薩中忏悔清淨的含義,因此說戒前應謹慎檢查自己的行爲,說戒時應認真對待過失並期改過,若無法忏悔,如忏僧殘罪,應懷極大慚愧心、忏悔心,警惕以後對境的種種行爲。
(四)布薩說戒的案例
《善見律》雲:“雲何得知正法久住?若說戒法不壞是。”如法說戒是正法住世的象征。據《四分律》卷叁十五記載,一位阿羅漢聖者認爲自己非常清淨,正在猶豫要不要去參加布薩大會時,佛陀親自爲他釋疑:說戒法是僧法,即使身心清淨也應當參加,並囑咐他一定要步行去,不能用神通去。說戒雖僅是布薩的一項內容,但通過說戒使僧衆保持清淨,也是僧團固定的集會時間,便于辦理各種僧事。佛世直至現在,佛法能如此延續,授戒度僧當然居于首要任務,比丘受戒後若要住于律法中,這就要時時溫習戒法,因此需要半月半月說戒,由于這樣“半月半月”的沒有間斷,故能成就正法的久住。
濟群法師于《僧伽的自新大會——布薩》中列出了幾個贊歎並如法行持說戒法的典範,如智首律師、悟恩法師、僧雲法師等。據《續高僧傳》所載,智首律師每到十五、叁十日說戒時,先親自准備法物,以各種香花莊嚴戒堂,所有參加說戒的人都合掌跪坐,態度相當嚴肅認真,有過失都直心發露並誠心忏悔。所以參加說戒的人都受益匪淺,大衆都喜歡參加。面對戒法如同面對佛陀一樣恭敬,正如佛陀說自己雖涅槃而“半月一來”,教導弟子每半月誦戒即如同與佛同在。
隋東川僧雲法師住在寶明寺,有一年在四月十五日臨說戒時,他自以爲人人皆懂得誦戒,無須每半月重複,可改爲大衆共同參禅悟道。以其領導者的身份要求大衆共行。這樣的決策一直持續了一個安居。七月十五日安居結束,本是很隆重的日子,僧雲法師卻失蹤了,後來大衆在寺側叁裏許古冢間找到他,已經是遍體血流,如刀屠割,慘不忍睹,奄奄一息。追問其原因,據說是有一執叁尺大刀的護法神因爲僧雲法師改變布薩而以刀割其身。從此以後,僧雲法師虔誠忏悔,說戒布薩皆如法而行,十年如一日堅持實行。臨終時,有異香相迎而神色不亂。這一案例說明,佛製的戒律無論是止持還是作持,都是不可以隨便更改的,衆生無法測知佛的智慧,以妄情自改佛製,如僧雲法師的改戒爲禅看似有益衆生,實則違背了叁學之中戒學爲基的修行原則,因此遭到了護法神的處罰。此事例亦可作爲當今許多欲以戒律不合時宜而行廢棄之舉的狂妄之徒的警告。
廣化律師自受具足戒後,個人每單日誦菩薩戒,雙日誦具足戒。1962年住持靈隱佛學院,提倡半月半月誦戒。某日又到誦戒日子,一學僧因爲破戒覺得無顔參加,自己在床上蒙被哭泣,之後主動要求退學還俗[24]。這正是戒法不可思議的威德作用。因此,我們個人在五年專精戒律之後,如果沒有時間做到天天誦戒,至少應當半月誦戒,特別是應當參加大衆僧的和合說戒,爲個人解脫、正法久住貢獻一份力量。
結 語
清淨僧格的半月說戒製度體現出外在形式與清淨內涵的結合。在如法的儀軌中次第進行說戒的過程,又在這樣如法的次第中思維每一項作法的意義。對照戒條不斷反省自己的行爲,有過即忏悔,忏悔即安樂,使僧格越趨于清淨。修行要看真實功夫,雖然此次忏悔發願以後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同樣的錯誤還是一而再再而叁地上演,因此需要每半月都反省忏悔,孔子所謂:每日叁省吾身,就是逐步走向清淨。當然,爲了使這一作法都能發揮攝受所有弟子的作用,所以要求只要具備比丘資格的僧人都應參加,即便聖弟子也不例外。
現代的行持雖然與戒律所說的還有一大段距離,但隨著僧團對戒律的重視與提倡,相信這一作法將越來越趨于如法,每個僧人的品格將在這樣完善的組織生活中得到淨化、升華。
【注 釋】
[1]羅因:《佛教布薩製度的研究》,收于《第六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2002.07)。http://www.wuys.com/news/article_show.asp
articleid=6057。
[2]《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冊,第816頁下。
[3][4]《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冊,第817頁中。
[5]《五分律》卷18,《大正藏》第22冊,第121頁中。
[6]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110、111頁。正聞出版社1994年第叁版。
[7]印順:《教製教典與教學》第202頁,《妙雲集》第21冊。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也說:“每月六次或四次的布薩,是攝化信衆、使信衆領受深一層的精神生活的製度。”
[8]湛如:《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第208頁。中華書局2003年版。
[9]《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冊,第817頁上。
[10]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116頁。正聞出版社1994年第叁版。
[11]《四分僧戒本》,佛陀耶舍譯,《大正藏》第22冊,第1023頁中。
[12]《四分律》卷36,《大正藏》第22冊,第823頁上。
[13]《鈔記》卷10,第13頁。《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簡稱《鈔記》,卷數頁碼使用通行合刊本,下同。
[14] 見晉:《律藏中的僧伽製度·說戒犍度中誦戒的起源、演變及規定》,收于《戒在法在,法在佛在——2004年香港出家毗尼營》第88-89頁。香光書鄉出版社2004年版。
[15]《鈔記》卷10,第14頁。
[16]印順:《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第118頁、119頁,就十二方面對各部戒本的儀軌進行比對研究:1、明佛所教,2、策勵精進,3、問答合集,4、歸敬贊歎,5、布薩作白,6、說序問清淨,7、正說部分,8、結說勸學,9、七佛所說戒,10、尊敬戒經,11、結說圓滿,12、回向。
[17]湛如:《敦煌佛教律儀製度研究》第209—213頁。中華書局2003年版。
[18]原來規定用白二羯磨結說戒堂,後來遇到人多而說戒堂小的情況,佛說:“僧得自在,若結(說戒堂),若不結(說戒堂),得說戒。”《四分律》卷35,《大正藏》第22冊,第818頁下。
[19]平興寺所編《說戒儀軌》第9頁:本寺因學律者習誦故,上座直作是語:但此說戒,任當某甲,今爲諸比丘習誦故,至某甲所雲:僧差說戒(一說)。
[20]《四分律》卷36,《大正藏》第22冊,第823頁上。
[21]《鈔記》卷10,第40頁。
[22]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218頁。
[23] 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219頁。
[24]廣化:《四分律比丘戒本講義》第48頁。臺灣南普陀寺2004年第叁版。
《淺論僧團中的說戒儀製》全文閱讀結束。